奔龙 编辑

动物

奔龙又名驰龙(Dromaeosaur) 这个字意指「快捷的蜥蜴」。奔龙是一群小型的肉食性 恐龙或兽脚类恐龙。 它们也是一群小型到中型的虚骨龙,包括迅猛龙和恐爪龙。它们在白垩纪早时期进化,而到了白垩纪时期的末叶,则和其他的恐龙一样绝种了。此类恐龙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在第二个脚趾上有镰刀状的利爪。奔龙也许是与类最接近的族系。

基本信息

编辑

简介

编辑

驰龙是种小型肉食性恐龙,大小如,身长约1.8,重量约15公斤。嘴部有许多锐利的牙齿,每个脚掌的第二趾有锐利镰刀状趾爪。驰龙的生存代为白垩纪晚期的坎潘阶,但某些破碎的骨头、牙齿可能来自于斯特里赫特阶的兰斯组(Lance Formation)、地狱溪组(Hell Creek Formation),相当于6550万年前

羽毛

编辑

季强说,这只奔龙类恐龙身长80多厘米,已经进入成年期,头部和尾部长有绒羽,背部的羽毛发育了具有像现代鸟类羽毛的羽枝一样的分叉结构,生有羽轴和正羽。

发现这具奔龙类化石后,季强与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专家诺雷尔组建并领导了一个研究小组。根据研究结果他们认为这具化石为研究羽毛的早期演化提供了关键的证据。

季强示,小型、无飞行能力的温血恐龙发育羽毛最初是为了保温,恐龙羽毛的出现明显早于鸟类飞行。羽毛的早期演化经历三个阶段:最先出现的是绒羽;接下来是正羽;正羽开始分翼,形成功能不同的羽毛,如尾羽和飞行羽

他说,除了羽毛,科学家发现恐龙与鸟类之间有一百多个共同的解剖学特征,如叉骨和灵活转动的腕。可以说,现代鸟类是长羽毛的恐龙的后裔。

科学家对鸟类起源的研究有140多年的历史。世界上对鸟类起源的假说大致分为爬行动物起源说和小型恐龙起源说两种。19世纪中叶英国科学家赫胥黎首次提出了恐龙与鸟类的演化关系。

1996年在中国辽宁出土的中华龙鸟是世界上第一个鸟类与恐龙之间进化关系的例证。之后中国科学家每年都在这一地区有新的发现,包括孔子鸟和始祖鸟等。这些肉食性兽脚恐龙都长有绒羽。季强说,这一系列发现有力地证明从恐龙向鸟类进化的连贯性。

科学家最近又在辽西地区发现了两具奔龙类化石。辽西化石群已经成为国际古生物化石研究的重点地区。季强说,在恐龙生活的年代,这一地区淡水泊星罗棋布,火山活动频繁。大批古生物被火山喷发出的有害气体毒死。沉入湖底的生物被火山灰迅速掩埋,在缺氧的环境下以化石的形式完好地保存至今。

相关类别

编辑

兽脚亚目驰龙科(Dromaeosauridae, 即奔龙科)的恐龙,白垩纪(1亿4,400万年前至6,640万年前)繁盛于亚洲和北美。其躯体结构独特,故这些种类被单列为一个次目——恐爪龙次目(Deinonychosauria)。

驰龙体型中等,躯体结构轻巧,灵活,奔跑迅速,肉食性,是其生活时代效率最的掠食种类之一。双足行走。每足的第二趾均具特化的杀伤力极强的爪,恐爪龙属(Deinonychus)种类每足第二趾上特化的爪长13公分(5吋)。驰龙头大;牙齿数多,尖锐,有力;前肢长,手长具3个爪,用以攫抓。尾极长,有成束的棒状骨,由尾椎生出,使尾巴得僵硬。

驰龙可能以小型或中型草食动物为食,其捕猎方式可能是追上猎物,用前爪抓住它,一足站立,用另一足的利爪猛踢猎物,此时用直挺挺地伸出的尾保持平衡。其脑相对较大,因此驰龙能完成这些复杂的动作,此种程度的共济功能在爬虫类中是不多见的。

恐爪龙次目中,体型最大的是恐爪龙属的种类,其体长平均3公尺(10呎),站高约1.8公尺,体重可达70公斤(150磅)。驰龙属(Dromaeosaurus, 即奔龙属)、迅掠龙属(Velociraptor, 即伶盗龙属)、以及鸟掠龙属(Saurornitholestes)3个属则形体较小,体长可达1.8公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