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刻本 编辑

清代宫中刻书初承明内府经厂之余绪

武英殿刻本是清代宫中刻书初承明内府经厂之余绪。康熙十九(1680年)始,在西华武英殿设立刻书机构,直至清末。在长达200余年的历史中,武英殿先后刊行书籍数百种,此即“武英殿刻本(简称“殿本”)之由来。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武英殿刻本

外文名:WuyingdianEdition

年代:清

类别:印刷类

武英殿修书处

编辑

《御制耕织图》《御制耕织图》

武英殿刻本由监造处、校刊翰林处两大部分组成。监造处由皇帝任命的大臣负责,下设内务府司员、正副监造员外郎、副内管领、委署主事、库掌职。职责是雕版、排印内府书籍,其下设档案房、书作、印刷作、铜字库、露房、聚珍馆的机构。其中,铜字库设于康熙九年。聚珍馆设于乾隆三十八年,地点在西华门外北长,清廷有名的聚珍版丛书就出自这里。校刊翰林处设总裁、提调、总纂、纂修、协修等官,其职责是校刊,装潢监造处已刻印完的书籍。据史书记载:校刊处刻印的工价是很的,御笔每寸字工价银一分;万字锦边,工价银一钱五分四厘。

清代武英殿刻书是从明代的内府刻书发展而来的。明代经厂是明宫内府刻印中心,经厂本是明代内府本的代称,武英殿是清代内府刻印中心,武英殿刻本是清代内府本的代称,代清代宫廷书籍的刻印水平。

虽然清初的许多内府本有着明显的明内府本特征,但明代经厂本和清代殿本仍不能同日而语,两着差别很大:明代经厂是由司礼监掌管的,由内廷太监管理和主持其事,他们的学识才质决定了经厂本的低档次;清代殿本则不同,他是由皇帝选拔全国最有学问的硕学鸿儒主持,工匠也是百里挑一的,由他们编纂、雕印、校刊和装潢的书籍自然高出经厂本。一大批精良殿本的问世,是中国版本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来历

编辑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之一《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之一

武英殿刻书始于清康熙时期。康熙十三年(1674)年,年方20岁的康熙皇帝明确指示侍臣补刊明经厂本《文献通考》。这是清廷内府刻书史上的一件大事,从这以后,清内府刻印的书籍,方体字称为宋字,楷书称为软字,字型、字体统一,内府刻印书籍向规范化、标准化进了一大步。

康熙十九年(1680年)颁旨,设立武英殿造办处,专门负责内府图书的雕刻、印刷、装潢事宜,办公地点就设在武英殿。不久,康熙皇帝命侍臣刻造铜活字印书。铜活字刻造完成之后,排印的第一部内府书籍是历算书。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陈梦雷独立编撰的一部大型书籍进呈皇帝御览。康熙皇帝很高兴,下再加完善,于十年后(1716年)再次进呈。康熙御览之后,赐名《古今图书集成》,并于五十九年(1720年)命武英殿以铜活字印行,至雍正四年完成,共计印行64部。可惜清乾隆初年,因京师钱,这批铜活字被全部销毁用于铸钱了。

现状

编辑

殿本以“钦定”、“御纂”等敕修方式产生,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各类,凝聚着有清一代内廷众臣的集体智慧。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编刊书籍数量最多,质量亦佳。嘉庆以后各朝,随着国势日趋衰落,刻书品种逐渐减少。

故宫博物院因地利之便,殿本的收藏相对完整,且多为初印原装本。从中可以了解清廷文治活动的得失兴衰,亦可领略其校勘精审、纸墨精良、刻印精致、装潢精等独特的版本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