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方式 编辑

社会科学术语

人是生命的一种,人所以特殊在于他是生命存在的同时,还具有自我意识,也就是说,人的自我意识是人区别于一般存在物和生命存在物的根本所在。心理学认为,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在一切生物中,只有人才能在意识中明确地把“我与“非我”,即自身与自身之外的东西区分开来。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生存方式

外文名:livestyle

概念

编辑

准确描述市场经济背景下人的生存方式,需要正确界定生存方式的概念,那么,什么是人的生存方式,它有哪些要素构成,以及它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

存在与生存

编辑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人也有自己的存在方式。一般说来,事物的存在方式包括两种含

第一,从存在的角度来讲,存在方式指事物本质的现实化、具体化,也就是说存在方式是对事物本质的现、展示和外显。在这种意义上,存在方式属于“本质和现象”范畴中的现象序列,揭示的是事物的外部结构。

第二,从生存论的角度来说,存在方式指的是事物生成活动、生成过程和生成状态的总和。也就是说存在方式揭示的是事物的存在活动本身,属于“物质和运动”范畴中运动的序列。它旨在描述事物运动属性的具体状态和特征,揭示物质运动的特殊性。因此完整看,存在方式描述的是事物生成和存在的完整状态,揭示事物本身是一种生成过程和存在过程的统一。

完整理解生存方式的含义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我们避免下述两种片面性:一是,仅仅把存在方式理解为事物的表象而忽视其动态性,二是仅仅把生存方式理解为事物的生成活动和过程,忽视其静态性。

那么,什么是人的生存方式呢?一般而言,人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除具有事物存在方式的普遍性质外还有特殊性。就其特殊性而言,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人是有生命的存在物,不同于一般无机存在物;二是人具有自我意识,不同于一般的生命存在。因此,人的生存方式概念具有特殊的规定。

就字面意思来说,生存方式指生命的存在方式,也就是生命生存样式和活动,在逻辑上,生存方式属于存在方式的特殊状态。因此问题的核心是,人的生存方式的含义是什么。

显然,因此,自我意识是人的实践本性的最基本的方面,在动物界,它们自身与自然是同一的,因此只能适应环境。而在人类,早在人类形成的最初阶段,人类的祖先不仅认识到用石头可以打到动物做食物,而且还知了在砸开硬果时,石块大些、果壳硬些,用力就大些。也就是说人不仅知道自然界事物的性质,也知道自己的能力可以改环境。因此人类不仅可以适应环境,更可以改造环境,这样就把自身与自然界区分开来了。而这就是人所特有的自我意识。

那么自我意识对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在克思看来,它意味着“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即人的生命活动的性质就在于活动的“自由自觉”。 而正是这一人的活动的特性,决定了人的生存方式的独特性。具体说来,人的生存方式具有三个明显的特性:对象性、主体性意向性

所谓对象性,是说人的生命活动本身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生命活动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可见,人的生存方式的对象性根源于人的自我意识。

所谓主体性,是说人的活动是能动的,主体是人自身,人的生命活动本身成为人的意识的对象。实际上,主体性是人具有自我意识的逻辑上的前提,因为自我意识的形成就是以自我为前提的,对象的存在是以自我的存在为衡量标准的,没有自我亦就没有对象可言。因此理所当然,人的主体性也是根源于人的自我意识。

至于人的生存方式的意向性,主要指人的生存活动中的自成目的性,即人们的生存活动是自觉、是有目的的,而有目的的生活是有意义的生活。因为,生活的目的性表现为对生活的无限可能性的发现、开掘和实现,因而表现为生活的创造性。 因此,人的生存方式的意向性本质上指的是人的生存活动的意义性,也就是,人是追求意义的,他除了是一种自然性存在和会性存在,同时还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而归根究底,他的这种意向性无疑是建立在主体性和对象性基础上的,质言之,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一种延伸。

基于此,关于人的生存方式的含义,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分析:就存在论的角度来看,人的生存方式本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外化,也就是人的本质的现实化和对象化,体现为生存方式的对象性特征;就生成论的角度来看,人的生存方式实际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它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即面向自然界的实践,面向社会界的实践以及面向人的精神世界的实践,主要体现出人的生存方式的对象性与主体性的统一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意向性的生成。而上述两种角度的统一即是人的生存方式的完整含义。准确理解这一点是我们进行深入分析人的生存方式具体构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那么,人的生存方式又是有哪些要素构成的呢?

要素与内容

编辑

理解人的生存方式的构成,需要一个分析的逻辑起点,我认为,那就是人“活着了”。人“活着”是一个原初的事实,不存在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人要解决“怎样活着”和“为了什么活着”,这样在人的生存活动中,存在着这样的逻辑序列:活着了-怎样活着-为了什么活着,前人生存的基本事实,中者是人的生存实践活动本身,后者是人生存价值的原由。所以,在这种意义上,人的生存方式可划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生存事实,生存实践,生存价值。其中,核心要素是生存实践,本质要素是生存价值,后者决定人的生存方式的特殊性。

关于生存事实,本质上指人“活着”的状态,这是人的现实问题的最基本的前提,如果人不是“活着”的,人的一切问题也就失去意义,生命本身也就没有任何价值。因此,人的生存事实是人存在的原初性规定,是人的生存内容的其它方面得以成立的前提。它虽然在现实上无什么具体内容但具有逻辑上的意义,是一种人的生存方式得以存在的逻辑基础。

关于生存实践,即是人的生存活动本身。人作为在世之在的存在物,他的生存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生存的对象性条件,也就是人在什么既定条件下生存,即人的生存背景;其二,生存的手段性内容,也就是人凭借什么生存,即生存途径;其三,生存的主体特征,也就是什么样的人在生存,即生存角色。这样,生存背景、生存途径和生存角色,就构成了人在世界之中存在的基本方面。那么,这是否就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呢?显然不是,背景、手段、角色是任何生命存在物存在活动都具有的特征,这还属于人的生存方式的一般性,那么,反映人的生存方式的特殊性的因素是什么呢?那就是人所特有的生存价值。

关于生存价值,也就是人应该怎样活着,是关于人生存的意义问题。由于人的生存活动除了具有对象性和主体性特征之外,还具有意向性,即人的生存的自成目的性,所以人除了活着还更主要的是追求生存的意义。什么是人生存的意义呢?主要包括两个内容:第一,人为了什么活着,即生存的目标性;第二,怎样活着才有意义,即生存的自足性。只有生存的目标及其自足两者统一了,人们才会感到生存有意义。因此,依据生存目标的不同以及满足生存目标的不同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人们的不同生存价值取向。

综合上述分析,关于人的生存方式的构成及其含义,我的观点是:

其一,生存方式主要有三大要素构成,即生存事实、生存实践、生存价值。其中,生存事实只是逻辑因素,不具有现实内容,而生存实践和生存价值才是人的生存方式的主体因素。而在生存方式的主体因素中,生存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的核心,生存价值是人的生存方式的特殊性规定,它决定了人的生存方式与其他一切生命存在的不同本质,因此,生存价值是人的生存方式的本质性因素。

其二,人的生存方式的核心因素和本质性因素,两者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存方式的现实形态,即生活方式和生活意义。其中,生存实践所包含的生存背景、生存途径、生存角色是人的生活方式的具体内容,生活的目标、生活目标的自足构成人的生活意义主要内容。

其三,人的生活方式的现实表现,依据其活动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下述内容:工作方式、婚姻方式、交往方式、闲暇方式。其中,工作方式又包括:社会生产、个人就业;婚姻方式又包括:结婚离婚、家庭生活;交往方式包括:经济交往、政治交往、文化交往;闲暇方式又包括:闲暇物质消费、闲暇精神消费、闲暇时间消费。

其四,相应,人的生存价值的现实表现,依据其层次的不同也可分为下面两个内容:生活目标的追求、生活目标的自足。其中,前者在现实中具有四个层次:生存与温饱、舒适与安逸、功名与利禄、理想与追求;相应,后者自足标准分别为:不饥、不贫、宽裕;快乐、平安、谐和;财富、名誉、权势;成就、献、境界

总之,生存事实、生存实践和生存价值构成人的生存方式的基本要素,其中生存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的核心内容,生存价值是人的生存方式的本质规定,两者在现实生存活动中体现为下述具体形态:生活方式和生活意义。依据对人的生活现实的不同描述,生活方式和生活意义又可划分为不同的层面。上述各方面的内在关系如下图示:

人的 生存事实 逻辑因素

生存 生存实践 核心因素 生存背景生存途径生存角色 生活方式 工作方式婚姻方式交往方式闲暇方式 社会生产、个人就业结婚离婚、家庭生活经济交往、政治交往、文化交往物质消费、精神消费、闲暇时间消费

方式 生存价值 本质因素 目的性自足性 生活意义 生活目标的追求生活目标的自足 生存与温饱;舒适与安逸功名与利禄;理想与追求不饥、不贫、宽裕;快乐、平安、谐和财富、名誉、权势;成就、奉献、境界

3、人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人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三者既具有联系又有根本区别。联系的一面是指,三者都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区别在于,三者描述存在的层面是不一样的。人的生存方式旨在揭示人作为一种存在其存在的特殊状态,生活方式则是描述人的现实存在的具体形态,而生产方式则只是人的生存实践的首要的和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的生存实践内容之一。

首先,人的生存方式对人的特殊存在方式的揭示。相对于一般存在物,人是一种很特殊的存在,主要体现为人不仅是有生命的,而且具有自我意识,因此,人的生存活动也相应不仅仅具有对象性和主体性纬度,更重要的是还具有意向性纬度,即人的生存还具有意义性。这样,相对于一般存在,人是有生命的存在,而相对于有生命的存在,人又是不断追求生活意义的存在,也就是说,生存是否具有意义成为人的生存区别于一般生命生存的根本特征。正是在此意义上,我认为,人的生存方式的特殊性主要取决于生存价值这一因素。也因此,正是因为人的生存具有生存价值这一本质性因素,所以人的生存方式才会真正成为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

其次,生活方式对人的生存活动的现实形态的描述。如果说,人的生存方式揭示了人存在的特殊性,那么生活方式概念则是对上述人的存在之特殊性的进一步现实化和具体化。通常讲,生活方式指的是人们如何生活,而对于人们生活活动和状态来讲,只要它是现实的,就具有三个方面的规定性:主体、对象和手段,而这正是人的生存方式中生存实践要素的应有内容,即生存背景、生存途径、生存角色。因此,生活方式的内容实际上就是人的生存实践的现实体现。根据人的生存角色层次性,结合人的生存背景和生存途径的差别,现实中人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方式,内含社会生产活动和个人就业活动;婚姻生活方式,内含婚姻方式和家庭生活;交往方式,内含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的交往内容;闲暇生活方式,内含闲暇时的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实践消费三个方面。所以,生活方式本质上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具体描述,揭示的是人的生存的现实状态和表象。

最后,生产方式是人生存实践首要的和基本的实践活动。人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物,他是自然中的一员,但由于具有自我意识,人和自然又不是简单的同一关系,而人之所以克服人与自然的对立,就在于人的生产实践活动,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人改造着大自然,确证了自己的本质。因此,马克思认为,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所以,从本质上讲,生产方式是人的生存方式的基本方面,决定着人们生活方式水平和时代特征。

总之,人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三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实际上是对人在世界中存在状态的不同层面的反映,揭示它们三者之间的异同对我们准确分析和描述当下人的生存状态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