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地晚餐 编辑

2013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第三地晚餐》是2013由重庆出版在出版的书籍,作者迟子建。本书是迟子建2005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讲述了现代都市白领生活状态。

基本信息

编辑

书名:第三地晚餐

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228日

页数:253页

开本:32开

装帧:平装

ISBN:9787229052935

丛书名:月之爱书系

语种:简体中文

条形码:9787229052935

商品尺寸:20.8x14.6x1.4cm

商品重量:299g

品牌:重庆出版集团

ASIN:B00AXGIW2Y

编辑推荐

编辑

迟子建是一位充满温情的作家,她的小说构建起一个温暖的世界。迟子建善于写普通人,写普通人的美好心地,由此将温暖传达给读者。从面上看她的小说算得上是底层文学,但她又没有底层文学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她完全循着自己的世界观去观察和体验世界。——贺绍俊(著名评论家)

都市白领阶层的生活状态使该蒿小说呈现出别一种斑斓。在这里,迟子莛对流行于都市的所谓“第三地晚餐深表怀疑,无是那些第三地晚餐的追逐、尝试者,还是那些第三地晚餐的好奇者,受害者,迟子建都把他们放置在逸出了德和人性底线之外的状态之中,在他们或堂而皇之或自得其乐的短暂快乐背后,隐藏了难以言说的伤痛。也许第三地的生活选择无可厚非,但恰恰缺乏真正的温暖和爱意。——王艳荣(评论家)

一个作隶,都有通向自己作品的“隐秘通道”。如果让我说出我作品的“隐秘通道”,那就是大自然。我生长在大兴安岭,那种壮阔、苍茫的自然风景,从我幼年时期起,就影响了我。大自然在我眼里是不朽的I我愿意把作品中的人放进大自然——雪原中,溪流畔,星光下,绿草旁,在这样的环境中,人在信念上获得了“长寿”。——迟子建

作者简介

编辑

迟子建,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月牛栏》、《白银那》、《光明在低头的一瞬》、《额尔古纳河右岸》。主要成就:三次获得鲁迅文学、两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一次庄重文文学奖、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目录

编辑

踏着月光的行板

起舞

第三地晚餐

文摘

编辑

林秀珊每次来到火车站,都有置身牲口棚的感觉。火车的汽笛声在她听来就像形形色色牲口的叫声。有的像牛叫,有的像驴叫,还有的像饿极了的猪的叫声。所以那一列列的火车,在她眼里也都是牲口的模样。疾驰的特快列车像脱缰的野,不紧不的直快列车像灵巧的羊在野地中漫步,而她常乘坐的慢车,就像吃足了草的牛在安闲地游走。

没有跟王锐打招呼而直接去探望他,这在林秀珊是从未有过的事情。所以登上火车的那一瞬间,她有些激动,甚至脸热心跳,就像她第一次被王锐拥抱着一样。

这列慢车是由齐齐哈尔开往哈尔滨的。林秀珊在大庆让路区的一家毛纺厂的食堂打工,所以她去哈尔滨看王锐,总是由让湖路站上车。能在让湖路停车的,通常都是慢车。林秀珊也不喜欢快车,快车比慢车票;还有,速运行的特快往往使旅客看不清外的风景,而坐在慢车上,却能尽情饱览沿途风光。在林秀珊看来,乘火车不看风景就是傻瓜。即便是单调的树、低矮的土房和田野上的荒。她都觉得那风景是有韵味的。这些景致本来是死气沉沉的,可因为火车的驶动,它们就仿佛全成了活物。那树木像瘦高的人在急急地赶路,土房就像一台台拖拉机在突突地跑,而荒坟则像一只只蠕动的大青。由于爱看风景,林秀珊在购票时总要对售票员说一句:“给我一靠窗口的。”

林秀珊和王锐结婚六年了。他们是在家下三营子村结的婚。下三营子有一百多家农户。原来那一带土质肥沃,风调顺,农作物连年丰收,下三营子的人日子过得衣食无忧、自足康乐。可近些年由于附近市县滥伐林地,大肆开垦荒地,土地沙化来越严重。村中那条原本很丰盈欢腾的地根河业已干涸,农作物连年减产。季的时候,风沙大得能把下到土里的种子给掘出来,下三营子的人纷纷外出,另谋生路。王锐和林秀珊就是这众多外逃人员中的一对,他们同大多数农民一样,选择的是进城打工的路。

王锐会瓦工活,他在哈尔滨找到了在恒基建筑公司当建筑工人的活儿。林秀珊本想也在哈尔滨打一份零工,这样和王锐见面方便些,然而几经周折,她的愿望都落空了。林秀珊中等个,圆脸,肤色黝黑,眼睛不大,鼻子有些塌,虽然五官长得不出众,但因为她面目和善,还比较受看。不过,她的牙齿难看极了。下三营子的人多年来一直喝地表水,喝得人人都是一口牙。别的女人生了黄牙并不显眼,林秀珊却不同,她太爱了,她的黄牙在她温存敦厚的五官中总是最先抢了人家的视线。所以她去应聘时,大多的雇主一见她的黄牙就蹙起了眉,把她打发了。王锐曾建议她做个牙齿“贴片”美容,可林秀珊坚决反对。她说从下三营子什么也没带出来,嘴里有一口黄牙。也算是带了那里的水出来了,这样她在中看见自己的黄牙时,就不那么想家了。王锐拗不过她,由她去了。林秀珊最终在大庆的让湖路找到一份工作。在毛纺厂的食堂做饭。除了管吃管住外,她每月还能有四百元的工钱,这使林秀珊很知足。何况,让湖路离哈尔滨并不远。即便乘慢车,三小时左右也到了。

林秀珊和王锐并不是每周都能见上一面,但他们每周都会通上一个话。三年来一直如此,风雨不误。林秀珊住的集体宿舍和王锐所住的工棚都没有电话,他们就想出了一个主意,把各自居所附近的一部公用电话当自家电话来用。电信业很发达,城市的道上遍布着话亭,你只需买一张IC卡就行。这些电话亭大都披挂着一个苹果绿色的罩子,人站在其中,就像是被它给揽在怀中了,所以林秀珊有时觉得电话亭是个情种。

林秀珊所用的那个电话亭,是王锐帮助她选定的。它离毛纺厂只有五分的路,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街边矗立着一排宛若翠绿的屏风似的高大的杨树,电话亭附近还有一个公共汽车站。王锐觉得这个电话亭最适合妻子,街上车来人往,杨树在风中会发出口琴一样悠扬的响声,这样不仅妻子的安全有了保障,还有了一股浪漫的情调。而他自己所用的电话亭,三年来已经了四次。一幢楼竣工后,他们会去下一个建筑工地,电话亭就要随之变更。通常是林秀珊在每周五的晚上七点来等王锐的电话。明明知道见到的是电话,而不是王锐,可她每次来总要梳洗打扮一番,好像王锐传过来的声音长着眼睛一样。因为双方均处于嘈杂的环境,他们不得不大声地说话,有时简直是在吼,不然对方会听不清。他们每次相会。总要在电话中约定一个时间,林秀珊去哈尔滨找王锐,或者王锐来让湖路看她。他们从来都是如约前往,从未像这么心血来潮地突然不约而同地去看望对方。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