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郡 编辑

战国时期楚国行政区

黔中郡战国时期楚国初置的郡,秦朝将原楚国巫郡和黔中郡合并为新的“黔中郡,郡治黔城(今湖南怀化市沅陵县城西的黔城)),为秦朝“三十六郡”之一。

史记》里的《苏秦传》载:“楚黔中郡,其故城在辰州西二十里,皆盘瓠之后也”。《元和郡县志.江南六》载:“秦黔中郡故郡城在县(沅陵)西二十里”,《括地志》云:“黔中故城在辰州沅陵西二十里”。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黔中郡

郡治:黔城

设置朝代:战国时期楚国

废止朝代:秦朝

历史沿革

编辑

郡设之初,为战国时期楚国首置“黔中郡”。

战国后期,秦灭楚后,秦国将楚国的黔中郡和巫郡合并成新的黔中郡,郡治在原巫郡所在地(今南怀化市以南40公里的黔城),辖今湖南西部及毗连的川、黔区域,但不包括沅陵和常德。

西时期黔中郡改为武陵郡,包括常德和沅陵。

唐曾以黔州为黔中郡。

黔中郡古城

编辑

简介

位于沅陵县城西二十里的窑头村。据考古发现,古城遗址占地面积达11万平方,曾相继出土了大量的秦砖汉瓦和鬲、钵、豆、罐壶及铜戈、铜剑、铜箭簇兵器。

据中科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和湖南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专家采用地质雷达等国际先进的科技手段初步查明,在黔中郡古城遗址东南面山顶聚集有40余座巨型战国至汉代墓,每一座墓就是一座山,其半数以上超过长沙王堆汉墓,最大墓面积相当于马王堆汉墓的5倍。此外,四周还有大大小小战国、汉代的平民墓1000多座。这一浩大的秦始皇时代城池和千余座古墓葬,构成了一幅大秦时代的历史画卷。

郡治

编辑

黔中郡郡治问题一直是楚文化专家们争的焦点,自唐朝以来,就存有两种观点:一是沅陵之说;二是常德陵源之说。专家们认为常德乃楚国腹地,是楚的粮仓,为蔡国移民居住之地,不可能是楚国黔中郡郡治所在地。而沅陵是楚之黔中郡郡治,主要有四个方面理由:

一是在窑头发掘的长11米、宽8米的规格战国墓,只有郡王的地位才相匹配。同时考古发现的文化属性应该属于楚之黔中郡,从代上看为战国早中晚期,和历史相符合;试掘的建筑物规格比较大,排水管道也比较大,非一般建筑物,只有郡治才相匹配。

二是从战略地位看,窑头三面环水,背靠大山,易于防御,是楚国与秦、巴进行军事抗衡的要塞

三是从交通位置看,沅陵位于沅水、酉水两江之口,控制了楚国的经济命脉。沅陵辰砂(为丹砂最好的一种),是制雄的主要原料。当时湘西山重嶂叠、多蚊虫,叮咬后易患疟疾,古人主要靠雄黄酒驱蚊虫。当时楚国只有两个铜矿,其中麻阳铜矿离沅陵不远。铜在战国十分重要,是打造兵器的命根子。酉水通产盐的清水江和产的云南,楚国可通过酉水开发经济。沅陵还产金。在窑头发掘出过用来秤黄金的砝码。何介钧说,战国的砝码当前全国只发掘出两套;

四是大量文献明确记载黔中郡故址在今沅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