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编辑

马克·吐温著长篇小说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续集,首次出版于1884

故事主人公是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就跟读者见面的哈克贝利·费恩。哈克贝利是一个聪明、善良、勇敢的白人少年。他为了追求自由生活,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黑奴吉姆。吉姆是一个勤劳朴实、热情诚实、心耿耿的黑奴,他为了逃脱再次被主人卖掉的命运,从主人家中出逃。两个人历经种种奇遇。

这部小说从思想到技巧都有许多创新。小说赞扬了男孩哈克贝利的机智和善良,谴责了宗教的虚伪和徒的愚昧,同时,塑造了一位富有尊严的黑奴形象。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外文名:The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

作品别名: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作者:【美】克·吐温

创作年代:1884

文学体裁长篇小说

字数:270000

首版时间:1884年12

内容简介

编辑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英文版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英文版

在1850年前后的美国——也就是该书所描写的那个时代,除了政治生活腐败,劳矛盾加深,教会虚伪诡诈,人民不堪其苦之外,最迫切、最严重的问题是蓄奴制和种族歧视,它在南部各州既普遍、又猖獗。作对这一切不合理的现象,现出战斗的态度,对受迫害的广大黑人群众旗帜鲜明地予以热烈的同情和支持。

吐温的最初意图是将故事当做《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续集,并打算把哈克一直写到成年为止。写了没几页后,吐温将作品的题目改为《哈克贝利·费恩的自传》。继续写了几年,吐温放弃了这个打算。随着故事深入得困难,吐温似乎也失去了写作的兴趣,干脆把手稿搁置在了一边。马克·吐温在哈德逊河旅行后,重新提笔,继续写作。作品终于完成,并拥有了一个与上部相并列的题目《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的同志)》。

人物介绍

编辑

哈克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封皮《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封皮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作为美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在语言艺术上具有其独特性,即口语化语言的运用。这种口语化语言的特征是:一、主人公叙述者的语言常常打破语法常规、与叙述者的儿童式思维契合、动时态随意转换;二、其他人物语言多为土语方言,甚至俚语。《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口语化语言开创了美国小说语言的新风,对美国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小说也比较全面地体现了马克·吐温创作的艺术魅力

首先,作品把现实主义真实性浪漫主义抒情性很好地糅合在一起,哈克与吉姆的漂流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密西西比河上和沿岸的自然景物在作者笔下也闪烁着奇异壮丽的华,而沿岸一带的城乡生活描写则翔实真切,具体可感。这种奇妙的融合尤其体现在哈克的思想斗争中,作家既纤毫毕露地呈示了人物意识活动的逻辑轨迹,又不无幽默风趣地调侃嘲弄了宗教谬说给一个孩子造成的荒唐观念

其次,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方式,从哈克的视角反映生活、刻画形象,亲切生动,引人入胜。再次,作品的语言颇具特色,作家在广泛采用美国南方方言和黑人俚语的基础上,经过精妙地提炼加工,形成了一种富于口语化特征的文学语言、简洁生动、自然含蓄,是英语文学的范本。

作品评价

编辑

亨利·史密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不但展示出之前难以达到的想象力,而且使用了当地俗语,为二十世纪美国散文诗歌提供了新的愉悦和能量源泉。

波士顿书摘》:协和公共图书馆(麻)委员会决定将马克·吐温的新作下架。一位委员称虽然他不愿称小说不德,但认为故事一点儿也不好,而且十分低俗。他认为这正是那种最垃圾的类型。图书馆和其它委员都认为这一观点十分幽默,将其标为粗糙、劣质、不,写了一系列毫无升华性的经历,整本小说更适合给贫民窟而不是有教养的、受尊重的人看。

美国作家海明威:“所有美国现代文学都衍生自《哈克·费恩》,赞其为“我们的最佳作品”。但他警告:“如果你一定要读书的话,必须在黑鬼吉姆被男孩西德那里偷走处停止阅读。那才是真正的结尾。剩下的就是哄人了。”

普利策奖得主罗恩·鲍尔:“《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一部公认的杰作,最后的章节除外”。

作者简介

编辑

马克·吐温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1835-1910)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美国作家、演说家。同时是文学史上一位优秀的现实主文学家,自幼成长于密西西比河畔,以水手的行话“马克·吐温”为笔名发表作品。马克·吐温的作品以讽刺见长,他不仅尖锐地讽刺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还嘲笑欧洲封建残余与宗教愚昧。他的幽默、独特的文字表述是对美国文学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