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战斗精神 编辑

文化术语

主观战斗精神的的内涵

创作主体需要在客观对象的活的现中熔铸自己的同感的肯定或反感的否定,而客观对象也会以其真实性来促成修改、甚至推翻作家的上述认识。这个“相生相克的动态过程的结果就是新的艺术世界的诞生。而能够促成这一过程深入进行的动力则是作家认识这一世界的思想力,体验现实的感受力,投身于现实的热情,合而称之,即为“主观战斗精神”。 胡风提出“一方面要求主观力量的坚强,坚强到能够和血肉的对象搏斗,能够对血肉的对象进行批判”,“另一方面要求作家向感性的对象深入,深入到和对象的感性表现结为一体。”

基本信息

编辑

三大支柱

编辑

1、“到处都有生活”说,即主题材自由

2、“精神奴役创伤”说,反对以“民粹主立场人民理想化,也不赞同贬低知识分子历史作用;

3、“世界进步文艺支流”说,强调“五四”新文学世界文学的联系。

评价

编辑

胡风理是对新文学某种局限性的一次反思,一次还不很成熟但非常有价值的反思。不只是胡风理论本身的不成熟,而且容许这种反思的时机和条件也不成熟。胡风的理论在四十年代没有受到重视,到80代后才得到人们应有的客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