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露 编辑

唐高宗年号

调露,唐号,679年至680年。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十四个年号。(概述图:唐高宗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调露

启用时间:679年6

停用时间:680年8月

统治:唐高宗

政权:唐

起止时间

编辑

启用时间:仪凤四年(六七九)六月三日,,裴行俭平定西突厥,重建安西四镇,改元调露,大赦天下

停用时间:调露二年(六八0)八月二十三日,因立英王哲为皇太子,改元永隆,赦天下,大酺三日。

历史大事

编辑

西突厥举兵反唐

调露元年(六七九),西突厥部酋、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自号十姓可汗,与遮匐煽动部落,联合吐蕃,侵逼安西。

四月,朝议发兵讨之,吏部侍郎裴行俭以吐蕃侵扰,干戈未息,不可出兵,宜以计取。建议借波斯王卑路斯卒于长安,送其子泥洹师归国之名,道过两蕃而取之。唐命行俭册立波斯王,为安抚大食使,肃州刺史王方翼为副使,检校安西都护。行俭曾任西州长史使至西州,召其豪杰子弟千余人自随,扬言天热不可远行,稍凉乃西上。都支信以为真,不为防备。行俭徐召四镇豪酋,言昔日纵猎甚欢,再猎,诸胡子弟争从猎,得远近万人。行俭佯为畋猎,率之西进,离都支部落十余里,遣人问安,麻痹都支,然后再遣人促召相见。都支先与遮匐约秋中拒使,猝闻军至,计无所出,帅子弟迎谒,遂被擒。行俭传其契箭,悉召诸部酋长,执送碎叶城。然后简精骑进擒遮匐。途中遇遮匐遣往都支处使者,使其谕遮匐降,遮匐遂降。行俭囚都支、遮匐归朝,遣波斯王子自还其国。

重置安西四镇

调露元年(六七九),裴行俭平定西突厥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及李遮訇后唐复置安西四镇。四镇几经置罢,此乃第三次置之。此次以碎叶城(碎叶川旁,今苏联托克克)代焉耆,四镇为碎叶、龟兹、于阗、疏勒。其时西突厥十姓部落在西域对唐威胁与吐蕃在河西走廊对唐威胁同,十姓部落中,五咄陆在碎叶之东,五弩失毕在碎叶之西,唐改镇碎叶,其意即在镇抚十姓部落。裴行俭执阿史那都支回朝,留副使王方翼筑碎叶城,方翼于五十天内重修碎叶城,立四面十二,皆曲作隐伏出没之状,城内则廓回互,街巷通连,并筑坊墙,以备军镇作战之需。

东突厥二部反

调露元年(六七九)十月,单于大都护府东突厥阿史德温傅、奉职二部反,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都护府所辖二十四州酋长皆叛应,拥众数十万。漠南突厥,自永徽(650)以后近三十年,对唐无侵扰,唐利用其东征高丽,西征中亚,讨叛奚,伐契丹,役使频繁,遂起而叛唐。唐遣鸿胪卿单于大都护府长史萧嗣业、右领军卫将军花大智、右千牛卫将军李景嘉等率兵击之。嗣业等初战频捷,防备渐懈,后遇大雪,兵士寒冻,列营不整,突厥夜袭其营,嗣业狈拔营走,众大乱而败,死者不胜数。大智、景嘉引步兵且行且战,奔单于都护府。嗣业祖与皇室有旧,乃减死流桂州(今广西)。大智、景嘉并免官。同月,突厥扰定州(今河北定县),刺史霍王元轨开门偃旗,突厥疑有伏兵,不敢进而退。唐遣左金吾将军曹怀舜往恒州守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右武卫将军崔献往绛州守龙门(今山西河津),以备突厥。突厥又煽诱奚、契丹侵扰营州(今辽宁朝阳),州户曹唐休璟率兵击败之。十一月,高宗以裴行俭文武兼,特授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率太仆少卿李思文、营州都督周道务等部兵十八万,并西军程务挺、东军李文暕等,总兵三十余万讨突厥。唐世出兵讨伐突厥,军威未有如此之盛者。

置六胡州

调露元年(六七九),于灵州(今宁夏灵武以南)南界置鲁、丽、含、塞、依、契等六州,以安置突厥降户。此举一则以便于唐廷运送军队和给养镇压温傅、奉职二部的反叛,二则加强对突厥降户的统治,使之纳税服役。

太子被废

调露二年(六八0)八月二十二日,废太子李贤。贤上元二年(六七五)六月五日立为皇太子,不久监国,留心政要,处决明审,高宗曾手敕褒。时正议大夫明崇俨以厌胜符咒之术为武后信重,崇俨常密称太子不堪继承大位,英王(即中宗)貌类太宗,相王(即睿宗)相最,宫中又潜议贤是武后姊韩国夫人所生,贤疑惧渐生。武后命北门学士撰《少阳正范》、《孝子传》赐太子,并数作书责斥太子,贤愈不自安。调露二年,明崇俨在东都被盗杀,武后疑贤所为,遣中书侍郎薛元超门侍郎裴炎、御史大夫高智周与法官推鞫其事,贤所亲近户奴赵道生诬称太子使己杀崇俨;于东宫马坊搜得皂甲数百领,武后以此为太子谋反证据,废太子,幽于别所。高宗素爱太子,欲宥之,武后曰:怀逆之人不可赦,须得大灭亲。遭贬者十余人。并于天津桥南焚所搜皂甲,以示士民。贤永淳二年(六八二)迁于巴州(今四川巴中)。文明元年(六八四),武后临朝,左金吾卫将军丘神绩检卫贤宅,神绩逼贤自杀,时年三十四。睿宗继位后,追赠贤皇太子,谥曰章怀。

立英王哲为皇太子

调露二年(六八0)八月二十三日,立左卫大将军雍州牧英王哲为皇太子。哲原名显,高宗第七子,母武后,显庆元年(六五六)十一月五日生于长安。二年(六五七)封为周王,授洛州牧。仪凤二年(六七七)徙封英王,改名哲,授雍州牧。

帝王介绍

编辑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中国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文德顺皇后长孙氏,是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南至南横山,维持了32年。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相关年号

编辑
唐中前期年号<br>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时间

备注

李渊(在位:618年—626年)

武德

618年—626年

9年

九年八月唐太宗即位沿用

唐太宗(在位:626年—649年)

贞观

627年—649年

23年

一作正观。二十三年六月唐高宗即位沿用

唐高宗(在位:649年—683年)

永徽

650年—655年

6年

650年,新罗开始使用中国唐朝年号

显庆

656年—661年

6年

为避讳唐中宗李显的名字

龙朔

661年—663年

3年

麟德

664年—665年

2年

旧唐书

乾封

666年—668年

3年

总章

668年—670年

3年

《旧唐书》

咸亨

670年—674年

5年

上元

674年—676年

3年

仪凤

676年—679年

4年

调露

679年—680年

2年

永隆

680年—681年

2年

因避讳唐玄宗李隆基的名字,唐朝人多称永崇

开耀

681年—682年

2年

永淳

682年—683年

2年

弘道

683年

1年

唐中宗(在位:683年—684年)

嗣圣

684年

1年

唐睿宗(在位:684年—690年)

文明

684年

1年

则天皇后(在位:684年—690年)

684年

1年

685年—688年

4年

永昌

689年

1年

载初

689年—690年

2年

从元年起用子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