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战役 编辑

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役之一

渡江战役是指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规模巨大的强渡江河战役。

基本信息

编辑

名称:渡江战役

发生时间:1949420日至1949年6月2日

地点:长江中下游

参战方:人民解放军、国民党军

结果:解放江南的大部分地区,于4月23日解放南京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参战方兵力:中国人民解放军120万人

参战方兵力:国民党汤恩伯部、白崇禧部共约70万人;海军2个舰队和空军4个大队

伤亡情况:中国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中华民国国军伤亡及投降共43万余人

主要指挥官: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朱德(中国共产党)、刘伯承(中国共产党)、粟裕(中国共产党)、蒋介石(中国国民党)、李宗仁(中国国民党)、汤恩伯(中国国民党)、白崇禧(中国国民党)、邓小平

战争背景

编辑

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及在战略决战阶段的其他战役,国民党军大部主力已被歼灭,中国人民解放军已解放东北全境、华北大部、西北一部和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各解放区已连成一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发展到400万人,士气昂,装备得到进一步改善,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更加丰富,已完全有把握在全国范围内战胜国民党军。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正规军还有71个军227个师的番号约115万人,加上特种兵、机关学校和地方部队,总兵力为204万人,其中能用于作战的部队为146万人。这些部队,多是新建或被歼后重建的,且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在战略上已无法组织有效防御。

蒋介石为了赢得时间,依托长江以南半壁山河重整军力,待时机东山再起,一方面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隐退,由副总统宗仁任“代总统,并出面提出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另一方面仍以国民党总裁身份总揽军政大权,积极扩军备战。将京沪警备总司部扩大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任命汤恩伯为总司令,统一指挥南京、上海两市及江苏浙江安徽3江西省东部的军事,会同华中“剿匪”总司令部(4月改称华中军政长官公署)白崇禧集团组织长江防御。

1949年4月,国民党军在宜昌至上海间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上,共部署了115个师约70万人的兵力。其中,汤恩伯集团75个师约45万人,布防于江西省口至上海间800余公里地段上;白崇禧集团40个师约25万人,布防于湖口至宜昌间近千公里地段上。同时,海军海防第2舰队,辖各种舰艇89艘,位于长江下游;江防舰队,辖各种舰艇44艘,位于长江中游 。空军4个大队计飞机300余架,分置于武、南京、上海等地。海空军担负支援陆军扼守长江防线的任务。

此外,美、英等国也各有军舰停泊于上海吴淞口外海面,威胁或伺机阻碍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

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江,自西向东横贯大陆中部,历来被兵家视为天堑。下游江面宽达2至10余公里,水位在每年4、5月间开始上涨,特别是5月汛期,不仅水位猛涨,而且风大浪高,影响航渡。沿江广阔地域为水网稻田地,河流湖泊较多,不利大兵团行动。防守该地段的汤恩伯集团,除以一部兵力控制若干江心洲及江北据点作为警戒阵地外,以主力18个军54个师沿南岸布防,重点置于南京以东地区,并在纵深控制一定的机动兵力,企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时,凭借长江天险,依托既设工事,在海空军支援下,大肆杀伤其于半渡之时或滩头阵地;如江防被突破,则分别撤往上海及浙赣铁路(杭州一株洲)沿线,组织新的防御。其具体兵力部署是:以第8兵团指挥第55、第68、第96军防守湖口至铜陵段;以第7“绥靖”区指挥第20、第66、第88军防守铜陵至鞍山段,第17兵团所属第106军位于泾县,宁国、太平地区为预备队;以第6兵团及首都卫戍总司令部指挥第28、第45、第99军防守南京及其东西地区;以第1“绥靖”区所属第4、第21、第51、第123军防守镇江江阴段,第54军位于丹阳、武进地区为预备队;以淞沪警备司令部指挥第37、第52、第75军防守苏州至上海间地区。另以第9编练司令部指挥第73、第74、第85军和第18、第67、第87军共20余个师位于浙赣铁路沿线及浙东地区,担任第2线防御。防守湖口至宜昌段的白崇禧集团,以27个师担任江防,其中以主力第3兵团位于武汉及其以东至九江地区;以13个师位于长沙南昌之间地区。

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百万大军发起渡江战役,夺取国民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和上海。1949年2~3月,中共中央军委依据向长江以南进军的既定方针,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和中原军区、华东军区部队共约120万人 ,统归由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和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指挥,邓小平为书记,3月14日,中央决定:邓小平任华东局第一书记、华东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准备在5月汛期到来之前,由安庆、芜湖、南京、江阴之线发起渡江作战,歼灭汤恩伯集团,夺取国民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以及江苏、安徽、浙江省广大地区,并随时准备对付帝国主义可能的武装干涉。同时决定,第四野战军以第12兵团部率第40、第43军约12万人组成先遣兵团,由平(北平)津(天津)地区南下,归第二野战军指挥,攻取信阳,威胁武汉,会同中原军区部队牵制白崇禧集团,策应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

油画《渡江战役》油画《渡江战役》

依据中央军委的意图和国民党军的部署以及长江中下游地理特点,1949年3月31日,邓小平亲自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 决定组成东、中、西3个突击集团,采取宽正面、有重点的多路突击的战法,于4月15日在江苏省靖江至安徽省望江段实施渡江作战,首先歼灭沿江防御之敌,尔后向南发展,夺取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占领江苏、安徽省南部及浙江全省。其兵力部署是:以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指挥第20、第26、第34、第35军,第10兵团指挥第23、第28、第29、第31军和苏北军区3个独立旅,共35万人组成东突击集团,由粟裕、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张震指挥。其中第34、第35军位于江北全椒、仪征扬州等地并攻占瓜洲、浦口、浦镇,吸引和牵制南京、镇江地区国民党军;主力6个军由三江营(扬中以北)至港(靖江以东)段实施渡江,成功后向京沪铁路(南京—上海)挺进,控制该路一段,阻击南京、镇江的国民党军东逃和上海方向的国民党军西援,并向长兴、吴兴方向发展,会同中突击集团切断京杭公路,封闭南京、镇江地区守军南逃的通路,完成战役合围,尔后协力歼灭被围之敌。以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指挥第21、第22、第24军,第9兵团指挥第25、第27、第30、第33军,共30万人组成中突击集团,由谭震林指挥,在裕溪口(芜湖以北)至枞阳段渡江,成功后以一部兵力歼灭沿江守军,并监视芜湖守军;主力迅速东进,会同东突击集团完成对南京、上海、杭州地区国民党军的包围,尔后各个歼灭被围之敌。第7兵团并准备夺取杭州。为求得中、东两集团行动上的协调,迅速合围南京、镇江地区守军,中突击集团过江后统归粟裕、张震指挥。以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指挥第10、第11、第12军,第4兵团指挥第13、第14、第15军,第5兵团指挥第16、第17、第18军及中原军区部队一部,共35万人组成西突击集团,由刘伯承和第二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张际、参谋长李达指挥,由枞阳至望江段实施渡江,成功后以1个兵团挺进浙赣铁路衢州及其以西、以北地区,控制该路一段,切断汤恩伯集团与白崇禧集团的联系;主力沿江东进,接替第9兵团歼灭芜湖守军的任务,并准备参加夺取中国首都南京的作战。4月3日,中央军委批准了上述计划。为了便于部队就粮和避免过分拥挤,4月17日总前委又决定西突击集团过江后,第3、第5兵团直出浙赣铁路沿线,第4兵团执行东进任务。邓小平、陈毅位于合肥以南的瑶岗,代总前委统一指挥渡江作战。

战争经过

编辑

早在淮海战役临近结束时,蒋介石就已决定放弃淮河防线,将长江以北的残余军队撤至长江以南。接着在“和谈”的掩护下,又加紧部署长江防线。这时,国民党军队在从湖北宜昌到上海的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部署了约70万兵力。其中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部约45万人,在江西湖口至上海的地段上布防;华中军政长官公署白崇禧部约25万人,在湖口至宜昌的地段上布防。另以海军舰艇120余艘、空军飞机280多架支援作战。他们幻想依凭长江天险和海空军优势,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

《我送亲人过大江》邹建东摄,摇船者为颜红英《我送亲人过大江》邹建东摄,摇船者为颜红英

国民党政府在其江防被全线突破后,于4月22日下午仓皇部署总退却,并企图在浙赣路和上海地区组织新的防御。国民党政府留在南京的许多机构仓皇迁移广州,“代总统”李宗仁逃往桂林。胜利渡江的人民解放军,于4月23日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中心南京。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崩溃。4月25日,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由刘伯承、宋任穷分任正副主任,刘伯承兼任南京市市长。渡江战役第一阶段突破江防的任务胜利完成。

南京解放后,人民解放军中、东两突击集团在粟裕统一指挥下东西对进,迅速在皖南郎溪、广德地区包围歼灭南京、镇江逃敌五个军,于5月3日解放杭州,进逼上海。西突击集团分路向浙赣路齐头并进,到5月7日,先后占领浙赣路上的上饶、横峰、溪,解放金华衢县等城市,先期截断浙赣路。同时,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和中原军区部队,占领湖北孝感、黄陂,逼近武汉。上述追击作战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在浙赣路组织顽抗的企图,切断了汤恩伯与白崇禧两集团的联系。渡江战役第二阶段结束。

汤恩伯集团一部在郎(溪)广(德)地区被歼后,主力约20万人退守上海及其周围地区,在蒋介石直接部署下,企图凭借囤集的大量作战物和4000多处钢筋水泥工事坚守,并阴谋挑动英、美进行武装干涉。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中心,也是帝国长期侵略中国的重要基地。中央军委要求人民解放军在解放上海的过程中,既要彻底消灭敌人,又要尽量保护上海数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各种市政设施、工厂、学校,还要准备对付帝国主义可能的武装干涉。5月12日,第三野战军主力对上海外围发起进攻。为避免战火波及主要市区,攻击部队采取钳形攻势,分别自浦东、浦西进逼吴淞口,逼敌退出主要市区,缩集于苏州河北,然后加以聚歼。第二野战军主力则在浙赣路上金华至东乡段休整,准备对付帝国主义可能的挑衅。

人民解放军胜利解放上海人民解放军胜利解放上海

5月23日夜,解放军发起对上海的总攻,以快速勇猛的动作,多路直插市区追歼国民党军队。到5月27日,除汤恩伯率5万人登舰逃跑外,其余15万余人全部投降或被歼灭,上海宣告解放。当天,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陈毅任上海市军管会主任兼上海市市长,粟裕任军管会副主任。在进占上海的过程中,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模范地执行党的城市政策,露宿头,不进民房,保护外侨,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赢得了上海市民的热烈欢迎和爱戴。

在第三野战军围歼汤恩伯集团期间,武汉地区的白崇禧拒绝中共提出的告,不愿以和平方式解决中南地区的问题,并准备南撤湘、赣、粤、桂地区,继续抵抗。5月14日,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在湖北团风至武穴地段横渡长江,16日解放汉口,17日解放武昌和汉阳。国民党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官张轸率部2万余人起义,加入人民解放军。与此同时,为策应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的渡江,第二野战军一部于5月17日解放九江,22日解放南昌。第三野战军一部于6月2日解放长江口外的崇明。至此,渡江战役胜利结束。

战争结果

编辑

渡江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以木帆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此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为尔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

战争影响

编辑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胜利渡长江》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胜利渡长江》

渡江战役,也称京沪杭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此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分,为而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

后世纪念

编辑

旧址

渡江战役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

渡江战役纪念馆于2008年10月26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合肥滨湖新区的巢湖之滨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建设用地面积约22万平方,纪念馆主体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规划场地成半岛状突出巢湖,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巨型战舰。纪念馆已于2012年4月份正式开馆。

渡江胜利纪念馆

1984年4月在挹江门城楼成立渡江胜利纪念馆。2009年4月为纪念渡江胜利暨南京解放60周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在长江之滨、秦淮河口,新建了渡江胜利纪念馆。

渡江胜利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

渡江胜利纪念馆由主馆区、渡江胜利广场、渡江胜利纪念碑、挹江城楼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000平方米,展厅面积4000余平方米。

纪念碑

渡江胜利纪念碑--—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热河路广场中心,建于1979年4月。远远望去,整座纪念碑如同一艘乘风破浪的战舰。碑座正面镌刻邓小平手书“渡江胜利纪念碑”,背面镌刻毛泽东手迹《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渡江胜利纪念碑渡江胜利纪念碑

渡江胜利纪念碑渡江胜利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