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 编辑

晋国、魏国史官所著编年体通史

竹书纪年》是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西晋咸宁(279年,另说281年或280年),汲郡(今河南卫辉市)人不准盗发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墓葬,发现《竹书纪年》。该书亦称《汲冢纪年》《古文纪年》。

《竹书纪年》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现存《竹书纪年》分为“古本和“今本”两个体系。“古本”为辑佚本,其纪事起于夏代,终于公元前299年,无规整的体例。“今本”纪事起于帝,终于魏襄王二十年(前296) ,有较为完整的体例。

《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但它在宋时历经了佚散后又重新收集整理的过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度和史料价值。

基本信息

编辑

书名:《竹书纪年》

别名:《汲冢纪年》、《古文纪年》

作者春秋时期晋国史官、战国时期魏国史官

类别:编年体通史

ISBN:9787501367733

内容篇数:十三篇

历史价值: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

主要内容

编辑

五帝纪

关于《竹书纪年》的起始时间,存在不同说法。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后序》和《晋书·束皙传》均说该书始于夏代, 但《史记·魏世家》集解注引和峤语称该书始自黄帝

清代至民国辑佚的《古本竹书纪年》始自夏纪,并无“五帝纪”这一部分内容。 此外还有零星文字,如“舜放尧于平阳”之类被其他书籍引用而流传下来,一些辑佚认为是引用者误将《汲冢琐语》的内容当做了《汲冢竹书》的内容,故未收;但也有辑佚者将之附录于书中。

《今本竹书纪年》则有“五帝纪”,记录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之事。《四库总目提要》的作者指出,这部分内容主要抄自《宋书·符瑞志》。

夏纪

夏纪所载,与《史记》只是记载“太康失国”不同,还记录了羿的事情。让羿代太康,成为夏王朝统治者的这些旧事得以重见天日。

殷纪

殷纪颠覆了《史记》记载的历史第一位相伊尹的形象。伊尹流放太甲而称王,结果被太甲潜逃回来杀害。

幼主被大臣流放欺压,似乎更符合历史的真相。由于不同地区出土的商代甲骨文的破译,发现整个商代伊尹都是师权的象征,地位尊崇,有伊尹放逐与迎回太甲的记载,并且伊尹的后人都有很的地位与权力。因此殷纪这部分存疑,有待进一步考究。

周纪

周纪最与《史记》不同的就是共和行政的记载。按照《史记》正史所载,共和行政就是周厉王被国人赶走之后,周公、召公二相共同执政。而周纪则说是共伯和行天子之政,即共国的伯,名和者,摄行君位。这似乎更合乎“共和行政”的说法。

另外,还有完整的穆天子史事,以及记载了周幽王死后,两王并立的史事。

晋纪

周平王东迁之后,《竹书纪年》以晋国纪年,而作晋纪。晋纪记载了晋文侯杀周携王的旧事,详细记录了曲沃代翼的过程。研究晋国历史,《竹书纪年·晋纪》是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魏纪

魏纪自成王起,称“梁惠成王”,这与其他典籍记载的魏国又称梁国相符,有利于读古书,如《孟子》时,弄清楚究竟怎么又有个梁惠王之类的疑问。更好地保存了历史的原貌,对于研究魏国历史更为便利。

古今版本

编辑

近年竹书纪年毁三观的话题,无数人对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子司马迁等人的极尽嘲讽,《尚书》《春秋》(三传)与《史记》被一面倒的斥为“伪史”。这本古文献揭穿了“禅让”是儒家编造的谎言,“真相”是:“舜杀尧、禹杀舜、启杀益。伊尹杀商王太甲”众口云云。其实,这些所谓的“真相”,大多数并非出自《古本》,而是《今本》,有些甚至是“历史发明”。那么,古、今本到底有哪些不同?理清来龙去脉:

(1)《竹书纪年》又称《汲冢纪年》,因晋代汲郡盗墓者盗发战国魏襄王墓而出土。

(2)又因为它是魏国与晋国史官写的编年史,所以叫《纪年》,《竹书》,是指竹简。

(3)是次出土的,除了《纪年》,还有《易经》《国语》《穆天子传》《周书》《琐语》(迄今中国最早的志怪书)等一共15类书。这个《竹书纪年》就是真正的“原版”。然而,很可惜的是,宋代以后它却佚失了。相传到明万历年间,时著名书家范钦的藏书阁里,出来了一本《竹书纪年》——这个就是《今本》。

研究经过

编辑

出土初释

《竹书纪年》出土遗址《竹书纪年》出土遗址

在河南省新乡市汲县县城(现卫辉市)西南10公里,孙杏村乡娘娘庙(村)南,另一说法在辉县市西南赞城镇大梁冢村(大梁冢即魏安釐王墓)。因墓地在汲得名(汲县古称汲郡)。为战国时墓冢。共七处(自东到西按天、地、五行编号)。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3号“金”字墓,得竹书数十车,经束晳整编出《竹书纪年》一书,是中国最早(学术界一直有争)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曾为中国文化史四大发现之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至于汲冢墓主是?同样存在不同说法。晋代汲郡,如今的河南汲县西南,战国时是魏的封地。根据《晋书·武帝纪》《律历志》、荀勖《穆天子传序》、卫恒《四体书势》,魏襄王是墓主。而王隐《晋书·束皙传》则认为墓主当是魏安釐王。直到现在,这个问题依然还没有明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