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 编辑

现代中华书局所著的作品

被誉为五千国史的“二十四史”,新中国成立后整理出版点校本,是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古籍整理出版项目,但由于当时政治经济、学术客观条件的制约,点校本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和缺憾。2005年,中华书局着手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修订准备工作。711日,第四次修纂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预计2015年全部完成。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国史

作者:中华书局

创作年代:现代

作品出处:《清史稿》

基本释义

编辑
  1. 原指当代修纂的本朝实录和本朝历史,后泛指一个朝代的历史。《后书·班固传》:“既而有人上书显宗 ,告固私改作国史,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晋 杜预 《<秋经传集解>序》:“诸侯亦各有国史。”唐 司空图 《商山》之一:“国史数行犹有志,只将谈继英尘。”明 贞运《明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袁可立墓志铭》:“赐进士及第、柱国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总裁国史牒、同知制诰起居经筵日讲、通家侍生孔贞运顿首拜撰”。田北文章源流》:“国史者,君民比并之史。”

  2. 国家史官《诗大序》:“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於事而怀其旧俗者也。”三国刘劭 《人物志·流业》:“文章之材,国史之任也。”宋 朱淑真 《芍药》诗:“到底只留为谑赠,更劳国史刺民风。” 《疏》:“国史者,《周官》大史、小史、外史、御史之等皆是也。”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身为国史,躬览载籍,必广记而备言之。”

国史修订

编辑

修订原因

简介

先要了解的是,宋元以来历代都有整理刊印正史传统,形成不同时期的通行版本,如宋代通行的“十七史”、明代通行的“二十一史”,清乾隆时期整理刊刻武英殿本“二十四史”。上世纪30年代,商务印书馆整理出版百衲本“二十四史”,是近代最通行版本。

最近一次整理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指示下,中华书局组织实施“二十四史”的整理,形成第一部有完整标点校勘的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第一次将全套正史从古董书架上了下来,成为人人可读的现代整理本”。整理工作从1958年到1978年,经历了20年。

缺憾

1956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在《人民日报》撰文,提出要整理出版“面貌全新、校勘精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版二十四史”。1958年,毛泽东指示吴晗范文澜组织标点“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随即在中华书局组织下,制订了《二十四史整理计划》。

由于时间比较紧,导致“前四史”的整理方式、体例都不一样。最后只有《史记》赶在1959年国庆前夕出版,其他三种直到1965年才陆续完成。

在整理“前四史”的时候,其余二十史的整理工作也陆续展开,由于参加点校的学者分散在全国各地,时间难以保证,1963年,中宣部发文将各地点校者全部借调到中华书局。那一段没有太多政治干扰,后来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和点校体例,在这一时段基本得以确立。1966年,“文革”爆发,整理工作停滞。

1967年5月,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戚本禹要求中华书局继续点校“二十四史”,但由于政治干扰严重,随着戚本禹的垮台,点校班子自然解体。

1971年,“二十四史”点校重新上。《清史稿》的点校,虽然1958年就提出了,但真正开始是1971年“二十四史”点校恢复后的事情。

1977年底《清史稿》和《宋史》相继付型,1978年初出版,点校工作完成。

整理工作历时20年,前后三个时段工作方式、校勘标准都略有差异。

政治风气对点校本内容的实质性影响,可以说微乎其微。政治对点校工作影响最大的时期,是1967年的短暂恢复阶段。那个时段,要求在点校工作中突出政治,强调连标点符号也要讲阶级斗争,认为“凡是美化帝王将相、宣扬封建德、污蔑劳动人民语句,不应用感叹号”,如《明史》里这样的一段话:帝(崇祯)出宫,登煤山,望烽火彻天,叹息曰:“苦我民耳!”当时认为“苦我民耳”是骗人的鬼话,决不能用感叹号,要改用句号。

不仅是标点,在分段提行的问题上也讲阶级斗争观点,按照体例应该按年月来划分的,但由于要突出农民战争和农民起义,当时就要求遇到农民起义就提行,如涉及陈胜、吴广、巢等人的内容都进行分段提行。点校本《三国志》、《陈书》、《周书》,仍然有未按年月分段提行的情形。

要特别指出的是,这是“文革”期间,1967年短暂恢复阶段的做法,但这个时段的点校工作,没有形成有价值的成果,所以在通行的点校本中没有留下明显痕迹。

各方态度

点校本出版后,学术界有不断讨论札记文章,甚至有的还写出了专书。作为点校本的组织实施单位,中华书局一直关注这些意见,也觉得应该趁当年参加点校工作的部分先生、中华书局参加过点校的一些老编辑都还健在,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的时候,尽快组织修订。2005年,我们对1958年到1978年点校本整理过程中的全部档案进行了清理,同时组织专人从编辑角度研究每史都存在哪些问题,形成了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呈送出版主管部,我们广泛听取意见,还向学术界德望重的季羡林任继愈、何兹全、冯其庸四位老先生作了汇报,修订工程开始后,任继愈先生担任总修纂,另外三位先生担任学术顾问。在他们呼吁下,2005年11月,温家宝总理和陈至立国务委员分别对修订工作做了重要批示,修订工程获得国家出版基金专项资金支持。 2005年,中华书局着手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修订准备工作。2010年7月11日,第四次修纂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预计2015年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