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珠英 编辑

古代诗歌

三教珠英》,是公元699作品。唐代历二年(699年),武后诏学士四十七人修《三教珠英》。全书一千三百卷,目录十三卷,开成初(八三六)改名《海内珠英》,宋时仅存三卷,今已全佚,《唐书·艺文志》入类书类。该书是初唐后期规模最大的一个宫廷诗人群会,崔融编集他们所作,为《珠英学士集》五卷。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三教珠英》

外文名:《三教珠英》

年代:公元699年

编著:张说刘知几徐彦伯

类别:古代诗歌

内容简介

编辑

是一部大型诗歌选集类书,编修大周皇朝时期是一部大型诗歌选集类书,编修大周皇朝时期

《三教珠英》,是一部大型诗歌选集类书,编修大周皇朝时期,凡一千三百一十三卷。圣历二年(699年),武后诏学士四十七人修《三教珠英》,右补阙说、定王府仓曹刘知几、给事中徐彦伯皆在其中,人称为“珠英学士

珠英学士皆为诗人兼学者,在修书其间,“日夕谈诗聚会”,是初唐后期规模最大的一个宫廷诗人群会,崔融编集他们所作诗,为《珠英学士集》五卷。

存佚状况

编辑

武则天在开创大周王朝后,为体现强盛的国力,下编纂了大型类书《三教珠英》,此书在流传过程中,卷幅不断失佚,直至几乎湮灭,成为中国类书史上一大悬案.。

圣历二年(六九九)于宫内置控鹤监,久视元年(七00)改为宸府。太后每于宫内召二张、诸武及奉宸供奉诸美少年饮博嘲谑为乐。掩其秽迹,乃命二张引文学之士修《三教珠英》于内殿。先是太后于圣历初(六九八)以《御览》及《文思博要》诸书聚事多未周备,乃令张昌宗李峤、闫朝隐、徐彦伯、薛曜、员半千、魏知古、于季子、王无竞、沈佺期、王适、徐坚、尹元凯、张说,吉甫、元希声、处正、备、刘知几、房元阳、宋之问、崔湜、常元旦、同撰。于旧书外,更加佛、二教事典,故以“三教”名之。长安元年(七0一)十一十二日书成,以麟台监张昌宗领衔上之。全书一千三百卷,目录十三卷,开成初(八三六)改名《海内珠英》,宋时仅存三卷,今已全佚,《唐书·艺文志》入类书类。

唐五代书目考略(三)

三教珠英目十三卷 (唐)张昌宗撰 佚

《新唐志·类书类》著录,《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

本世纪初敦煌发现大批珍写本,其中有两个《珠英集》残卷,敦煌写本中有两件《珠英集》写卷:其一编号S.2717,现藏伦敦英国图书馆。该残卷长366cm,宽27cm,共用纸9叶,起首为《庆新宅文》、《庆幡文》文样;中间为《珠英集》卷五之一部分;末尾是《押衙为亡考百日设斋祈福文》、杂抄。(注:征先生疑为愿文。)第7叶第14行中上部书有一行小字“今年天(大)梁”,第15行题有“《珠英集》第五”。此部分起第3叶,终第7叶,共128行,每行24-29字,抄录7位诗人的36首诗作,其中15首未见诸《全唐诗》。刘知几诗即在该写本第6叶,此三首《全唐诗》中一概阙如。其二编号为P.3771背,现藏巴黎国立图书馆,共5叶,长181cm,宽27.7cm,正面为佛经论释,背面抄有5位诗人的17首诗,其中12首为佚诗,不与S.2717重复,故二写本可互为补充。字体亦是楷体略草,明显出自同一人手笔。

珠英佚文

编辑

记“僧祥”云: 东晋义熙初,金陵长干寺僧惠祥与法向连堂而居。夜四更中,惠祥遥唤向暂来。向往视祥,祥仰眠,交手胸上,云:可解我手足绳。向曰:并无绳也。惠祥因得转动。云:适有人众缚我手足,鞭棰交下;问何故啮虱?又语祥云:若更不止,当入于两山间磕之。祥自后戒于啮虱焉。(出《三教珠英》)“蝍蛆食,蛇食蟾蜍,三物相值,莫敢先动”。(出《中医百病名源考》引《渊鉴类函》中《三教珠英》)

相关介绍

编辑

《三教珠英》完成之日,银青禄大夫张昌宗,赐爵为邺国公。李维《诗史》云:“武后掖文学,引拔极众,始以北诸学士,纂集群书,临制后,又有三教珠英之选,预修,有员半千……诸人,集所赋诗,各顾爵里,以官班为次,而崔融为之序,惟《珠英学士集》已佚,不可考也。当时文人,以沈宋为杰出,每以丽,邀后欢喜,上官婉儿又为之染翰着色,朝野争羡,故一时化之。”

历史背景

编辑

为了推行三教并举政策,则天皇帝令张昌宗、李峤、徐彦伯、张说等26人(预修者 47人)修撰《三教珠英》,于前旧书之外,加佛、道二教以及亲属姓 名、方城等部,是年成书,上之。其撰书原因亦有另说,因则天与张 昌宗、张易之有丑行,“欲掩其迹”,遂命其在宫内编书。开成二年 (837)十月,改书名为《海内珠英》,并将武则天所改字复旧。是书 已佚。据晁公武《昭德先生读书后志》卷三,该书到宋时仅存3毫卷,今已佚。崔融编《珠英学士集》5卷,收录参加编修《三教珠英》学士.47人,诗276首.

旧唐书》卷七八《张行成传》附传:“以昌宗丑声闻于外,欲以美事掩其迹,乃诏昌宗撰《三教珠英》于内。乃引文学之士李峤、阎朝隐、徐彦伯、张说、宋之问、崔浞、富嘉谟等二十六人,分门撰集,成一千三百卷,上之。”《旧唐书》卷四七《经籍志》:“《三教珠英》并目一千三百一十三卷。注:张昌宗等撰。”《新唐书》卷五九《艺文志》:“《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目》十三卷。注:张昌宗、李峤、崔浞、阎朝隐、徐彦伯、张说、沈俭期、宋之问、富嘉谟、乔侃、员半千、薛曜等撰。开成初改为《海内珠英》,武后所改字并复旧。”《旧唐书·文宗纪》:开成二年十月,“辛卯朔,诏改天后所撰《三教珠英》为《海内珠英》”。《唐会要》卷三六《修撰》:“大足元年十一月十二Et,麟台监张昌宗,撰《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成,上之。初,圣历中,以上《御览》及《文思博要》等书,聚事多未周备,遂令张昌宗召李峤、阎朝隐、徐彦伯、薛曜、员半千、魏知古、于季子、王无竞、沈俭期、王适、徐坚、尹元凯、张说、马吉甫、元希声、李处正、高备、刘知几、房元阳、宋之问、崔浞、常(《海》作韦)元旦、杨齐哲、富嘉谟、蒋凤等二十六人同撰。于旧书外,更加佛道二教,及亲属姓名方城等部。”

《新唐书》卷六o:“《珠英学士集》五卷。注:崔融集武后时修《三教珠英》学士李峤、张说等诗。”今《敦煌遗书》P377、s2717即为《珠英学士集》之残卷。(参见《唐人选唐诗新编》中徐俊校辑《珠英学士集》前记)《资治通鉴》卷二。六《唐纪二二》:“太后每内殿曲宴,辄引诸武、易之及弟秘书监昌宗饮博嘲谑。太后欲掩其迹,乃命易之、昌宗与文学之士李峤等修《三教珠英》于内殿。”《郡斋读书志》卷二o:“唐武后朝尝诏武三思等修《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预修书者凡四十七人。”《昭德先生读书后志》卷三:“《三教珠英》三卷。”并说:“按《唐志》一千三百卷,今所存者止至。”又见《唐会要》卷三五、《新唐书》卷一。四、卷一九九,《旧唐书》卷一。二《徐坚传》、卷一九o《富嘉谟传》及《新唐书》卷二。二《李适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