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侯乙 编辑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文献很少有对曾国的记载,常用随来指代它,如“汉东之国,随为大” 。据猜测,“随”可能为其重要的城市,如国都之类。历史上,这种用都城指代国家的例子也较多。
著名历史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组组长、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在其文章《续论曾国之谜》中首次提出“曾随之谜”,并推论曾国与随国为同一国家,在史学界引起大讨论。曾随是否合一,不同的声音一直存在,史学界却始终没有定论。
其中史学界有三大观点被关注得最多:
其一,曾随两国地域相同,都在汉水以东,所谓“汉东之国随为大”,两国是否合一;其二,两国族姓是否相同,他们是否同为姬姓;其三,在曾侯乙墓出土的65件编钟中有一镈钟,铭文上说楚王曾经被曾国所救,而史书上却记载楚国郢都被吴军攻占后,“楚王奔随”,随国人救楚,这段历史作何解释?
180多字铭文破解36年“曾随之谜”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武汉10月21日电(记者 王贤)“通过近几年在随州境内的文物考古发掘整理,我们接连发现了几段重要铭文,其中曾侯乙编钟上的180多字的铭文清楚表明曾、随是同一个国家,破解了困扰史学界36年的‘曾随之谜’。” 这是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随州叶家山西周曾侯墓、文峰塔东周曾侯墓考古发掘领队黄凤春在20日召开的湖北省政协“随州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界别协商座谈会暨重点提案督办会透露的。
记者在随州市博物馆看到了这个钟身刻满铭文的编钟。黄凤春介绍,这是曾侯乙的编钟,2013年出土于随州文峰塔墓地,上面有180多个铭文,记载了战国时期吴王伐楚,楚昭王逃到“曾”国的历史。这段历史在《左传》中有详细记载,不同的是《左传》中保护楚昭王的国家是“随”,曾侯乙编钟用的是“曾”,“这就证实了,‘曾’‘随’确实是一个国家。”(参见词条吴破楚入郢之战)曾国贵为姬姓
叶家山墓地考古史料佐证定论
面对越来越大的争论气氛,黄凤春在整理叶家山文物时,有了一个重大突破,“我们在一个青铜簋上发现了‘南公’的铭文,这个铭文意义重大!” 铭文为“犺作烈考南公宝尊彝”,此处的南公,就是南公括(适),为姬姓,“《封神演义》里面就有这个英雄人物,是西周早时期的灭商功臣。”
另外,曾侯乙编钟上还有段铭文:
“唯王正月吉日甲午,曾侯乙曰:伯适上通,左右文武;挞殷之命,抚定天下;王遣命南公,营宅汭土;君庀淮夷,临有江夏。”
其意为,曾侯在追溯他的先祖伯括,即南公。南公适(括)受到天子重用,辅佐文王和武王,完成了攻打殷商的使命,最后安定了天下;周王派遣南公到南方经营疆土,警戒淮夷,监视江夏的异动。
在湖北随州文峰塔,春秋晚期曾国墓葬中,发现“随大司马戈”。发现该戈属于东周时期,其长21厘米、高15厘米,刃上清晰地刻着“随大司马献有之行戈”的铭文(见图2),是至今所有曾国墓葬群青铜器物发现中,唯一明确记录归属为“随国”的青铜兵器。
据了解,史料对随国有记载,但不见随国铜器出土,却常发现曾国铭文铜器,而曾国在史料上并无记载。特别是1978年曾侯乙墓发现后,引起了学术界对曾、随是否是一国两名还是两个国的“曾随之谜”的大讨论。
至此,延续36年“曾随之谜” 终于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