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麟似 编辑

中国近现代文教界泰斗

厉麟似(1896-1970),原名厉家祥,字麟似,生于浙江杭州,中国现代文教界代人物,著名教育家外交家语言学家,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教育奠基人、中欧教育文化交流先驱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奠基人、联合国中国分部创办人、文化界抗日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的雄甘地,在促进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他给予极评价,称“中国教育家厉麟似为中国教育发展和中欧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

曾留学日本德国,获耶拿大学法学硕士学位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曾任蒋介石对德外交顾问,并分别与蔡元培、朱家骅、陈立夫人一同发起创立了国联世界文化合作中国协会、中国联合国同志会、中德文化协会等近代较有影响的对外组织与文教组织。

厉麟似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对德外交关系的主要推进之一,为中国抗日军队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也是中国国联外交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国学功底深厚,并精通德、日、英、法等六国语言,引进并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著作及影视作品,同时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介绍到了西方世界。在教育部任职期间,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中欧文化交流。他曾为电影行业最高行政官员,对中国电影行业进行了有益改革。他首次提出了中国电影的分级制度,为国产影片制定标准,并积极推介《渔曲》等优质国产影片参加国际电影节

厉麟似是清代文豪厉鹗之后晚清金石名家厉良之子。其长子是著名外交家厉声教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厉麟似

外文名:LiLinsi

别名:原名厉家祥

国籍:中国

民族

出生地:浙江杭州市

生日期:1896年218日

逝世日期:1970年10月21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上智大学耶拿大学、海德堡大学

职业:教育家、外交家、语言学家、国学家

主要成就:中国近现代文教界代表人物中国电化教育奠基人中欧教育文化交流先驱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奠基人联合国中国分部创办人

任教院校:国立中央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

逝世地:上海市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厉麟似,1896年出生在浙江名杭州厉氏家族。浙江厉氏家族是历史上有名的世家,唐、宋年间,出现过“厉氏两都督”、“婿翁状元”、“父子进士”、“三兄弟进士”、“两代五人登进士”、连续四代的“祖孙进士”等中国历史上极为罕有的奇异现象,诞生过无数臣墨客。迁居杭州的这一支自清康乾年间大文豪厉鹗始,世代均为饱学之士。 父亲厉良玉是晚清著名学者和金石书画大家。厉麟似自小便受到了很好的家庭熏陶,打下了十分扎实的国学功底。

留德期间的厉麟似留德期间的厉麟似

191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语言科后,厉麟似赴日本上智大学留学四年,回国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官费赴德留学生,在德国期间先后获得了德国耶拿大学法学硕士学位与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厉麟似在德国游学达十年之久,除获得法学与哲学学位外,他还修习了政治学、教育学、军事学及英文、法文和俄文,并游历了瑞士法国比利时英国荷兰苏联欧洲各国。

在德国求学期间,他积极向西方知识界人士介绍和传播东方文化。他曾加入德国首个“中国学”。该学社由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创建,致力于帮助西方人理解中国文化内涵和意。厉麟似曾协助学社创办了数种汉学研究报刊,并积极参与主办各类中国文报告会和展览会。

在留德的十余年间,厉麟似接触到了很多西方的进步思想,并结识了周恩来朱德林语堂陈寅恪、朱家骅等一批留德学人,同时与汉学家卫礼贤结下了深厚的交谊。甚至希特勒也曾对其赏识有加,并与其合影留念。厉麟似在留德期间积累的人脉,为他日后从事对德外交与中欧交流工作奠定了基础。

文教生涯

1930年,厉麟似结束了自己14年的海外求学历程,怀着满腹经纶与满腔爱国热忱返回祖国。学成归国的厉麟似通过蒋介石进入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自此开始了他在文教、外交舞台上的职业生涯。

20世纪30年代,厉麟似曾受聘于国民政府最重要的智库之一——国防设计委员会,任国际组专门委员,为蒋介石提供对德方面的专家意见。

此外,厉麟似还积极投身国家教育事业与文化外交事业。他分别与蔡元培、朱家骅、陶行知、陈立夫等人一同发起创立了国联世界文化合作中国协会、中德文化协会、中意文化协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等民国时期较有影响的对外组织与文教组织。期间,他曾先后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副委员长、国立中央大学教授等职,并兼任电影检查委员会常委、中国国联同志会理事、中德学会董事等职。

国际联盟考察团国际联盟考察团

1932年8月,为了积极加强中国与国联及其各其他成员国的联系,厉麟似代表中国政府出使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奥地利及苏联等欧洲八国,进行教育考察与合作,途中与各国外交部、教育部及各文教机构等代表进行了广泛的接洽,有力地加强了中欧文教合作的纽带。 回国后,他积极投身教育建设与中欧文教事业的交流与合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中欧文化交流。

1933年6月,为进一步加深中国与其他国联成员国间在文化、教育上的合作关系,厉麟似与蔡元培、静江、宋子文等人联合国联,筹备成立了世界文化合作中国协会。

作为蒋介石对德外交的核心人物朱家骅的“左右臂膀”及重要智囊,厉麟似与朱家骅几经曲折,最终促成了德国前国防部长、被世人尊称为德国“国防军之父”的汉斯·冯·塞克特将军的来华,并同意担任在华德国军事总顾问。塞克特首次访华时,对中国军事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进行了详细考察,他临别时曾赠送给蒋介石其个人代表作《一个军人之思想》。该书的官方中文译本即是由厉麟似主持翻译的。中文版问世后,在国民党军方中广为流传,成为军队建设的重要参考书。

1935年5月,为敦睦中德邦交,沟通两国文化,厉麟似与朱家骅等留德归国著名人士,在南京创办了第一个代表中国官方的对德交流机构——中德文化协会。协会成员包括中德两国政界、军界和文化界的友好人士。协会由时任交通部长朱家骅任理事长,教育部长王世杰、德、奥、瑞三国驻华公使四人任名誉会长,时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厉麟似、德国驻华使馆代表劳德士参事、德国驻沪总领事克利拜、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总顾问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将军等任理事。而协会的实际主要负责人则是厉麟似等中国官员。该协会主要代表中国政府接待访华的德国团体与专家,开展中德两国官员互访与经贸往来,在20世纪30年代发展中德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年,厉麟似在国内结识了时任国联中国首席代表的顾维钧。两人志同合,一见如故,遂结为知交。厉麟似也是20世纪30年代顾维钧诉诸国联外交,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理念的主要支持者。

1936年3月,厉麟似与顾维钧、王正廷等人一同被推举为国联中国分会——中国国联同志会理事。作为民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对外组织之一,国联同志会对中国争取国际舆生存空间和增进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抗战历程

抗战爆发前夕,他曾受友人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之邀为其翻译德国军事著作,后又听取了蒋百里的建议,举家由南京迁至上海,全力助其翻译德国军事著作。

抗战爆发后,厉麟似因与国民党高层意见相左,而辞去国民政府职务,自此全身心投身高校教育事业。

抗战期间,他仍以其自身的影响力,在中国国联同志会、中德文化协会等对外组织的职务和长期以来与欧洲各国外交界、新闻界、军政界、学界等欧方人士保持的友好关系,开展对欧国民外交工作,推进对欧宣传努力为中国人民抗战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抗战爆发初期,厉麟似与蔡元培、胡愈之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合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积极组织发动文化界人士及民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作为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创始成员,厉麟似与蔡元培等联合全国各大高校校长、教授联合发表长篇声明,揭露日军蓄意毁灭中国教育机关的罪恶暴行,并组织救亡协会下设的国际宣传委员会扩大对外宣传,争取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此外,厉麟似也被吸纳到被国民政府当局法定为全市抗日救亡团体的“最高组织”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中。该组织领导和协调上海各个社会组织和救亡团体,开展了大量的抗日后援工作,尤其在“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更是在配合和支援前线作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上海“孤时期”,厉麟似应友人何炳松之邀,任教于暨南大学。期间,他毅然放弃了学术研究工作,将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培养学生上,并鼓励学生精报国,坚决抗日。

1942年上海全面沦陷后,厉麟似仍留在上海,与侵略者进行着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抗争。因厉麟似是当时的社会名流,曾身居教育部要职,又曾留学日本,日本侵略者与日伪当局曾多次试图拉拢他,并采用各种腐蚀诱惑的手段逼他出来为他们做事。日本人对厉麟似说,只要他合作,可以给他安排教育部部长或考试院院长的高位。面对威逼利诱,厉麟似不卑不亢,找出了各种理由推脱。他曾暗下决心,决不能为日本侵略者服务。他深信抗日战争终会胜利。厉麟似不卑不亢,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日本人也无可奈何。这段时期,厉麟似默默翻译了很多日本和德国的军事著作,并做了大量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厉麟似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影响了上海大批的文化人。教育家钱均夫历史学家吕思勉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等上海文化名人都深受其影响,在面对敌人威逼利诱时表现出了一辈知识分子的智慧与胆识。

日军虽然对厉麟似恨得牙痒痒,但因顾忌他的国际影响力,始终都不敢动他。

晚年岁月

厉麟似参与创建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厉麟似参与创建的上海外国语大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早已对国民政府的腐败堕落看不下去的厉麟似,拒绝了蒋介石的赴台邀,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作为具有较高声望的民主人士,新中国成立后,厉麟似被邀请担任浙江省文史馆馆员,后又受邀参与上海外国语学院的创建,并筹建德专业 。他为新中国德文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外语人才。他于1970年10月在上海逝世,终年74岁。

厉麟似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语言学家,也是中国电化教育的奠基人和中欧教育文化交流的先驱。 他曾参与创建联合国中国分部,是文化界抗日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圣雄甘地”,在促进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后世影响

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记忆厉麟似

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记忆厉麟似

1998年,厉麟似被《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作为近现代教育界的代表人物收录。 其生平事迹等亦同时收录于《中华民国外交史辞典》《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中外电影永远的巨星》《中国电影七十年》《中国电影卅年》《中国近现代文学艺术辞典》、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日本《现代中国研究》(日文)等辞书及文献。

2019年,厉麟似被中国教师博物馆作为“中国历代名师”之一推荐入选“中国教师发展基本陈列”。

2020年,在厉麟似先生逝世50周年暨联合国成立75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发文纪念曾在联合国事务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国教育家和外交家厉麟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中国教育家厉麟似为中国教育发展和中欧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

2021年,厉麟似与毛泽东、周恩来等29人一同入选“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料库”。

在“中国历史上40位最卓的教育家”排行中,厉麟似位列第28位。他分别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等列为“影响中国历史的十位教育大家”、“为近现代中国作出卓越贡献的十位教育大家”等。

主要贡献

编辑

一、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中欧文化交流

中国古今十大教育家中国古今十大教育家

1932年,厉麟似代表中国政府赴欧洲考察教育,回国后积极投身教育建设与中欧文教事业的交流与合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中欧文化交流。

厉麟似回国后,受到各地教育部门和单位的热情邀请,各处进行演讲,介绍他在考察途中的所见所闻,发表考察感想。他还积极撰写考察报告,建言中国教育改革。他回国后的演讲、报告、撰文,以及随后考察报告书的出版,对当时的教育改革与文化交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初等教育方面,在厉麟似等人的建议下,教育部于1933年3月公布了《小学规程》,规定了小学的办学宗旨和实施方针:培养儿童健康体格;陶冶儿童良好品性;发展儿童审美兴趣;增进儿童生活知能;训练儿童劳动习惯;启发儿童科学思想;培养儿童互助团结之精神;养成儿童爱国爱群之观念。同时在课程设置与教材方面,该规程将党义改为公民训练,增加卫生科目,并规定小学科目视地方情形,酌量分合。社会、自然、卫生三科在初小合并为常识科,劳作科、农事工艺作业,可单设一种,即以所设一种命名为某某科。其余必要作业,并入性质相似的科目之中。美术在低年级可与劳作合并,成为工作科。应有乡土教材,由主管教育行政机关编辑,呈教育部审定。

中等教育方面,中等教育承担着升学与就业训练两大任务,但原来的选科制和学分制却导致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为高等教育输送的人才不合格的问题;师范科、工科、农科、商科、家事科等又过于分散,办学效益差,办学质量低,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各种职业人才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学校教育对各种师范人才的需要。受以厉麟似等人为主要成员的中国赴欧教育考察团的影响,1933年教育部在《中学法》《师范学校法》《职业学校法》的基础上,又相继颁布了《中学规程》《师范学校规程》《职业学校规程》《职业补习学校规程》等。通过这些法规的颁布实施,教育部将普通中学、师范中学和职业中学三种学校分别设立,各司其职,从而形成了中等教育“三足鼎立”的格局。在普通中学的初级和高级阶段取消学分制,实行学时制,在高中阶段取消选修科,加强基础课;将全国中等教育学制统一调整为“三三制”,取消允许地方实行“二四制”或“四二制”的随机规定。此次中等教育学制的调整基本构成了现代中等教育模式。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方面,厉麟似等人的建议及国联教育考察团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批评与建议受到重视,促成了教育部对中国大学分布集中及科系设置重复问题的解决。1933年6月,教育部通令国立北平大学浙江大学河南大学合并文法等科,同时还将山西省立法学院、教育学院合并入山西大学,从而拉开了大学合并、系科改革的序幕。1935年4月,国民政府公布学位授予法,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特种学科可设一级或二级。获有硕士学位,在研究院继续研究二年以上,或在高等学校任教三年,经审查合格都可申请授予博士学位。专修科修业二至三年,医学专科于三年课目修毕后,须再实习一年。

以厉麟似等人为主要成员的赴欧教育考察团及其活动也促进了中欧之间的教育交流。中国赴欧洲教育考察团考察欧洲八国,内容甚为广泛,由幼稚园以至大学,由中央教育行政,至地方最小单位之教育行政,由课堂教学以至电影教育、电音教育,无不一一留意。考察团所到之处,受到各国政府、教育部门及学校热情接待,各种教育材料也尽量提供,因此,所得考察材料颇多,主要包括教育法令、教育书报、学生成绩及其他与教育有关的物品,成为可供中国教育界参考的重要资料。欧洲各国政府及教育界人士的热情接待、详细介绍和中国考察团的实地考察,加深了中国对欧洲教育的直观了解和对欧洲文化的认识。同时在考察交流过程中,欧洲各国也增加了对中国教育文化的了解。大量教育资料的获得,也增强了中国对欧洲教育的理性认识与思考。另外,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书和中国教育考察团报告书相继出版,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这两份报告书也使中国对外教育文化交流所偏重的美国取向开始向欧洲有所转移,增强了中国同欧洲之间的教育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国对外教育文化交流的内涵。

二、沟通德国军事顾问团 发展中德关系

厉麟似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对德外交中的重要人物。他虽从未在外交部担任过实际职务,但却是国民政府与德国外交关系的主要推进者之一。

德国军事顾问团对中国抗日军队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德国军事顾问团对中国抗日军队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作为蒋介石对德外交的核心人物朱家骅的“左右臂膀”及重要智囊,厉麟似对于德国军事顾问团在中国的存续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是沟通中国高层与德国军事顾问团的桥梁人物,并与朱家骅几经曲折,最终促成了德国前国防部长、被世人尊称为德国“国防军之父”的塞克特将军的来华,并同意担任在华德国军事总顾问。中德关系由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双方在文化、经贸、军事、外交方面的关系日益密切。1935年5月,两国宣布外交关系由公使级升格为大使级。

三、推动国联外交 引导国际舆论

厉麟似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国联外交的推动者和践行者。在20世纪30年代任职教育部期间,他积极推动中国与国联(联合国前身)在文教事业上的合作与互动,并主张借助国联赢取更多国际舆论对中国人民抗日的同情与支持。

国际联盟会议国际联盟会议

1936年3月,厉麟似与顾维钧、王正廷等人一同被推举为国联中国分会——中国国联同志会理事。作为民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对外组织之一,国联同志会对中国争取国际舆论生存空间和增进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1937年7月,卢沟桥发生。7月22日,国联同志会致电日内瓦国总会、各国分会告知卢沟桥事变之经过,敦促各国政府制裁日本,以维正义而保和平,在舆论上赢得了主动权。

厉麟似有效推进了中国与国联的文化外交,并在国联世界文化合作中国协会、中国国联同志会等国联中国分会的创建与运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抗战期间,他以其自身的影响力,在中国国联同志会、中德文化协会等对外组织的职务和长期以来与欧洲各国外交界、新闻界、军政界、学界等欧方人士保持的友好关系,开展对欧国民外交工作,推进对欧宣传,努力为中国人民抗战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四、推进中国电影行业的改革与发展

电影《渔光曲》电影《渔光曲》

作为国民政府时期电影行业的最高行政官员之一,厉麟似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最新思想与技术成果,并对中国电影行业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他积极推行教育电影,为国产影片制定标准,抵制不良影片;他大力发展民族电影事业,为拍摄国产优质教育影片积极筹资,举办优良国产影片评选,并首次提出了我国电影的分级制度;他积极推介《渔光曲》《三个摩登女性》等优质国产影片参加国际电影节,并引入了一批国外的优秀教育影片;他还与陈立夫等人一同编纂发行了中国第一部电影百科辞典——《中国电影年鉴(1934)》。

五、译介研究日德军事著作 助力抗日战争

1936年,厉麟似翻译出版了德国“国防军之父”汉斯·冯·塞克特将军的代表作《一个军人之思想》。该书在国民党军方中广为流传,成为军队建设的重要参考书。

抗战爆发前夕,厉麟似曾受友人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之邀为其翻译德国军事著作,后又听取了蒋百里的建议,举家由南京迁至上海,全力助其翻译德国军事著作。在八年抗战期间,厉麟似翻译了很多日本和德国的军事著作,并做了大量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领导和组织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救亡运动

抗战爆发初期,厉麟似与蔡元培、胡愈之等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合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积极组织发动文化界人士及民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作为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创始成员,厉麟似与蔡元培等联合全国各大高校校长、教授联合发表长篇声明,揭露日军蓄意毁灭中国教育机关的罪恶暴行,并组织救亡协会下设的国际宣传委员会扩大对外宣传,争取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厉麟似也被吸纳到被国民政府当局法定为全市抗日救亡团体的“最高组织”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中。该组织领导和协调上海各个社会组织和救亡团体,开展了大量的抗日后援工作,尤其在“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更是在配合和支援前线作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七、领导中国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作为中国非暴力不合作的先驱,厉麟似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影响了上海大批的文化人。教育家钱均夫、历史学家吕思勉、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等上海文化名人都深受其影响,在面对敌人威逼利诱时表现出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智慧与胆识。

八、创立对外组织与文教组织

厉麟似分别与蔡元培、朱家骅、陶行知、陈立夫等人一同发起创立了国联世界文化合作中国协会、中德文化协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等民国时期较有影响的对外组织与文教组织。

九、为国培养大批精英人才

上海“孤岛时期”,任教于暨南大学的厉麟似仍坚守在“孤岛”,为国家努力培养抗日战线上的文化精英。已在教育研究领域负有盛名的厉麟似,当时完全可以转往大后方,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继续他的学术道路,但是为了给国家和民族培养出更多良才,他毅然放弃了学术研究工作,将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培养学生上,并鼓励学生精忠报国,坚决抗日。解放后,在担任上海外国语学院(现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教授期间,厉麟似为新中国培养出了大批高端外语人才。

十、为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奠基

新中国成立后,厉麟似受邀参与上海外国语学院的创建,并筹建德语专业,为新中国的外国语教育事业作出了奠基性贡献。

主要观点

编辑

关于抗战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

厉麟似认为,非暴力并不意味着向侵略者服和妥协,真正的强大不是来源于暴力,而是来源于非暴力,来源于内心与思想。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源于甘地,而又有别于甘地。厉麟似认为,只有当不具备暴力抗争的能力时,才应选择非暴力抗争。他并不反对以武力对抗侵略者,甚至认为武力在很多情况下是非常必要的,但他始终坚持认为,文化知识界人士不宜采取暴力抗争的方式对抗日本侵略者,而是应该避实击虚,以长击短,发挥文化人的优势,用非暴力的方式迂回地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抗争。

他也认为,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不能孤军奋战,必须联合苏联及英美等国的力量,若此,中国的最终胜利与日本的最终战败将是必然的。

关于外交

厉麟似认为,中国过去之所以在与西方世界的交往中吃尽了苦头,部分原因是因为过去一直缺乏一个以国际法准则为指导,能够在国际社会上主持公道,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国际组织。他主张中国积极参与到国联的各项事务中,并努力扩大话语权。同时要善于借助国联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普遍性的国际政治组织,促成中日问题的“国际化”,以引起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并在国际讲坛上揭露中日冲突的真相,赢得国际舆论对中国的同情与支持。

人物评价

编辑

中国近现代文教界泰斗厉麟似中国近现代文教界泰斗厉麟似

中国教育家厉麟似为中国教育发展和中欧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厉家祥学问很好,有才干,但不是帅才。 (蒋介石)

家祥为人十分低调,从不张扬,惟有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之际,才真正展露出他的英豪本色。可钦可佩! (顾维钧)

厉先生学贯中西,融会古今,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爱国知识分子,为我们后辈青年树立了榜样。他对我为人治学也多有帮助。“温而厉,威而不猛,而安”,用来形容厉先生再贴切不过。 钱学森

厉麟似博士是中国的“圣雄甘地”。他以其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与外交史上的地位而著称,对于推动中国和欧洲及国际联盟的关系,增强中欧人文纽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厉博士是连接中欧文化的一座桥梁。他在帮助西方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为中国带来了大量西方的进步思想。 (《中国日报》)

上海在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厉麟似博士是上海的一位传奇人物。他从国际社会争取了很多支持和资源来对抗日本的侵略行径,为捍卫民族和国家的尊严不惜牺牲生命。他在上海也以救济犹太难民而闻名。在厉博士等人的努力下,上海曾一度成为犹太难民的“避风港”。 (《上海日报》)

厉麟似虽不是如顾维钧、颜庆一样的职业外交家,但由于他在国联与中欧文教界的影响力,及个人的学识与才干获得了蒋介石与朱家骅等人的赏识,并成为他们在国联外交与对德外交方面的核心智囊,使这位生长于西子湖畔一生低调的江南文教界耆宿成为20世纪30年代民国外交舞台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光明网

厉麟似在民族存亡的危难关头,显示出国不可侮、民不可辱的铮铮傲骨,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宁可食不果腹,妻儿颠沛,也绝不与他们妥协合作,堪称一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他的翻译研究成果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后世进一步研究。 中国网

厉麟似是上海文化界抗日代表人物。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影响了国内外大批文化精英,使其成为文化界抗日救亡的思想领袖,被誉为“中国甘地”。他的军事研究成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依据,为中国抗日军队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网

“中国甘地”厉麟似在抗战期间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影响了国内外大批文化精英,组织发动文化界人士及民众开展救亡运动,积极促进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用过人的才智和勇气,与侵华日军进行着一场场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汹涌的斗争,对抗日战争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网)

厉家祥没有上过前线,但是却让日军非常忌惮。他用自己的思想与学识同日本侵略者进行着“非暴力不合作”抗争,成为民族屹立不倒的一座精神丰碑。 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厉麟似手无寸铁,却让日军对他又又畏。在军事方面,他多是在为他人做嫁衣,居正不居功,因而他在军事领域的贡献并不为大众所熟知,比如他是著名的《国防论》隐形的第二作者 (《齐鲁晚报》)

中国甘地厉麟似,文教护国,避实击虚,誓拚热血固神州 (《常州日报》)

厉博士是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中国人。 (希特勒)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戴季陶)

世人多知麟似先生西学了得,殊不知其国学造诣亦堪称道。 (陈寅恪)

麟似先生虽长年游学海外,却很喜爱京剧。他思想深邃,见识广博,有幸相识,获益良多。 (梅兰芳)

人物轶事

编辑

人生

1961年厉麟似与妻唐丽玲、子厉声教1961年厉麟似与妻唐丽玲、子厉声教

厉麟似于1933年与上海名媛唐丽玲结婚,证婚人是时任教育部部长王世杰。

厉麟似与周恩来是故交,二人曾同在欧洲留学并结下友谊。他与周恩来也是亲戚。二人对于促进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厉麟似与外交家顾维钧、汉学家卫礼贤、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为知交,与诗人徐志摩作家郁达夫是同

厉麟似与周恩来总理、“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民国开国名将施承志、军事理论家蒋百里、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武侠小说家金庸、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范长江、清末画家任伯年、新月派代表人徐志摩都是亲戚。

厉麟似、钱学森、蒋方震三家都是浙江的书香名门,且为亲族世交。1947年,在厉家撮合下,已是美国优秀火箭专家的钱学森与比他小8岁的蒋方震三儿蒋英结为夫妇,演绎出一段令世人称羡的人生传奇。

厉麟似曾受邀担任多所著名高校教授,包括国立中央大学、大夏大学、暨南大学、光华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学院,教授德语、教育学、政治学、国际法及法理学。

厉钱两家

厉麟似的兄长、著名医学家厉绥之与“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是刎颈之交。他俩为同窗契友,早年曾一同就读于清末杭州知府林启所创办的求是书院,后又共赴日本求学,曾在东京弘文学院一同学习日语,同班同寝室。两人因家世相近,情趣相投,遂结为莫逆之交。钱学森与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之女蒋英被传为佳话的结合即是由厉麟似的兄长厉绥之作的冰。 此外,厉麟似还是钱均夫的亲家公蒋百里的好友,曾举家由南京迁至上海,全力助其翻译德国军事著作。

钱均夫在担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长期间,厉麟似即为该校学生。由于钱均夫与厉麟似兄长厉绥之情若手足的关系,他同厉麟似的师生关系亦相当密切且有趣。据厉麟似长子、著名外交官厉声教回忆:“1937年到1949年期间,我们两家同住上海,彼此常有来往。记得一次先父带我去钱均夫老伯家探望,我记得当时他是住在上海愚园路(现江苏路西侧)的歧山村,甫至其家,当时已过不惑之年的先父竟像孩子捉迷藏般溜了进去,现在想来,不禁令人莞尔。”

1934年,钱学森赴美留学前,在赴北京的路上途经南京,曾暂住于厉麟似南京宅中,并与厉麟似夫人、钢琴家唐丽玲共话古典音乐,传为一段美谈佳话。 钱学森回国后,因其年少时,厉麟似曾对其多有指导和帮助,故他个人曾在举家前往杭州的途中专程看望了厉麟似,并向其深深鞠了一躬,以示不忘照拂之意。 钱学森曾称其“学贯中西,融会古今,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爱国知识分子”。

抗战轶事

抗战时期的上海抗战时期的上海

据厉麟似长子、著名外交官厉声教在《追忆老上海的抗战岁月一文中回忆:“记得父亲在与日本侵略者的非暴力不合作期间,常给我讲爱国名将岳飞故事,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岳母在岳飞即将走上保家为国的生涯前在其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四字成为了岳飞终生遵的信条,也成为了父亲的信条。”

因厉麟似曾留学日本,又是政学两界的知名人士,日本人曾多次邀请他出来为他们做事,并许以教育部部长和考试院院长的高位,但都被厉麟似谢绝了。面对日本人开出的优厚条件,厉麟似始终没有动摇过。他宁可食不果腹,妻儿颠沛,也绝不与日本人与日伪政府合作。怀着一颗“精忠报国”的心,厉麟似在一个个饥寒交迫的日子里,默默地在为国家燃烧着他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生命的微光。

抗战期间,厉麟似翻译了很多日本和德国的军事著作,并做了大量的研究,而他没有收取任何稿酬,都是在义务地默默奉献。这些翻译研究成果厉麟似都没有署名,因此他在中国近代军事教育领域也没有任何留名。

厉麟似曾以无私救助大量逃往上海的犹太难民而闻名。

家族成员

编辑

主要成员

成员

姓名

备注

先祖

姜子牙

姜子牙,名尚,齐国的缔造者,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杰出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高祖

厉太鸿

厉鹗,字太鸿,清代著名诗人、学者,浙西词派中坚人物,著有《宋诗纪事》《绝妙好词笺》等。

父亲

厉良玉

厉良玉,字韫山,别署樊榭后人,清朝官员,晚清著名学者、教育家、篆刻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

长兄

厉绥之

厉绥之,名家福,中国第一代西医,中国西医学教育先驱,浙江医科大学主要创始人,曾为慈禧诊病。

仲兄

厉尔康

厉尔康,字佛磬,抗日爱国名将,曾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军事参议院院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长子

厉声教

厉声教,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外交家、国际法泰斗,曾起草联合国公约,受周恩来肯定与接见。

妻子

唐丽玲

唐丽玲,上海名媛,民国时期著名钢琴家、电影演员、音乐教育家,曾任教于浙江大学并任女生部主任。

(以上信息来源

亲族成员

成员

姓名

备注

妹夫

施承志

施承志,字调梅,中国国民党元老,民国开国将军,新军代表人物,曾任新军正二品陆军副都统等职。

外甥

施锡祉,字授之,新中国铁路事业开拓者,北京地下铁道事业奠基人,铁道部华北铁路工程局总工程师

亲族

周恩来

周恩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首任总理。

亲族

沈钧儒

沈钧儒,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之一,曾任民盟中央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亲族

长江

范长江,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曾任新华社总编辑、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等职。

亲族

任伯年

任伯年,清末著名画家,“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海派四杰”之一,对近现代花画产生了巨大影响。

亲族

蒋百里

蒋百里,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曾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著有《国防论》。

亲族

钱学森

钱学森,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著名科学家,两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亲族

徐志摩

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亲族

金庸

金庸,著名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以上信息来源

人物故居

编辑

杭州故居

南京颐和路民国公馆区20号南京颐和路民国公馆区20号

厉麟似的南京故居在今南京市鼓楼区颐和路20号。厉麟似1930年从德国学成归国后进入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直至1937年举家迁居上海前,即他事业最辉煌的这七年间,均居住于此。1934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赴美留学前,在赴北京的路上途经南京,曾暂住在这幢二层的洋房里,并与厉麟似夫人、钢琴家唐丽玲共话古典音乐,传为一段美谈佳话。有意思的是,就在厉麟似迁居上海后的第六年,即1943年,正当这位抗日名士在上海与日本人及日伪政府进行殊死抗争时,供职于日伪政府的大汉奸胡兰成恰在这时遭逢祸事,被囚禁在了厉麟似的这幢旧居中。胡兰成因在当年的一次“中日恳谈会”上说错话,差点被“开刀问斩”。

上海故居

上海市静安区陕西北路上海市静安区陕西北路

厉麟似的上海故居在今上海市静安区陕西北路23号。厉麟似1937年迁居于此时,这里还属于英美租界,又名公共租界,当时叫作西摩路,今已更名为陕西北路。这里也是很有故事的地方。厉麟似在抗战期间所领导的轰轰烈烈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就是在这里上演的。在这里,他因拒绝与日本人和日伪政府合作进而妻离子散,险些全家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