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 编辑

中国现代作家、学者,景星学社社员

林语堂(189510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景星学社员。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54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景星学社社员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艺术》以及译著《东坡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典》。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林语堂

外文名:LinYutang

别名:和乐、玉堂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895年10月10日

逝世日期:1976年3月26日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莱比锡大学

职业:作家、学翻译

主要成就:国际笔会副会长

主要成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景星学社社员两次获诺贝尔文学提名

出生地: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

信仰基督教

作品:《京华云》《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子的智慧》

血型:AB型

政党:中国国民党

配偶:廖翠凤

人物简历

编辑

1895年10月10日出生于福建龙溪(今漳州平和坂仔)一个基督家庭父亲教会牧师。1912年入上海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读了一年,助学金却被停了,林语堂只好前往法国打工,后来到了德国。先在耶拿大学攻读,1922年通过转学分的方式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后又到莱比大学攻读比较语言学,1923年获得博士学位,期间结识了同在德国留学,后成为一代教育大家的厉麟似 192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林语堂先生林语堂先生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并在《语丝》上发表第一篇文章士气与思想界之关系》。1925年,任教育部所属“国语罗字拼音研究委员会委员,并出版《末笔检字法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英文总编辑,发表独幕悲喜剧子见南子》,并出版《开明英文读本 。1929年,任中研院史学特约研究员,及上海东吴大学法律学院英文教授 。1930年,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于上海成立,林语堂为发起人之一 。1931年,任中研院西文编辑主任,及史语所兼任研究员 。1932年创办《论语》半月刊,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编写范围与态度(翌年提出),提倡幽默文学 。1933年3月1日,林语堂抓住萧伯纳逗留上海的时机,推出《论语》专号,刊登介绍萧伯纳的文章,为社会上的“幽默热”推波助澜。1934年创办《人间世》,出版《大荒集》。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7年,《苏东坡传》费时三年完成,是先生最偏爱的作品 1948年,赴巴黎出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文组主任

萧伯纳、宋庆龄、蔡元培、林语堂、鲁迅

萧伯纳、宋庆龄、蔡元培、林语堂、鲁迅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54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因林语堂与南洋大学校董发生分歧,仅上任半年。1966年定居台湾,出版《平心论鹗》,讨论红楼梦》后四十回真伪问题,引发学辩论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纂《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1972年10月,《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编竣出版,林语堂视此为写作生涯巅峰之作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出版《京华烟云》,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去世,四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享年八十岁。

学术成就

编辑

文学作品

译作

汉译英主要作品

《咏怅集》

幽梦影

《西厢记序》

水浒传序》

《华阳散稿自序》

兰亭集序

《秋词序》

《.齐物论

蝶梦

英雄气短说》

《黛玉葬花诗》

《莺莺札》

声声慢

桃花源记

《石钟山记》

愚溪诗序

庐山草堂记

《货殖列传

扬州瘦马》

《家书》

《园宅》

《凤姐说茄子鲞》

杂事秘辛

《息机说》

《浮生六记》

不亦快哉

《东坡诗文选》

冥寥子游

板桥家书

英译汉作品

卖花女

小说

《京华烟云》

风声鹤唳》

赖柏英

朱门

《啼皆非》

唐人街家庭》

逃向自由城

《红牡丹

散文杂文文集

人生的盛宴》

剪拂集

《吾国与吾民》

《欧风美语》

《大荒集》

《我的话》 (第1卷,又名《行素集》)

《我的话》 (第2卷,又名《拙荆集》)

《生活的艺术》

孔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

浮生若梦

《从异教徒到基督徒》

新生的中国》

《俚语集》

《锦秀集》

《中国圣人

《语堂文存》

讽颂集

《拨荆集》

《爱与刺》

《有不为斋文集》

人雅事》

第一流

文人画像》

无所不谈

优游人间

家是个幽默派》

教育读物

书名

出版年份

出版社

《开明英文读本》

开明出版社

开明英文文法

开明出版社

语言学论丛

1932年

开明出版社

《最新林语堂汉英辞典》

正中书局

中国新闻舆论史

1972年

《当代汉英辞典》

1936年

评论

书名

出版年份

出版社

《新的文评》

1930年

中国文化精神

1941年

上海国风书店

《平心论高鄂》

1966年

文星书局

《信仰之旅——论东西方哲学宗教

2005年

香港道声出版社

传记

苏东坡传》

武则天传》

创办刊物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

1935年创办《宇宙风》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发明创造

纪念馆有5个平台81级纪念馆有5个平台81级

林语堂纪念馆位于漳州芗城区,于林语堂105岁诞辰纪念日 (2001年10月8日)当天开馆。至2005年10月8日先后接待了7万多名参观者。该馆坐落在其父母长眠的形山上香蕉林中,占地面积7亩,前眺林语堂故居,背蕉林环抱。主体为半圆形二层建筑,借鉴台北林语堂故居的建筑风格,体现林语堂先生中西合璧的思想。馆舍正面墙上,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写的“林语堂纪念馆”。馆前,安放一尊2高的林语堂先生坐式青石塑像。纪念馆有81级花岗岩台阶,暗喻林语堂81年的生命

林语堂纪念馆内一层为活动室,二层为展览室,布局简洁,空间感强。馆内展出林语堂先生100多幅珍照片和100多种书籍及一些林语堂用过的实物。

漳州平和县

文学馆林语堂塑像揭幕

文学馆林语堂塑像揭幕

林语堂故居和林语堂文学馆位于林语堂诞生地原坂仔基督教堂旧址。在林语堂的六十部著作、上千篇美文中,关于个人生活,他提到最多的是在坂仔的快乐童年,至少有上万字。

1895年10月10日,林语堂就诞生在这座教堂的牧师楼上。教堂1974年被彻底拆除后,林语堂故居也不复存在。故居是经过1984年、2005年两次建设,在原址上依原样子建起来的。2007年又建起了建筑面积达360平方米的林语堂文学馆。馆名由季羡林题写。该馆辟有“山乡孩子,和乐童年”、“文学大师,文化巨匠”、“魂牵祖国,梦绕家乡”、“誉满环球,名青史”四个展厅,展示了林语堂的毕生成就和他与平和坂仔的联系,解读从坂仔走向世界的林语堂的家乡情缘。

台北市故居

林语堂台北故居林语堂台北故居

台北林语堂故居在位于台北市阳明山风景区的一所老房子内。1966年林语堂将西班牙建筑设计风格与中国四合院结构相结合,打造出这栋世外桃源,并在这里走完了他生命中的最后10年。书房内收藏了两千多本书籍以及遗物、手稿,包括他设计的“中文明快打字机”、“动牙刷”、以及“英文打字键盘”等模型、照片和设计手稿。

台北林语堂故居的特色在于它的艺术化和生活化,如今这里经常举办林语堂学术研讨会和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