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年南天大学出版出版的图书

》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创作的长篇小说。《烟》写于186511至1867年1月,发在《俄国导报》杂志1867年第2期,同年单行本

《烟》讲述一个姓列特维洛夫的俄国青年爱情故事。《烟》这部作品充分暴露了作者的思想中复杂的矛盾:在小说中既批判妄想恢复农奴制族赖罗夫将军,又对侨居国外的谷柏廖夫进步分子的形象作了歪曲和讽刺,而作的理想人物列特维洛夫不过是贵族自由主义者。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烟

外文名:дым

作者:【俄】屠格涅夫

文学体裁长篇小说

首版时间:1867年

字数:158000

内容简介

编辑

列特维洛夫出国学习农业,在德国的游览胜巴登等待他的未婚妻塔吉亚娜。一个偶然机会遇见十年前热恋过的伊莲娜。他们曾热烈相恋,但伊莲娜为追求豪华生活而抛弃了他。她现在是位将军的妻子,在交界享有很的声望。重新相遇,使她又燃爱火,列特维洛夫经不起诱惑,残酷地撕毁了与未婚妻的婚约,要偕伊莲娜出走。但十年的豪华生活使伊莲娜中毒太深,放弃了出走的机会,为了贵族式的虚荣豪华生活她再一次抛弃了他,而列特维洛夫只好只身回国。

创作背景

编辑

《烟》是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为时代背景的:小说通篇都围绕着怎样看待农奴制,俄国改革出路问题展开描述。屠格涅夫本人是一位渐近主者,赞成改革而不赞成革命。1861年俄国颁布的废除农奴制的宣言,使他欣喜若狂。他说这是“农民问题的最终解决,俄国开始了新纪元。

但由于这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农民由于改革而失去了土地,且实际上仍依附于地主。革命形式并没有缓和下来,各个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更加明朗化了。作为一个对社会有敏锐观察力的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感到“到处都是萎靡不振,难以通行的‘泥泞’和贫困二一片人优愁的景象。”他关心祖国,却又找不到正确出路,产生了浓厚的悲观情绪。在思想上充满苦闷和矛盾,他读叔本华的作品,也曾产生遁入象牙塔的念头。他的思想产生了危机,《烟》就是在这个时候写成的。

人物介绍

编辑

伊莲娜

伊莲娜是没落下去的皇族鄂西宁家的小姐,她家有地位却缺钱的矛盾状况,使她从小看到人情冷暖,培养了她追求真诚的生活的理想,同时也在她身上滋长了追求豪华生活的虚荣心。

青年时代的伊莲娜真诚地爱上了正直纯洁的列特维洛夫,向往将来和他在一起“工作”,“读书”和“旅行”,甚至在参加欢迎沙皇的舞会前一刻她还真诚地对列特维洛夫说,只要他说不去,她可以撕掉一切打扮“留在家里”。但是,参加舞会后她经不起豪华生活的诱惑,了心,抛弃了真诚相爱的列特维洛夫,到了彼得堡,当了沙皇的情妇。

十年豪华腐化而又黑暗可怕的生活并没有完全扼杀伊莲娜真诚的一面,当她重又见到列特维洛夫时,重新燃起了对一真诚的爱情,对真正的生活的追求之火。但是十年腐化生活使她养成了爱虚荣求享受的习惯,养成了把讲假话,损人利己当成家常便饭。真诚和虚伪是对立的,却畸形地结合在她的身上。当她一边真诚地揭露贵族生活的黑暗时,一边却继续追求着他们的虚荣的生活方式,她并不觉得这样做是矛盾的、反而觉得十分自然。

上流社会的生活已经把她改造成为一个双重性格的人,她中毒太深,不能自拔了。最后她虽坦自地告诉列特维洛夫她不能自拔,但仍然为了豪华生活再一次抛弃了爱情,抛弃了他。她虽不是有意玩弄感情欺骗意志薄弱的列特维洛夫,事实上却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作者虽也暴露了她的虚荣心和利己主义,但更多地是通过她的遭遇来揭露贯族社会的黑暗和德的堕落

列特维洛夫

主要人物列特维洛夫,作者是把他当成平民知识分子,英沙罗夫和巴扎洛夫的后继者来看待的,但是,他却失去了英沙罗夫、巴扎洛夫身上的坚强的性格,在许多方面更象“多余的人”那样意志薄弱。

他在巴登焦急地等候未婚妻的到来,但一见到伊莲娜之后他对未婚妻的爱就发生了动摇。开始他也用责任心来压抑感情,采取了贬、躲、逃三招。“贬”就是尽量把她想象成不值得爱的“庸俗”、“朝三暮四”、“表里不一”的女人,但这一切都被事实否定了;“躲”就是他不去,见她就避,但她派人来请,主动找他谈心,躲也躲不了;最后是“逃”,赶紧逃离巴登,但也没逃了,就在要逃走的当天,感情压倒了理智,他们发生了暖昧关系,他对未婚妻的爱彻底地垮了。

他有诚实的一面。他尊重未婚妻,没欺骗她,把事情真相告诉了她。他也明白未婚妻是个值得尊,值得同情的人,但他仍冷酷地毁了约,使她痛苦地离开。他有正派的一面。他要求正派地过夫妻生活,不愿充当伊莲娜情夫,当她不愿跟他走只要保持情夫情妇关系时,他虽爱着她,仍痛苦地离开了她。

他从焦急等待到毁约,从热爱分手,感情上变化是很快的,但也是经过剧烈的思想斗争的,不过斗争没取得胜利,这一切说明他仍是一个意志薄弱的人。虽然作者安排他最后和未婚妻破重圆,但仍没改变他对现实无能为力的特征。

作品鉴赏

编辑

作品主题

186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烟》,暴露了屠格涅夫此时思想和创作上的危机。小说整体情调悲观,其中那些所谓的进步青年形象也不被肯定,他们不懂得俄国的实际需要,他们的一切活动,到头来不过是烟消云散一场空。

就作家用“烟”的变幻莫测、转瞬即逝,对当日俄罗斯现实生活做出否定性艺术总结而言,小说体现了屠格涅夫对俄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运动的怀疑,以及作者内心深处无法排解的悲观主义倾向。这或许不尽符合某种特定的政治尺度,但确实反映了屠格涅夫思想艺术探索的不断深化,即在前期与农奴制誓不两立的“尼拔宣言”的基础上,开始了对俄罗斯现代化进程历史道路的新的独立思考。

艺术特色

结构

《烟》的艺术结构有其特殊之处。一般而言,屠格涅夫的长篇情节单纯,结构严谨,脉络分明,通常只有一条情节线索,一两个主要人物。然而,《烟》的结构却由主次明暗多条线索构成。列特维洛夫因爱情冲动而逸出生活常轨是情节的主线明线,拉特米洛夫在上流社会追名逐利、古帕约夫在民间从事政治活动,是情节的次线暗线。围绕着这几条情节线索,伊莲娜与列特维洛夫的奇特初恋,伊莲娜娘家的升沉荣辱,塔吉娜的纯朴可亲及其在爱情与婚姻上的被动等待;军事贵族复辟农奴制、镇压民主运动的叫嚣,胖将军和任性的将军的升迁,波图金的玫瑰梦和人身依附式生活,他所收养的小孩的神秘身世;苏哈契柯娃追求妇女解放,伏罗希洛夫历炼成人,彼什查尔金务实肯干自得其乐,宾达索夫以无赖行径终其一生,巴巴耶夫从政治追随者沦为家奴等,作为情节性因素有机地穿插于主次明暗几条情节线索之间,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艺术内容,充实了作品的生活意义。

心理分析

心理分析在这部作品中很突出。屠格涅夫反对过分细腻的心理分析,他指出:“心理学家应该隐藏在艺术家后面,正如骨头架子隐藏在活生生的、温暖的肌肉后面,并成为它的看不见的坚实的基础一样。”他在这部作品中贯彻了这个原则。

在列特维洛夫身上心理分析用的最多,为了使心理分析更精练有力,作者使用了打比方和以景衬情等手法。

先说打比方。当列特维洛夫发觉自己由于伊莲娜的出现动摇了对未婚妻的爱,作者说他的心情象“在赌盘上输了钱”一样。当他和伊莲娜幽会后去迎接未婚妻时,作者写道:“偷儿在第一次盗窃之后也可以领会到一点这样的心境。”当他在未婚妻到达后第二天向她表明自己不爱她时,“凡是谋杀人的凶手,该会体会到这种感觉”。到后来他听取未婚妻最后意见时,说他已经象“精神病患者”那样麻木。作者就这样用一系列比方来表明他的心理状态的变化,简明又富形象性。

再说以景衬情。当列特维洛夫打算逃离巴登去向伊莲娜告别,见面时却向她表白了爱情,这时“房间里一切都悄然无声,一只误飞进来的蝴蝶夹在帘和玻璃中间挣扎着,拍着翅翼,”它既描写了房间的静寂,也视托了他进退两难的心理。当列特维洛夫痛苦地离开巴登时,看着火车头喷出的烟和水汽,想着一切都是烟。既写景又表达了他的心情。简练又含蓄。

作品影响

编辑

《烟》是一部政治性很强的社会小说。作者在小说中更直接,更鲜明地宣扬了自己的政治观点,更尖刻、更犀利地讽刺了自己所憎恶的人和不满的人。《烟》中揭露和批判力度大大加强了,对沙皇专制统治和上层贵族地主的反动腐朽的揭露是《烟》对现实主义的贡献。

作品评价

编辑

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俄罗斯文学讲稿》:在《烟》中,屠格涅夫表达了对俄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痛恨。

作品争议

编辑

作品出版后,曾引起广泛的关注与兴趣,但也招来了各方面的责难。政治激进派谴责屠格涅夫对他们的漫画式嘲讽;上层反动分子对其空前尖锐而才气横溢的对于社交界的讽刺与抨击愤恨不已;斯拉夫主义者为俄罗斯民族性批判所激怒;好空想的年轻姑娘们,则因为屠格涅夫所塑造的价值观悖谬又无力自拔的女主人公而忌恨作者。

作者简介

编辑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语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1843年,屠格涅夫发表叙事《巴拉莎》受别林斯基好评,二人建立深厚友谊。1847~1851年,他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