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 编辑

汉语名词(对人物称呼)

人是一个语,拼音是shèng rén,一指品德最尚、智慧的人;二专指 孔子;三指君主时代对帝王的尊称;四称皇后、皇太后;五泛称佛、菩萨;六指对有异术的仙道、方士等的尊称;七指清酒的别称。亦指酒之清者。所谓古圣先圣人是对古代品德高尚人的赞誉。

圣人思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大善之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对“至善”“至美”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专指向完美的。

所谓“圣人”,上左有“耳”以闻道,通达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扬道理,教化大众;下边的“王”代表统率万物为王之徳,德行遍处施行。

《说文解字》曰:“圣者,通也。《邶风》:「母氏圣善。」传云:圣、叡也。《小》:「或圣或不。」传云:「人有通圣者。有不能者。」《周礼》:「六德敎万民。智仁圣和。」注云:「圣通而先识。」《洪范》曰「睿作圣。凡一事精通、亦得谓之圣。」按:耳顺之谓圣。彼教所言耳根圆通亦此意。”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圣人

别名:真主、神、佛、觉者

繁体:聖人

注音:ㄕㄥˋㄖㄣˊ

拼音:shèngrén

反义词:凡夫、凡人、小人

近义词:贤人、伟人、至人

汉语词语

编辑

基本解释

圣人shèngrén

(1) ∶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有时也专指子。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唐·韩愈师说

圣人徳才高叡,闻颂天下。——学者黄锦祥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五蠹》

(2) ∶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英文翻译

sage

wise man

引证详解

1、指品德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

《易·乾》:“圣人作而万物睹。”《孟子·滕文公下》:“ 尧 舜 既没,圣人之道衰。”

唐 韩愈 《原道》:“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出,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

冷斋夜话》:成周三代之际,圣人多生吾儒中;两汉以下,圣人多生佛中;此不易之也。

王鏊震泽长语·经传》:“余始读《易》,至《系辞传》,曰:大哉言乎!天地阴阳造化之赜,尽在是矣,非圣人孰能作之?”

毛泽东《党内团结的辩证方法》:“有些人似乎以为,一进了共产党都是圣人,没有分歧,没有误会,不能分析。”

2、专指 孔子

《孟子·公孙丑上》:“子夏、子游、子,皆有圣人之一体。”

世说新语》: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

陆龟蒙 《复友生论文书》:“六籍中独《》、《书》、《易象》与 鲁 《秋》经圣人之手耳。”

《详注昌黎先生文集》:王荆公云:“礼乐之坏,圣人所深惜,老聃庄周何其不仁也?”

西湖二集》:唯我孔圣人,前知千古,后知千古,已早知西方有佛矣。

李东阳诗话》:“ 荆楚 之音,圣人不录,实以要荒之故。”

3、君主时代对帝王的尊称

《礼记·大传》:“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是以圣人不亲细民,明主不躬小事。”

杜甫 《自京赴先县咏怀五百字》:“圣人筐篚恩,实愿邦国活。” 仇兆鳌 注:“ 唐 人称天子皆曰圣人。”

欧阳修丰乐亭记》:“及 宋 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元 白朴 《梧桐》楔子:“叵奈 杨国忠 这廝好生无礼,在圣人前奏准,着我做 渔阳 节度使,明陞暗贬。”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二:“侧闻宫中圣人又复减膳持斋,对天涕泣。”

4宋朝皇后皇太后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一:“国朝禁中称乘舆及后妃,多因 唐 人故事,谓至尊为官家,谓后为圣人,嫔妃为娘子。”

《续资治通鉴·宋绍熙》:“﹝ 关礼 ﹞入见太皇太后而泣,问其故, 礼对曰:‘圣人读书万卷,亦尝见有如此时而保无乱者乎?’”

5、泛称佛、菩萨得道者。

《涅槃经·圣行品七之一》:“以何等故名佛菩萨为圣人耶?如是等人有圣法故。”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融觉寺》:“﹝ 西域 ﹞沙门常东向遥礼之,号 昙谟最 为东方圣人。”

王通 《中说·周公》:“或问佛。子曰:‘圣人也。’”

林希逸《列子鬳斋口义》:孔子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此章似当时已有佛之学,托孔子之名而尊之也。

元 耶律楚材 《序》:“学至于佛,则无可学者,乃知佛即圣人,圣人非佛。”

唐寅 《释迦如来赞》:“西方有大圣人,不言而自信,不治而不乱,巍巍乎独出三界之外,名之为佛。”

6、对有异术仙道、方士等的尊称

晋书·艺术传·郭黁》:“百姓闻 黁 起兵,咸以圣人起事,事无不成,故相率从之如不及。”

复言 《续玄怪录·辛公平上仙》:“二人相顾方,而 臻 适入,执其手曰:‘圣人矣。’”

7、清酒的别称。亦指酒之清者。

太平御览》卷八四四引 三国鱼豢魏略》:“ 太祖 时禁酒,而人窃饮之,故难言酒,以白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

三国志·魏志·徐邈传》:“时科禁酒,而 邈 私饮至於沉醉,校事 赵达 问以曹事, 邈 曰:‘中圣人。’ 达 白之 太祖 , 太祖 甚怒。度辽将军 鲜于辅 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 邈 性脩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

杨万里 《和萧伯和春兴》:“圣人枉索方兄价,我与贤人也一中。”参见“ 中2圣人 ”。

流派代表

编辑

儒家

圣人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在儒生的眼里是至高无上的,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这句话是说,圣人是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在中国古典中记载的著名的儒家圣人如:尧、舜、孔子。而颜子、孟子、子思和曾子,还有一些先贤大儒,被儒家弟子视为境界接近圣人的人(虽然他们有时也被尊称为圣人,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圣人。准确的可以称之为贤人)比如老子位居《汉书·古今人表》第四等,魏文帝下诏称“老聃贤人,未宜先孔子,不知鲁郡为孔子立庙成未?汉桓帝不师圣法,正以嬖臣而事老子,以求福,良足笑也。” 老耼厌圣人之仁义礼乐,而欲一切返太朴之初。不知圣人之为此仁义礼乐者,正以消伏天下之机巧诈伪也,今欲尽废,是与天下以机相示,微相使也。耼自于俗,而谓圣人变之乎? 大凡老子之言与圣人之言全相入不得也,虽有相似处,亦须有毫厘之差,况此本不相似耶?

武圣

三国名将关羽的尊称

三国时期,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明代开始被称为“关圣帝君”,从此成为官方认定的“武圣人”,清代延续明代传统,仍旧尊崇关羽为武圣人。

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尊姜太公为武圣,唐肃宗时期,初设武庙,追封姜太公为武成王,以姜太公为主祀,以亚圣十哲七十二将为配享,宋真宗时,继续加封姜太公为昭烈武成王,仍以姜太公为武圣,主祀武庙。明太祖时期,废武庙,自此武庙绝祀,但在明神宗时期,追封岳飞为岳圣帝君,又同时追封关羽为关圣帝君,武庙虽废,但民间却出现了岳飞和关羽两位武圣人。

著名人物

编辑

代表人物

  • 至圣、文圣:孔子

  • 元圣:周公

  • 酒圣:杜康

  • 法圣:商鞅

  • 诗圣:杜甫

  • 医圣:张仲景、万密斋

  • 书圣:王羲之、张芝、皇象、繇、索靖

  • 画圣:吴道子

  • 圣:陆羽

  • 武圣:关羽、姜子牙

  • 草圣:张旭怀素

  • 亚圣:孟子

  • 科圣:张衡

  • 商圣:范蠡

  • 谋圣:鬼谷子

  • 宗圣:曾子

  • 复圣:颜回

  • 述圣:子思

  • 算圣:刘洪

  • 史圣:司马迁

  • 乐圣:李龟年

  • 棋圣:严子卿、绥明

  • 词圣:苏轼

  • 曲圣:关汉卿

  • 药圣:李时珍

  • 兵圣:孙武

  • 木圣:鲁班、马钧

  • 智圣:东方朔丶诸葛亮

  • 剑圣:裴旻

  • 塑圣(雕圣):杨

  • 字圣:仓颉

  • 字(这里的字指解字)圣:许慎

  • 文(这里的文指散文)圣:欧阳修

  • 理圣:程颐

先秦诸子

在先秦百家争鸣的时期,各家典籍中也有对于圣人的不同理解。

《管子》

“圣人”是《管子》里记载的一篇文章,见于《管子》第五篇。《管子》是一部记录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言行事迹的书籍。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刘向编定《管子》时共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管仲(公元前723年-约公元前645年) 汉族,名吾,字仲,又称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 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原文: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善分民也。圣人不能分民,则犹百姓也。於己不足,安得名圣!是故,有事则用,无事则归之於民,唯圣人为善托业於民。民之生也,辟则愚,闭则类。上为一,下为二。

翻译: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善于分利于民。圣人不擅长分利于民,就同普通百姓一样了。自己总是贪而不足,怎么能算是圣人呢?所以,国家有事就取用于民,无事就藏富于民,只有圣人才善于把产业寄托人民。人的本性,是开导就越是通情达理,越是堵塞就越是悖逆。上面提供一个,下面就会回敬两个。

庄子

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

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故曰:“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攊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 矣。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者,皆外立其德而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佛教

编辑

在佛教内,「圣人」是指证得圣智,在见道位以上之人。又称圣者、圣。《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述及佛菩萨何以名为圣人,谓(大正 12‧675b)︰

「如是等人有圣法故,常观诸法性空寂故,以是义故,故名圣人。有圣戒故,故名圣人。有圣定慧故,故名圣人。有七圣财,所谓信、戒、惭、愧、多闻、智慧、捨离故,故名圣人。有七圣觉故,故名圣人。」

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大正8‧753b)︰「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金刚仙论》卷四释之,谓初地以上圣人皆证真如无为法故,断除二障,得圣人名。此等所说,係称成就见道以上之无漏圣智者为圣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俱舍论》卷二十二等,将梵语arya-pudgala译为圣人、圣贤、贤圣,而不立贤与圣之别。然而《仁王般若经》卷上〈菩萨教化品〉云(大正8‧828a)︰「三贤十圣住果报。」《大乘义章》卷十七(本)举五义广论贤圣之别,其中第五约位而言(大正44‧788b)︰「见道已前调心离恶,名之为贤,见谛已上会正名圣。」

又,《大智度论》卷二十三就心苦、身苦,论圣人与凡夫人之别,文云(大正25‧230a)︰「是诸圣人以智慧力故,无复忧愁、嫉妒、瞋恚等心苦。(中略)云何言圣人但受身苦﹖答曰︰凡夫人受苦时,心生愁恼,为瞋使所使,心但向五欲,如佛所说,凡夫人除五欲,不知更有出苦法。」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四则立有学圣人、无学圣人之别;卷十四更谓菩萨阶位中,十信已还称为凡夫,十解(十住)已上为圣人。

此外,「圣人」一词亦有敬称之意。如印度尊称诸论师为「圣者」或「圣」,《十住毗婆沙论》署为「圣者龙树造」,《缘生论》署为「圣者鬱楞伽造」,《广百论本》题为「圣天菩萨造」。又被转用为「上人」(对人师的尊称)的代用语。如《南海寄归传》卷四〈古德不为〉云(大正54‧231c)︰「斯二师者,并太山金舆谷圣人朗禅师所造神通寺之大德也。」《宋高僧传》卷五〈一行传〉云(大正50‧733a)︰「帝不觉降榻,稽首曰︰师实圣人也!嗟歎良久。」日本真宗、日莲宗于其宗祖,亦敬称为圣人,如称亲鸾圣人。

基督教

编辑

基督教中的“圣人”和“圣徒”(希伯来文:קדש;希腊文:άγιος;英文:Saint),是指从世界中分别出来的人。

圣经》中圣人的原意是包括:所有信耶稣的人 、已死的信徒 、和殉道者 。基督宗教的一些宗派中,圣人是指在被该宗派认可为圣的人物。

《圣经》中的圣人是被神从世界中挑选、不属世界、不沾染世俗的一班人。所有信耶稣的人都可称圣,并非一些特别有异能的人。不同宗派对圣人的理解和认可并不一致。现在,基督宗教圣人的设立只出现于天主教东正教、圣公会和少数基督新教的宗派中。

封圣与宣圣

历史封圣习俗可追溯到古代的桑特里亚教崇拜中,而基督教大约在教父时期便开始认可圣人。起初,圣人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殉道者和效法殉道者的好榜样。早期的基督教中,圣人的敬礼并不是得到一致承认的礼仪,正如天主教百科全书承认:“教父俄利根把这个习俗视为异教拜物的表现。”直到公元787年的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圣像敬礼才得以确立。自十二世纪起,圣人须经教宗列入圣品,才可正式为认可的圣人。在十六世纪的特伦多会议指出,信徒应该求圣人为他们转求天主,也该敬礼圣人遗物(即圣物)和圣像。

对圣人的敬礼对天主教和东正教来说,奉行敬圣人并非拜偶像,而是敬之以礼;是基于《使徒信经》诸圣相通功的道理【----天上胜利的教会(已在天国与天主共融者)与旅途中的教会(地上的教会)在基督奥体中是共融的】,亦是学习圣人圣女表,与他们一起祈祷。另外,教会绝对支持教友向天主圣三祷告。天主教肯定人与天主间只有基督唯一中保,但认为人与基督间却有多个中保,而他们就是圣人圣,向他们祈求非指他们施恩给人,而是转求,是另一种祷告方式,与代祷无异。

一般基督新教反对任何形式对圣人的敬礼、或向圣人祷告,而不向神祷告,认为圣人崇拜违背了《圣经》中,只敬拜神的原则。

认可天主教和东正教中的所认可的圣人是不同的。认可不同圣人的原因,可能因为教会分裂,或与地方因素有关。在基督教的教父时期,有些人在某地区被奉为圣人,故只有某地区的崇拜者。一般来说,只有在《圣经》的人物(如耶稣的门徒和极少的有名人物)才到处被敬礼。

在基督教大分裂前,大公教会(即现今的天主教)已建立了一套高度组织化的认可系统。而东正教的圣人比较分散,而且不一致,这与东正教中没有一个中心的机构有关,故此教区的大主教会决定教区内所认可的圣人。虽然东正教和天主教的圣人的来源和仪式极相似,彼此却不承认对方的圣人名单。

一些被公众认为是圣人的人,可能从没有得到任何教会认可。即使在天主教内,不同教区和不同教团对不同圣人的敬礼也不一定相同。有些教团主要只崇拜所属教团所认可的圣人;有些圣人则只在所属的家乡受到敬礼。在东正教中,在教区内死去的成员死后,一般会被所属教区的礼仪中被曕仰。

然而,不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派都对圣人的设立和代祷角式有一致看法。宗教改革时期,从天主教分裂出来的一些基督新教教派(如:英国圣公会)继续承认天主教的圣人。基督新教中的一些宗派,如信义宗和部分圣公宗教派,也有圣人的设立。此类宗派承认圣人的忠贞是可敬和可效法的对象,但不认同圣人的代祷角色。另外,大部分基督新教和基督教系的新兴宗教都否定圣人的敬礼和代祷角式。对于否定圣人敬礼的教派来说,“圣徒”只是基督徒的另一称呼,不会称呼某指定人物为圣人。

相关习俗圣人敬礼的相关习俗是圣物敬礼。基督教中的圣物,一般指圣人身体上的一部分(例如:骨头)或遗物。对圣物崇拜,从基督教早期就已经出现,有些当时的基督徒躲在地窖中参与崇拜,与死去信徒的尸体一起。这可能与基督教相信的复活和对神迹的期望而产生的敬礼。

另外,在天主教和东正教中,有些信徒会将圣人的名字作为自己儿女的名字;有些则会在受洗后,领受圣人的名字。此举期望藉所属之圣人,能为带有自己名字的信徒祝福和祷告。有些圣人会有纪念日,纪念日的命名也会冠以圣人的名字。

桑特里亚教

编辑

天主教中对圣人的崇拜是古巴桑特里亚教的基础。在桑特里亚教中,圣人与约鲁巴神话中的神是一体,在教堂中他们受到圣人的崇拜。在桑特里亚教的节日上,他们被崇拜为神。

伊斯兰教

编辑

尽管伊斯兰教的学者不承认圣人,但对他们的墓和神祠的崇拜在伊斯兰教中是非常普遍的。此崇拜存在于伊斯兰世界所有地区都有,包括非常教条化的阿拉伯半。伊斯兰教相信圣人有直接与真神阿拉沟通的能力,因此圣人可以施行奇迹和祝福信徒。在大多数穆斯林国家中,都存在与圣人有关的节日。在节日中,信徒会崇拜当地的圣人以获得圣人的祝福。不过,圣人的祝福与先知的祝福是不同的。

在民间的伊斯兰教中,圣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在伊斯兰神秘派的苏菲主义中圣人占重要地位。苏菲主义中,有不同的专门给追随圣人的学者的教训。与基督教的圣人崇拜不同,苏菲主义中没有对崇拜圣人的物件和奉献给圣人的仪式。

方言含义

编辑

在部分地区方言中,“圣人”却是一个带有侮辱性的名词。如果说某个人强词夺理,不顾实际,让别人看不惯,就会被称呼为“圣人”,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这样的称呼是有一定的渊源的。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国民主张打倒“孔家店”,反对儒家思想,而那些不会变通的读书人就被称为“腐儒”。在如此不严肃的背景下,人们失去了对孔子的尊敬,反而认为“圣人”这个称呼是对儒家思想的讽刺,彼此用来开玩笑,用为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