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 编辑

魏巍著长篇小说

东方》是当代作家魏巍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789,由人民文学出版出版。

《东方》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个英雄团为中心,把前线和后方穿插交错起来进行描绘,通过对朝鲜战场和中国农村阶级斗争描写,展现了中朝两国人民进行这场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东方》采用了前方和后方交错的写法;语言优美动人,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2019年9月23日,《东方》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东方

作者:魏巍

创作年代:20世纪70年代

文学体裁长篇小说

字数:75万

首刊时间:1978年

内容简介

编辑

《东方》再版封面《东方》再版封面

1950年秋天,广袤的冀中平原一派丰收景象。和平宁静凤凰堡村,传来了美帝侵朝的消息,回乡探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连长郭祥和卫生员杨雪闻讯决定立即返回部队。“子弟兵母亲”杨大娘和贫农小契、金丝和杨大伯他们支持杨雪和郭祥一提前归队,准备再一次承担战争的重负。这时地主分子谢清斋也乘机四处活动,大造谣言妄想借机翻天。

郭祥和杨雪提前赶回了部队,部队很快接到了准备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出国作战的命。在即将出国作战之际,营长陆希荣仍强求未婚妻杨雪答应上结婚,遭到杨雪拒绝。陆希荣出于极端狭隘的个人主义心理,对郭祥产生了怀疑和嫉恨。

出国第一仗中国人民志愿军消灭了敌人疯狂冒进的有生力量,迫使敌人从鸭绿江畔后退。但郭祥所在团队打得并不理想,团长邓军、团政委周仆及时召开党的会议,严肃批评了恐美避战情绪,并研究制定了具体的政治教育和战斗措施。

第二次战役开始了。郭祥所在的团队担负了穿插、阻击的重要任务。面对数万夺路溃逃的敌军,郭祥的连队像钉子一样坚守在阻击阵地上。郭祥率队拼死出击,他身负重伤但终于坚持到了大部队到达围歼作战地点的时刻。营长陆希荣在战斗最残酷的时候像第一次战斗中那样又一次擅自带队撤退逃跑,险使全军的围歼计划成为泡影。团长邓军危急中亲自带队死死堵住阵地缺口而又一次负伤。二次战役结束后,团里召开党委会,严厉清算了陆希荣的严重个人主、右倾保守思想,并予以留党察看、降职使用的处分。在后方医院拼命工作的杨雪在极度痛苦中毅然与陆希荣断绝了关系。

第二年暖花开的时候,重伤初愈的郭祥返回了连队。他回到部队后正赶上第五次战役,他率连队与敌人斗智斗勇,浴血鏖战。在一次作战弹药用尽的情况下,郭祥与仅存的十几名战友毅然舍身跳崖。幸遇朝鲜群众及游击队全力营救,郭祥与乔大夯才得以脱险和康复。在险恶的战争环境下,杨雪在军医院遭敌机突袭时,为抢救伤员和朝鲜儿童而献出年轻的生命

抗美援朝战争激烈进行时,国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也正蓬勃展开。凤凰堡村以杨雪的母亲杨大妈为首的农民群众克服了一系列的困难和干扰,终于在上级党组织的指引下,走向了农业合作化道路。杨大妈不为儿杨雪牺牲的悲痛所压倒,又毅然地将15岁的小儿子送上前线。

1951年的夏秋季节,战线基本上固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遭到沉重打击的美伪军虽然被迫同意进行停战谈判,但全无诚意,仍然不断扩军并疯狂进行挑衅以求一逞。为了争取和平的早日到来,彻底粉碎敌人的“北进”妄想,入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3年夏季对敌发动了空前规模的“夏季攻势”,已升任为营长的郭祥带领部队全力投入突击,猛打猛插,一举捣毁了伪军的一个师部。在迎击敌军的反攻战斗中,郭祥腿部又一次负重伤,在战局发展的严重时候,郭祥坐担架坚持指挥战斗,直到敌人的攻势被完全粉碎。我军的“夏季攻势”进一步巩固并拓展了防御战线,迫使敌人老实实回到板门店谈判桌前来,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

郭祥返回国内治疗伤情,被截去了一条腿,转业回到家乡后担任了县委书记,又全身心地投入了国家建设的新战斗中去。郭祥和长眠在异国土地上的杨雪都被朝鲜政府授予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的荣称号。世界东方的一代英雄儿女们的功绩永在,浩气长存。

作品目录

编辑

第一部 山

第二部 火光

第三部 风雪

第一章 故乡

第二章 柳笛

第三章 母亲

第四章 大妈

第五章 金丝

第六章 村长

第七章 地主

第八章 消息

第九章 惊梦

第十章 分别

第十一章 路上

第十二章 征鞍

第十三章 营长

第十四章 争

第十五章 政委

第十六章 江边

第一章 开进

第二章 木屋

第三章 侦察

第四章 山前

第五章 胜利声中

第六章 青坪里

第七章 团党委会

第八章 幽谷

第九章 军中便宴

第十章 小试

第十一章 小鬼班

第十二章 苹果园

第十三章 溪畔

第一章 寂寞

第二章 取经

第三章 待月儿圆时(一)

第四章 待月儿圆时(二)

第五章 待月儿圆时(三)

第六章 大炮与手榴弹

第七章 课本

第八章 闸(一)

第九章 闸门(二)

第十章 闸门(三)

第十一章 追击

第十二章 会师

第十三章 另一个“围歼”

第十四章 在亲人心里

第十五章 琴声

第十六章 雪夜

第十七章 狂欢声中

第四部 江声

第五部长城

第六部 凯歌

第一章 征服“死亡地带”(一)

第二章 征服“死亡地带”(二)

第三章 孤儿

第四章 家

第五章 新来的老战士

第六章 家乡早春

第七章 来凤(一)

第八章 来凤(二)

第九章 密计

第十章 临津江畔

第十一章 溃灭

第十二章 控诉书

第十三章 将军渡

第十四章 鸣山口

第十五章 黑云岭(一)

第十六章 黑云岭(二)

第十七章 黑云岭(三)

第十八章 雨中

第十九章 洪水

第二十章 金妈妈

第二十一章 朴贞淑

第二十二章 浪滔滔

第二十三章 伤痛

第二十四章 阴谋

第二十五章 城市

第二十六章 聚歼

第二十七章 送别

第一章 枫叶时(一)

第二章 枫叶红时(二)

第三章 归来

第四章 地下长城

第五章 夺取中间地带

第六章 钢铁战士

第七章 地雷大搬家

第八章 又一个“狙击兵岭”

第九章 绣花人

第十章 布谷声里

第十一章 在五面包围中(一)

第十二章 在五面包围中(二)

第十三章 在五面包围中(三)

第十四章 反击

第十五章 亲人

第一章 战友

第二章 春初

第三章 硝红花

第四章 在朝鲜人民军

第五章 我看到了新世界

第六章 和平之声播音站

第七章 红旗飞舞(一)

第八章 红旗飞舞(二)

第九章 挺进

第十章 金谷里

第十一章 灯火灿烂

第十二章 停战令后

第十三章 新起点

第十四章 路

第十五章 归故乡

创作背景

编辑

1979年版《东方》的封面1979年版《东方》的封面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魏巍两次亲赴朝鲜战场,和广大志愿军指战员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在志愿军指战员英雄事迹的鼓舞下,魏巍写出了很多影响中外文坛的优秀通讯。魏巍掌握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各个战役、战斗的大量的第一手素材,深入研究了中国和朝鲜的形势,想站在历史发展的度,写一部反映从中国到朝鲜,从后方到前方,描绘抗美援朝战争的发生、发展和胜利的全过程的长篇巨著。

《东方》的创作,经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1955年初,魏巍开始动手创作《东方》,到1965年写出了四十万字。“文化大革命”中,魏巍被打成“黑线人物”,《东方》的手稿被没收了,于是创作就中断了。1970手稿回到魏巍的手中,但江青反革命集团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搞什么“三突出”的创作模式,使《东方》的创作无法进行。他重新阅读马列主义精典作家的文艺论著,研究了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创作经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创作道路:按照社会生活原样去反映生活,拒绝采用江青反革命集团钦定的“三突出”的模式。1974年秋,他把中断九年半的《东方》的创作又拣起来了,到1975年秋,终于完成了七十五万字的初稿。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魏巍又精修细改了一年,1978年9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问世了。

人物介绍

编辑

战士的典型:郭祥

《东方》的主人公郭祥在连环画中的形象《东方》的主人公郭祥在连环画中的形象

郭祥是《东方》中塑造得最成功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战士的典型。他十一岁,为了报复地主的欺压,拳打地主崽子谢家骧,杀死谢家心爱的,外逃流浪。十三岁就参加了八路军。用郭祥的话说:“我生在苦水里,长在战斗中。我既不怕眼泪,也不怕鲜血。为革命斗争是我光荣的职业,征服敌人是我最大的愉快,为人民献身是我最大的幸福”。经过严酷的阶级斗争生活的锻炼,使他养成了机灵、坚韧的个性。这就形成了郭祥“嘎”的个性特点。

郭祥在对敌斗争中,现得机灵智谋、坚韧顽强、英勇善战。他自觉地代表先进的工人阶级和反侵略战争的正义行为,对帝国主义资产阶级进行战斗。面对着现代化装备的敌人,他知道:“在通向胜利的路上,不是铺着天鹅绒般的地毯,而是铺着人血和钢铁。”“我的生命正是要用来碰碎旧社会这座大城堡或大或小的一块的。”在他的身上,处处都表现着一个战士觉悟的力量。入朝以后,面对着敌人的空中优势,他开创了用轻型武器打敌机的先例;面对敌人的钢铁战术,他和战友们,由挖防炮洞到屯兵洞,最后创造了摧不垮、打不烂的地下长城。他有敢给死亡以死亡的胆量和气魄。在缚龙里战斗中,他的子弹打光了,身上也被敌机仍下的汽油桶炸着了,还要用铁锹和石头战斗,使敌人不能在阵地上前进一步;在“征服死亡地带”里,他骑在风翅飞转的定时炸弹身上,拔掉风翅,排除了定时炸弹;在“反击”战中,郭祥的腿被炸断了,还坐在担架上指挥,直到把敌人的坦克优势打垮,他才退下战场。郭祥的“嘎”,表现在对敌人斗争中,就是坚韧顽强的拗劲。

郭祥对敌人的恨是来源于对人民的爱。对敌人恨得狠,对人民爱得也就越深。他和康保的关系,表现了无产阶级人和人之间的最美好的感情;他对金妈妈、金银铁、朴贞淑、白英子的行为,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最真挚的情谊。郭祥心中装满了人民,唯独没有一丝一毫“我”的念头,甚至在他残废时,也不接受组织照顾去荣军学校去享清福。 他要把汗水酒在家乡的土地上,回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他要象蜡烛一样,“决心一点不剩地把自己彻底烧完”。郭祥的“嘎”,表现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就是一心无二的耿劲。

郭祥在爱情生活中,表现出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高尚品德。他和杨雪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参军后,他渐渐地爱上了杨雪,但没有向杨雪吐露内心秘密的勇气。他想多创造点让,杨雪爱他的条件,立了大功以后再提。可在他还没选择好表白时机的时候,杨雪已陷入了陆希荣“诱敌深入”的圈套,并骗取了杨雪的爱情。郭祥苦恼极了,他想找杨雪表白一下“内心”,然后把他对杨雪的感情连根挖掉,但他又怕自己的表白影响了杨雪和陆希荣的关系,于是他又劝慰自己,陆希荣营长在许多方面比自己强,杨雪和他生活在一起,会进步得更快,应当为少年时代朋友高兴啊!后来,他虽然逐渐地发现了陆希荣是一个极端个人主义,但他绝不影响、千扰杨雪和陆希荣的关系。他让杨雪自己去认识和觉悟。这是道德的。陆希荣以自伤逃出朝鲜战场后,郭祥不计较杨雪和陆希荣那段关系,仍然贞不渝地爱着杨雪。杨雪刚刚向他敞开爱情的扉,万恶的侵略战争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杨雪牺牲了,但她的爱是永远激励郭祥前进的力量。他继承杨雪未竟的事业,把对杨雪的爱化为杀敌的力量。在战斗中,他英勇、顽强、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迫使美帝国主义在停战谈判桌上签了字。郭祥的“嘎”,在爱情上,表现为忠贞不渝的傻劲。

成长型的人物:王大发

调皮骡子王大发是一个带有浓厚农民意识的成长型的典型人物。出国前,王大发自己批准自己开小差,认为“革命成功了,我还是回家种我的地”去。这是几千年来农民意识的反映。在民主主义革命中,王大发带着对地主的剥削、压迫的仇恨,带着农民对土地渴望的心情,参加了革命。由于他不愿学习,不认识自己身上落后的农民意识,农民身上的消极东西,顽固而持久地缠绕着他。他看到地主被打倒了,国家施行了耕者有其田,认为革命到“底”了,要回家过既不被剥削,也不剥削人的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是几千年来,农民们追求的最理想的生活。但是,在严酷的阶级斗争的现实面前,多少起义农民,前仆后继,付出了多少昂的代价,到头来,这种理想,只能是他们梦中的幻影。王大发比老一代农民幸运的是,他找到了共产党。不管他怎么调皮,多年革命的实践,使他明白一个真理:农民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有出路。这个认识,使王大发跟着共产党,走过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斗历程;这个认识,也是王大发跟着共产党,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由一般的爱国主义成为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最关键的内在因素。

王大发抱着帮助邻居救火的思想,踏上了朝鲜国土。但是,在党的教育下,在反侵略战争的实践中,他的思想锻炼得越来越成熟了。他改变了他过去怕入党开会麻烦的念头,要求参加中国共产党了。他说:“这次入朝, 我看到朝鲜人民的苦难,就更觉得帝国主义的可恨.……现在我明白了:这个‘底’就是帝国主义统统完蛋,一切反动派在地球上统统消灭,共产主义彻底实现!也许,建设共产主义我赶不上;可是豁出我这一百多斤,给共产主义清除障碍,垫垫地基,我还是有用的。”王大发对革命的“底”的认识和入党的要求,标志着王大发这个战士,已经由民主主义者过渡到社会主义者,由一般爱国主义战士过渡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战士。在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支配下,王大发为了掩护同志,只身和三十来个敌人进行战斗,身上几处受伤,肠子流出来大拖,还打退了敌人多次冲锋,荣获了钢铁战士的称号。

典型反面人物:陆希荣

《东方》中的人物陆希荣在连环画中的形象《东方》中的人物陆希荣在连环画中的形象

陆希荣是被产阶级糖衣炮弹打中了的典型。他把参加革命看作是“经商”,投里多少血本,就得夺取多少利润。一旦没得到利润或少得一点儿,他就由追求地位的狂热跑到消极悲观上去,说什么“革命有前途,个人没有前途”了!他对兵团司令的高座唾涎三尺,若想爬得那么高,他计划二十七、八岁就得登上师级的宝座。但他知道,这种思想赤裸裸地暴露出来,组织上是不会买他的帐的。于是,他就用虚伪的假象,把个人主义的野心掩盖起来。这就形成了陆希荣投机分子的玩弄手腕、耍两面派的个性特点。

他对组织、对革命,阳阴违,离心离德。他明明反对党中央抗美援朝的决定,但在会上,也找出几条,说明党中央的决定怎样英明,怎样符合民意;他是害怕战争的怕死鬼,但在某种有利的条件下,他可以脱光膀子千一家伙;他对革命根本没有感情,但有时,他又虚情假意地发表一些激烈的极左句,以表明他比都革命;他内心根本没有把团领导放在眼里,但在领导面前,却又装得非常听话的样子。他不研究战术或全营的工作,却专门会研究领导的心理,为了讨好领导,他可以把过去做过的事情重新拿来汇报,也可以把计划或打算做的事情,说成干得轰轰烈烈,并取得显著成绩。因此,他骗取了邓军团长的信任,说他是“司令员兼政委的材料儿”。对待上级的部署,他是有选择的一对他有利的就干,没利的就不干或敷行塞责。到朝鲜后,志愿军几次重大的作战部署,由于错用了陆希荣,都没有达到予期目的。

他对同志、对战友,揽功推过,明争暗害。他心中只有“我”,一切都围绕“我”的得失而谋算。人民、同志战友,在他心目中,只是他向上爬的垫脚石。在缚龙里的战斗中,明明是陆希荣自己怕死,临阵脱逃,使部队的作战计划落了空,但他却说是为了一二百战土的生命并往郭祥身上栽脏;反过来,把郭祥、花正等人浴血奋战的事迹,向组织夸夸其谈地记在自已指挥英明的功劳薄上。

小说人物杨大妈和女儿杨雪在连环画中的形象小说人物杨大妈和女儿杨雪在连环画中的形象

陆希荣的灵魂是极其丑恶的。他说:“人一辈子归根结底还不是吃一点儿,喝一点儿,痛快一点儿。”为了达到他个人享乐的目的,他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攻下了杨雪,骗取了杨雪的爱情,并要抢着在志愿军出国前结婚。杨雪拒绝了他,他就毫无根据地怀疑问题出在郭祥身上。在战场,他几次想借侵略军的手杀害郭祥。还恬不知耻地向杨雪说什么,没有怀疑就没有爱情!

女英雄形象:杨雪

杨雪是个天真、纯洁而性格很顽强的姑娘,她对生活中出现的爱情曾感到迷茫,遇到过挫折。尽管她有缺点,但读者仍那样喜欢她,因为她是现实生活中的女英雄,是个活生生的人物。

作品鉴赏

编辑

主题思想

《东方》是第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发生、发展和胜利的全过程的长篇巨著。它忠实地记录了,中朝人民并肩战斗,战胜了世界强大敌人的真实的历史的一页。它写出了东方人民的觉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势不可挡,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处处不得人心,时乖命蹇。从而,展示了二十世纪世界历史的伟大进程。

《东方》通过对郭祥所在团队转战朝鲜战场的历程和郭祥家乡冀中平原凤凰堡村合作化运动的描写,将全国解放初期国内建设新生活的斗争同朝鲜战事有机组合在一起,揭示了这内外的胜利在全世界反对帝国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斗争中的重大意义,它挫败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揭穿了纸老虎画皮,又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人心的对比,高扬了民族解放和人类社会主义实践的正气。小说借觉醒了的美国俘虏莱特的口向世界宣告:“问题是简单明白的:所谓‘共产主义的威胁’,纯粹是一些坏家伙坐在后方安乐椅上胡编出来的,是虚构的,并不存在的;而真正威胁人类生存的,却是那些想攫取利润的帝国主义!”

《东方》以史式的规模,昂扬的革命激情,在前线威武雄壮的战斗与后方恢复时期的阶级斗争交织的画卷中,热烈赞颂中朝人民的友谊,生动地概括了发生在东方的这场伟大战争的全过程,成功地塑造了以郭祥为代表的一批五十年代的具有献身精神青年英雄形象,有力地鞭答了战争贩子、侵略者和懦夫、叛徒。

艺术结构

《东方》采取了将朝鲜战场几次重大战役的进程和国内农村土改、合作化发展“双轨同时推进”的写法,不仅显得时空阔大气势恢弘,而且深刻有力地揭示出了志愿军以弱胜强的雄厚伟力的源泉所在,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民必将在东方崛起的历史趋势。

人物塑造

魏巍魏巍

魏巍(1920—2008年8月24日),当代作家。河南郑州人,1937年抗战爆发,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参加八路军。1939年开始,以红杨树为笔名开始诗歌创作,写有头诗、短诗和长诗黎明风景》。后到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解放战争时写有《寄张家口》《两年》等优秀诗歌。1950年他曾两次赴朝,深入前线生活,创作出《谁是最可爱的人》《年青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等优秀散文,发生广泛的强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