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 编辑

余华创作长篇小说

兄弟》是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共分上、下两部,首次出版于20058

该小说讲述了小镇重组家庭中的两兄弟头和宋钢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作者荒诞手法再现历史,是为现对六七十年代强权的批判,以及对改革开放初期民众精神生活匮乏的担忧和些许的人性关怀。

2008年,《兄弟》获第一届法国《国际使》外国小说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兄弟

外文名:Brothers

:余华

创作年代:当代

文学体裁长篇小说

首版时间:2005年8月

字数:500000

内容简介

编辑

李光头还未出生,他父亲就因为在厕所偷看女人屁股而掉进粪坑淹死。从此,实善良的母亲在自觉蒙羞的时光中度日,直到后来与失偶的宋凡平结合,她才从自卑的阴影中解脱。那时李光头年仅六岁,宋凡平的儿子宋钢则只有七岁。然而,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到来,宋凡平被抓坐牢,又被乱棍打死。兄弟俩从此分别,宋钢回乡下与年的爷爷相依为命,李光头与病弱的母亲在贫病交加中打发着日子。直到李光头母亲和宋钢爷爷去世,这对异姓兄弟又成了一家子。

这时,兄弟俩已长成青年。李光头进福利厂当工人,宋钢也进了五金厂。兄弟俩和睦相处,过上知足常乐的日子。后来,李光头当上福利厂厂长,风头正盛的他开始追求被他偷看过屁股的漂亮孩林。无他如何死缠烂打,林红从没正眼看过他,反而对他身边那位英俊儒的宋钢心暗许。几经周折,宋钢与林红结婚了,遭受失恋打击的李光头跑去医院做了绝育手术,以示他深爱林红的决心。同时,李光头也辞去了厂长职务,准备下海经商。当他集筹办服装加工厂的计划落空后,欠了一屁股的债。宋钢娶了林红,过起甜蜜、温馨的小日子。而李光头则成了要宋钢暗中送钱和粮票度日的小混混。李光头要求回福利厂当厂长不成,就在县政府前静坐愿,并捡垃圾堆在县政府门前。于是,靠卖破烂的李光头开始还债,并慢地富起来。后来,他还跑到日本去做跨国生意,倒卖日本西装,从此一夜暴富。财大气粗的李光头还把县城的所有旧城改造工程包揽下来,使该县最豪华的宾馆、酒家、商场及娱乐场所都非李光头莫属。他成了全县举足轻重的大派人物。

而此时的宋钢却成了下岗工人,失业的他只能去做码头搬运工。腰扭伤后,他再也不能干重体力活,只得到水泥厂做袋装水泥的脏活,由于吸入大量粉尘,他又患上严重的肺病。此时,贫病交加的宋钢在会最底层挣扎,而李光头却不断有女人找上门来说生有他的子女,直到闹到法院出示了他当初的结扎证。聪明的李光头也就趁势而上,大旗鼓地搞起全国性的选美处女大赛。似乎是为了配合李光头的大赛,宋钢阴差阳错走上头做起了叫卖处女膜、增强丸生意。他甚至还做了丰胸手术到海南去卖丰乳霜,以至从海南归来时,他发现妻子林红已与李光头生活在一起了。最后,绝望的宋钢走上了卧轨自杀之路。

创作背景

编辑

余华坦言,是一位欧洲记者启发了他对《兄弟》的创作。1995年他开始写《兄弟》,后来没写下去。因为他那时感觉到中国社会跟文革时期相比已变化很大,不知怎么写。2000年他接受外国媒体采访时,从一位记者对于中国时代化的提问中,明白自己应该开始创作该小说。 回归小说领域的余华,原本计划写10万字的家族小说,但创作过程不顺利,始终找不到正确的思路。从美国访问回来后,他决定改创作一部10万字的小作品,没想到最后成了这部《兄弟》。

人物介绍

编辑

李光头:李光头的父亲是个并不光彩的流氓,从一定意上来讲,李光头自己也是一个“流氓——小的时候是个偷看女人屁股、讲故事小流氓,长大了是一个投机倒把、四处钻营,凭着几个钱乱搞男女关系的大流氓。他费尽心思,动用自己不多的资源和小聪明,在一个匮乏的时代里面千方百计用专板车拉着母亲上,让一直觉得颜面扫地的母亲觉得无比骄傲、感动。第一次事业失败,他毫不气馁,心甘情愿地风餐露宿,仍旧豪情满怀地向别人都不愿涉足的行业领域开拓。

宋钢:宋钢是小说中一个老好人形象,对父母好,对兄弟好,对妻子好,完全的利他主义。他善良、正直,却善无善报,最后落得个凄惨命运。宋钢在母亲去世之后遵守母亲的意愿,无微不至地照顾李光头,为李光头做饭、织毛衣,并且他为了家庭背井离乡做生意,一生劳累。但是,在他临死的时候,他都要摘下眼,怕把眼镜弄坏,并戴上口罩,怕自己的肺病传染给别人。宋钢太过内向,一直被视作别人的影子。

宋凡平:宋钢父亲,普通知识分子。他坦荡、正直,比赛中成功扣篮后,不顾众人的眼光,跑到球场边抱起李兰。结婚时发喜糖,在家门口为李兰洗头,带着全家吃冷饮、拍全家福,宋凡平用自己的爱与勇敢在那个闭塞保守的年代给了李兰和两个孩子充分的温情。文革爆发后,宋凡平因着地主的身份被游街、戴帽。在抄家后,他苦中作乐,用树枝做筷子与孩子们一起吃饭;被监禁的宋凡平左手被打到脱臼,却与孩子们玩游戏,说胳膊累了,让他休息几天,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乐观。

《兄弟》封面

作品鉴赏

编辑

作品主题

余华的《兄弟》讲述了文革前后刘镇上一个重组的四口之家所经历的事情。普通民众和简单小事展现的是文革时期的历史情景,即表现出的是历史强权的存在和普通人的无助与无望。《兄弟》的上半部分解释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性的泯灭,下半部分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人性在社会中的扭曲与抗争。作者借用苏妈之口说出“人怎么会这样狠毒啊!”表达了作者对六七十年代各种残酷现实的抨击。

《兄弟》主要围绕两个事件展开:一是李光头和宋钢的兄弟情;一是李光头、宋钢和林红的三角恋。两个事件互相纠缠、交叉,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小说整体。小说中的兄弟情是在共同的亲情、共同的生活、共同的受苦受难、共同的扶持相帮中逐渐建立、慢慢发展,终至血肉相连、牢不可破的。这种兄弟情是食人间烟火的,是从地上长出来的,它为小说的故事及其发展提供了富于包容度的叙事框架和有力的逻辑支撑。 《兄弟》的下部则着重叙述李光头、宋钢和林红的情感纠葛。在商业浪潮和物质利益面前,人显得脆弱至极,亲情至上的宋钢因此自杀。小说结尾,宋钢在遗书中原谅李光头,嘱咐他安排好林红,并说“就算生死分离,我们还是兄弟”。这一句点明了小说的主旨。

艺术特色

反讽手法

余华的《兄弟》通过对场景和各色人物的描写使用了反讽的手法,传达出了作者的态度。例如,作者描绘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刘镇群众行为的荒诞性时,传达出作者对这些小人物的嘲讽。《兄弟》中充满了荒诞和幻想、命运和抗争等内容,塑造的人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行为和语言都以荒诞形式展现出来,折射出动荡多变的社会现实。例如,文中描述道:“我们刘镇的超级巨富李光头异想天开,打算花上两千万美元的买路钱,搭乘俄罗斯联盟号飞上太空游览一番。李光头坐在他远近闻名的镀金桶上,闭上眼睛开始想象自己在太空轨道上的漂泊生涯……这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在地球上已经是举目无亲了。”这段描写给读者的感觉是荒诞怪异。除前面一段描述,余华还描绘了许多镇上百姓十分荒诞的行为,例如十四岁的李光头在厕所偷看女人屁股被抓获后,民警想打听那几个女人屁股的细节行为,目的是映射出文革时代禁的负面效应。

语言描写

余华在《兄弟》中用全民性、无等级性、颠覆性和宣泄性的狂欢化语言来进行叙事,将民间语言与庙堂语言、优雅的与粗鄙的语言、悲伤的与喜悦的语言相链接,使这些性质相反的语言在相互抵消的过程中呈现出新的话语形态,进而生成新的意义空间。但这些粗俗汇的使用不是为了博人眼球,而是为了削平等级差异,这种肤浅和粗俗鲜明地体现了小说的时代特征,将文革时期对物质需求和性的压抑与改革开放之后的反扑现象真实地写出来。余华用小说背景时代的流行语来体现时代特征,力求为读者还原真实的历史面貌。

场景描写

余华在小说《兄弟》中为读者展示了江南小镇的景象,刘镇的影院、刘镇的街道等各个场地都在上演着滑稽闹剧,像民间的狂欢节庆典一样。而狂欢节是欧洲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暂停劳作,共同欢庆。并且,在这一天等级制度、法律和秩序都被取消了。余华在《兄弟》中向读者展示了大量的狂欢节式的生活场景,并通过这些生活场景展示了小说中人物的精神世界。因此,读者可以将这些场景视为狂欢节的隐喻。余华对小说中的场景描写十分细致,每个场景代表了一个人们所经历的狂欢节,余华通过这些场景表达对狂欢世界的感受,宣泄着小说中人物的情绪

作品影响

编辑
  • 荣誉表彰

    2008年,《兄弟》获第一届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

    2022年9月,《兄弟》获得第20届“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的最佳外语作品奖。

  • 作品评价

    编辑

    正面评价

    东方网:如果说李光头是一个蹦蹦跳跳的问号,而宋钢则是一个心怀忧伤的感叹号;李光头的生命准则首先是自己的喜怒哀乐,宋钢的行动指南首先是妻子或兄弟的悲喜好恶,一个活得自由狂放随心所欲,一个过得谨小慎微沉重压抑;一个最后翱翔太空,一个最后横陈铁轨;一个是喜剧,一个是悲剧他们就是余华虚构的时代造就的兄弟。他们命运与个性的巨大落差就是《兄弟》刻意追求的阅读效果。这当然显示了余华的魄力和勇气,这毕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因为巨大的落差和鲜明的对比,需要作家提供因果的阶梯,使得人物命运的发展和转变扎根于个性和社会的现实土壤中。

    反面评价

    北京大学中文教授张颐武:我觉得《兄弟》基本上重复了余华在20世纪90年代初作品的框架和格局,写法和想法上并没有超。《兄弟》基本上是对以前“苦闷记忆”主题的延续,没有有力的突破,《活着》《一个地主的死》《含泪的》都是这样的主题。所以,《兄弟》就好像解放初期的“忆苦思甜”报告一样,余华把“人道主义”的力气用过了,对于一直熟读余华作品的人,很难感觉他有什么突破。

    天涯杂志主编李少君:余华曾经写过很多优秀的作品,比如《在细呐喊》《许三观卖血记》等,都通过单纯的叙述倾向表现出余华语言干净、叙事线索鲜明的优势。而我觉得《兄弟》与余华以往的作品相比,显得十分复杂和杂乱。我觉得并不能因为叙事情节的复杂就说余华有什么进步。

    出版信息

    编辑

    出版时间

    出版社

    ISBN

    版本备注

    2005年8月

    上海文艺出版社

    7-5321-2902-0

    《兄弟(上部)》

    2006年3月

    7-5321-2984-5

    《兄弟(下部)》

    2008年5月

    作家出版社

    978-7-5063-4305-3

    第一版(上下部合订)

    2010年7月

    978-7-5063-5425-7

    第二版

    2012年9月

    978-7-5063-6569-7

    第三版

    2013年6月

    978-7-5063-6711-0

    精装版

    2018年3月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978-7-5302-1761-0

    新经典文库版

    2022年7月

    978-7-5302-2232-4

    新经典文库版(2022年新版)

    作者简介

    编辑

    余华,1960年4月生于浙江杭州,当代作家。1977年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先后在海盐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工作。1983年开始创作,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著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第七天》《文城》等多部作品。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