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 编辑

中国国民党创设领导的军队

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由中国国民党在1925创设领导。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革命后,国民革命军中的一部分加入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称中国工农军),大部分追随蒋介石、汪精卫反共清党。这部分军队仍一直沿用这个名称。抗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也曾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为第十八集团军)、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共同抗日。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革命军在蒋介石指挥下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至1949年大部被消灭,部分举行起、投诚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余部退至台湾

国民革命军早期的将领和军官,是由设立在广州的“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埔军校)培养和训练的,参加过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共内战中原大战、抗日战争和第二次国共内战战争。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国民革命军

外文名:NationalRevolutionaryArmy

别名:国军

建立时间:1925年818日

军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军徽:青天白日(满地红)帽徽

变更:1947年末改称“中华民国国军”

指挥官:蒋介石

著名军官:张学良/何应钦/杜聿明/白崇禧/薛岳等

参与战争:北伐战争、中原大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初期历程

编辑

创立过程

黄埔建军 黄埔建军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立黄埔军校。1925年7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成立,8月1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辖下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由黄埔军校学生组成的黄埔军校校军为第1军,军长蒋介石。 “建国湘军”为第2军,“建国滇军”为第3军,“建国粤军”为第4军,福军为第5军。初期国民革命军在军、师两级设党代政治部。

1926年1月,改编湖南的“攻鄂军”为第6军。3月,改编广西军队为第7军。6月,南的唐生智参加革命,其部队改编为第8军。

第1军至第8军军长及党代表分别为:(1军)何应钦/缪斌;(2军)谭延闿/;(3军)朱培德/朱克靖;(4军)李济深/廖乾五;(5军)李福林/李朗如;(6军)程潜/林伯渠;(7军)李宗仁/黄绍竑;(8军)唐生智/刘文(1926年8月前)。

北伐时期

叶挺独立团 叶挺独立团

1926年至1927年间的北伐战争以国军为主力,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北洋军阀:一是直系吴佩孚、二是张作霖、三是由直系分化出来、自成一派的孙传

1926年7月9日,北伐军8个军,约10万人誓师北伐,北伐军总司为蒋介石,李济深为参谋长,白崇禧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邓演达为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为政治部副主任。7月12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关于时局的主》,14日国民党发表《国民革命军北伐宣言》,两党一致号召全国人民支持国军北伐。

北伐军分三路进军,在三个战场进行作战。初期,北伐军的第4、7、8军分别在湖南、湖北击败了吴佩孚,并占领了长沙、平江、岳阳,后又在湖北境内的汀泗桥、贺胜桥与吴佩孚主力进行决战;1、2、3、6军则在江西江苏一带击败孙传芳

北伐军从1926年7月开始北伐,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先后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北伐军也由10万人增加到25万人。

1927年4月26日发生宁分裂,北伐一度中断。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右派南京成立政府,同左派武汉政府对立,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将共产党人从军队内清除,并取消军内党代表及政治部编制;同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进行“清共”,史称“宁汉合流”;共产党于8月1日发动八一南昌起义,成立属于自己的武装部队;8月蒋辞去总司令职。孙传芳乘机发动的反攻被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在龙潭击败(龙潭战役)。

1928年1月,蒋介石复出。支持北伐的冯祥的国民军联军,及阎锡山北方国民革命军并入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开始进行“二次北伐”。国军编为第1、2、3、4集团军,分别由蒋介石、冯玉祥、阎山及李宗仁任司令;蒋介石为总司令。在四个集团军的围攻下,北洋安国军政府败退关外,至6月4日,张作霖撤退到沈阳时被日本关东军在皇姑屯炸死。6月8日,阎锡山部进入北京,12日接收天津。12月29日,奉军总司令张学良通全国,宣布“东北易帜”,北伐宣布成功,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原奉系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

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

混战时期

编辑

裁兵计划

在1928年7月国民政府开始研究裁兵时,属国民革命军名下的军队,有84个军约300个师,共220万人。当中尚未包括东北、四川、新疆及云南等地的部队。而且军队素质参差不齐,不少是投诚及收编而成。

1928至1929年曾开始编遣工作,计划将国军缩编成65个师共80万人,亦有订明国军最高指挥权在国民政府。但不久国民党内实力军人即兵相见,先后发生蒋唐战争、蒋冯战争、蒋桂战争、中原大战等多场新军阀内战,加上对共产党围剿及用兵,编遣计划遂无疾而终。

国民革命军三军军旗

中原大战

冯、蒋、阎合影 冯、蒋、阎合影

1930年4月1日,阎锡山就任“中华民国军总司令”,与冯玉祥、李宗仁联合誓师讨蒋。蒋介石一方代表着国民党中央政府,阎锡山、李宗仁、张发奎一方是应国民党左派代表汪精卫的联合而发起反蒋挑战的地方军。张学良的立场对战争的结果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战争初期他成为双方讨好的对象。在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军入关支持蒋介石,对其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战争历时7个月,战火波及20多,蒋介石军队约60余万,反蒋方共有5个方面军约80余万人,双方动员兵力110万人以上,支出军费5亿元,中原大战伤亡达30万人,其中,蒋军的伤亡是10万左右,而反蒋联盟的军队伤亡达20万。最终蒋介石、张学良一方保住了政权,赢得了胜利,反蒋联盟瓦解。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军阀混战。

抗战时期

编辑

基本情况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国民革命军总兵力约170万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又大幅扩编。在抗日统一战线下,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改称第18集团军)和新四军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还组织了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入缅与英军配合作战,沉重打击了日军(驻印军也在印度抗战)。

至1945年,国民革命军共有120个军、354个师,此外尚有独立旅、独立团等,兵力达500万人。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军与日军共有22次大型会战、1117次大型战斗、28931次小型战斗。陆军死亡、受伤、失踪共计321万1914人(其中1937年抗战爆发至1940年末,损失约230万人,1941年—1945年损失接近100万人);空军阵亡(包含失踪)4321人(其中包括地勤),负伤347人,军机损失2468架;海军近乎全体自沉。加上因病减员等非战场损失,国民革命军总损失400多万人。不过,亦于大小会战中,让日军阵亡483708人,而伤达1934820人。在抗日战争中,共计有204位将军战死沙场。

国民革命军旧照片

大型会战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上高会战、中条山战役、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第四次长沙会战、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湘西会战。

殉国将领

1、曾宪邦,陆军少将,第83师498团团长,1937年7月13日牺牲北平(下同)

2、佟麟阁,陆军上将,第29军副军长,1937年7月28日,北平

3、赵登禹,陆军上将,第29军132师师长,1937年7月28日,北平

4、张本禹,陆军少将,第13军4师12旅副旅长,1937年8月12日,北平

5、黄梅兴,陆军中将,第88师264旅旅长,1937年8月14日,上海

6、张树桢,陆军少将,第72师416团团长,1937年8月22日,河北怀柔

7、曾庆敏,陆军少将,第66军159师457旅旅长,1937年8月17日,江苏江阴

8、睦宗熙,陆军少将,第54军98师政训处处长,1937年8月17日,上海

9、路景荣,陆军少将,第98师参谋长兼583团团长,1937年8月,上海

10、蔡炳炎,陆军中将,第18军67师201旅旅长,1937年8月25日,上海

11、李友梅,陆军少将,第1军1师4团团长,1937年9月17日,上海

12、尉迟凤岗,陆军少将,第7师21旅副旅长兼41团团长,1937年9月22日,河北保定

13、梁鉴堂,陆军少将,第34军69师203旅旅长,1937年9月28日,山西

15、姜玉贞,陆军中将,第34军66师196旅旅长,1937年10月11日,山西崞县

16、庞泰峰,陆军少将,第63军91师22旅副旅长,1937年10月12日,河北宁晋

17、郝梦龄,陆军上将,第9军军长,1937年10月16日,山西忻口

18、刘家麒,陆军中将,第9军54师师长,1937年10月16日,山西忻口

19、郑廷珍,陆军中将,第25军独立5旅旅长,1937年10月16日,山西忻口

20、秦庆武,陆军少将,第70军19师113团团长,1937年10月17日,上海

21、秦霖,陆军中将,第7军171师511旅旅长,1937年10月23日,上海

22、庞汉桢,陆军中将,第7军170师510旅旅长,1937年10月23日,上海

23、刘眉生,陆军少将,第85师510团团长,1937年10月28日,山西忻口

24、官民,陆军少将,第4军90师270旅旅长,1937年10月28日,上海

25、吴克仁,陆军中将,第67军军长,1937年11月9日,上海

26、丘之纪,陆军少将,税警总团第2总队副总队长,1937年11月2日,上海

27、吴桐岗,陆军少将,第67军参谋长,1937年11月8日,上海

28、刘启文,陆军少将,第67军108师322旅旅长,1937年11月8日,上海

29、唐惠洽,陆军少将,上海国民军事训练所副总队长,1937年11月11日,江苏昆山

30、李伯蛟,陆军少将,第28军63师187旅旅长,1937年11月,上海

31、吴继,陆军中将,第74军58师174旅旅长,1937年11月11日,上海

32、高志航,空军少将,空军驱逐司令兼4大队队长,1937年11月21日,河南周家口

33、夏国璋,陆军中将,第7军175师副师长,1937年11月21日,浙江吴兴

34、吴国璋,陆军中将,第75师副师长,1937年11月26日,浙江湖州

35、饶国华,陆军上将,第2军145师师长,1937年11月30日,安徽广德(自杀)

36、易安华,陆军少将,第71军87师259旅旅长,1937年12月9日,江苏南

37、萧山令,陆军中将,南京宪兵副司令、南京警备司令,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38、高致嵩,陆军中将,第72军88师264旅旅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39、朱赤,陆军少将,第72军88师262旅旅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40、姚中英,陆军少将,第83军156师参谋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41、司徒非,陆军少将,160师参谋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42、万全策,陆军少将,教导总队第1旅参谋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43、蓝运东,陆军少将,预10师参谋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44、陈节,陆军少将,第66军159师参谋处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45、李兰池,陆军少将,第57军112师57旅旅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46、李绍嘉,陆军少将,第83军156师468旅旅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47、罗策群,陆军少将,第66军159师副师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48、黄纪福,陆军少将,第66军159师477旅副旅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49、韩宪元,陆军少将,第72军88师524团团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50、华品章,陆军少将,第88师262旅副旅长兼野战补充兵团团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51、刘国用,陆军少将,第74军58师147旅副旅长,1937年12月13日,江苏南京

52、雷震,陆军少将,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3旅副旅长,1937年12月13日,江苏南京

53、谢承瑞,陆军少将,教导总队第1旅2团团长,1937年12月13日,江苏南京

54、蔡如柏,陆军少将,第66军160师956团团长,1937年12月13日,江苏南京

55、谢升标,陆军中将,苏浙皖游击司令,1938年2月,安徽广德

56、徐积璋,陆军少将,第205旅旅长、晋南十八县保安司令,1938年2月,山西闻喜

57、赵锡章,陆军中将,第19军70师251旅旅长,1938年2月21日,山西阴县

58、刘震东,陆军中将,第5战区第2路游击司令,1938年2月22日,山东莒县

59、王铭章,陆军上将,第41军122师师长,1938年3月17日,山东滕县

60、邹慕陶,陆军少将,第41军124师参谋长,1938年3月17日,山东滕县

61、赵渭滨,陆军少将,第41军122师参谋长,1938年3月17日,山东滕县

62、范庭兰,陆军少将,豫北别动队第5总队总队长,1938年3月28日,河南修武

63、胡文臣,陆军少将,第8军33师3团团长,1938年春,江苏宿迁

64、杨 怀,陆军少将,第60师180旅359团团长,1938年4月5日,江苏溧阳

65、罗芳珪,陆军少将,第13军89师529团团长,1938年4月6日,山东台儿庄

66、江帷仁,陆军少将,江苏绥靖公署参议,1938年4月8日,安徽蒙城

67、吕晓韬,陆军中将,第17军84师501团团长,1938年4月11日,山西安

68、刘桂五,陆军中将,骑6师师长,1938年4月22日,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旗

69、陈书,陆军中将,第60军183师542旅旅长,1938年4月24日,山东台儿庄

70、李友于,陆军少将,第85军89师528团团长,1938年4月24日,山东台儿庄

71、扈先梅,陆军少将,第51军114师36旅旅长,1938年4月28日,山东台儿庄

72、周 元,陆军中将,第48军173师副师长,1938年5月9日,安徽蒙城

73、李必蕃,陆军中将,第27军23师师长,1938年5月14日,山东菏泽

74、黄启东,陆军少将,第27军23师参谋长,1938年5月14日,山东菏泽(自杀)

75、邓佐虞,陆军少将,第139师参谋长,1938年5月18日,安徽萧县

76、骥德,陆军少将,第2军139师2旅副旅长,1938年5月18日,安徽萧县(自杀)

77、马威龙,陆军少将,第27军46师136旅旅长,1938年5月24日,河南兰封

78、陈蕴瑜,陆军少将,第8军102师304团团长,1938年5月24日,河南兰封

79、毛麟义,陆军少将,第27军46师276团长,1938年5月24日,河南开封

80、彭 璋,陆军少将,第50师副师长,1938年5月,安徽宿县

81、方叔洪,陆军中将,第51军114师师长,1938年6月,山东冯家场

82、王桢祥,陆军少将,第12军20师副师长,1938年7月,湖北武汉

83、毛岱钧,陆军少将,预9师35团团长,1938年9月2日,江西

84、李秉君,陆军少将,第87军198师572旅1143团长,1938年9月,湖北圆峰山

85、陈德馨,陆军中将,第29师86旅旅长,1938年9月,湖北黄梅

86、范 荩,陆军中将,第198师副师长,1938年9月,湖北黄陂

87、梅一平,海军少将,海军守备队司令,1938年9月,湖北田家

88、傅,陆军少将,鲁北游击司令,1938年9月23日,山东惠民

89、杨家骝,陆军少将,第37军60师306旅360团团长兼第4支队指挥,1938年9月25日,安徽马回岭

90、雷 忠,陆军少将,皖北军事联络员兼游击总指挥,1938年9月28日,安徽霍邱

91、蔡 劭,陆军少将,预10师补充旅副旅长,1938年10月,湖北武汉

92、田 耘,陆军少将,第75军13师37旅73团团长,1938年10月,湖北蒲圻

93、江 煌,陆军少将,武汉行营政治部主任,1938年10月,湖北武汉

94、钟芳峻,陆军少将,第153师459旅旅长,1938年10月18日,广东福田(自杀)

95、朱炎晖,陆军中将,第94军85师546旅旅长,1938年11月3日,湖北金牛

96、冯安邦,陆军中将,第42军军长,1938年11月3日,湖北襄阳

97、张亮,陆军少将,新3军旅长,1938年11月,湖南岳阳

98、徐积章,陆军少将,第205旅旅长,1938年11月15日,山西温喜

99、郁仁治,陆军中将,山东1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军事特派员,1938年11月27日,山东肥城

100、张廷玉,陆军少将,第3军第7师政训处长,1938年12月19日,山西沁源

101、胡文臣,陆军少将,第33师游击3团团长,1938年,江苏宿迁

102、韩炳宸,陆军少将,山东第13区保安副司令,1939年1月9日,山东莱阳

103、林英灿,陆军少将,第152师副师长,1939年1月13日,广东清远

104、杨家骝,陆军少将,第60师180旅360团团长,1939年2月,江西麒麟峰

105、李国良,陆军中将,军训部辎重兵监、天水行营处长,1939年3月7日,陕西西安

106、张胥行,陆军中将,第1战区副参谋长,1939年3月7日,陕西西

107、赵 侗,陆军中将,冀察边区第1游击纵队司令,1939年12月31日,河北灵寿(被八路军击毙)

108、龚选登,陆军少将,第79军76师参谋长,1939年3月,江西修水

109、王禹九,陆军少将,第79军参谋处长兼76师226旅副旅长,1939年3月27日,江西高安

110、陈安宝,陆军上将,第29军军长,1939年5月6日,江西龙里

111、唐聚五,陆军上将,东北游击司令,1939年5月16日,河北迁安

112、柳漱风,陆军少将,新6军高级参谋,1939年5月27日,湖南桃源

113、陈世潘,陆军少将,江西省浮梁县团管区司令,1939年8月18日,江西景德镇

114、马秉忠,陆军少将,暂编骑1师2旅旅长,1939年9月12日,河南淮阳

115、邵一之,陆军少将,第5军200师600团团长,1939年11月,广西昆仑

116、马玉仁,陆军中将,苏鲁战区第1路抗日游击总司令,1940年1月3日,江苏阜宁

117、丁炳权,陆军中将,第8军197师师长、长沙警备司令,1940年1月25日,江西武宁

118、郑作民,陆军中将,第2军副军长兼9师师长,1940年2月3日,广西昆仑关

119、韦 灿,陆军少将,第131师782团团长,1940年2月24日,广西上思

120、钟 毅,陆军中将,第84军173师师长,1940年5月9日,湖北苍台(自杀)

121、戴民权,陆军中将,第39军副军长兼第1战区豫南第5游击纵队司令,1940年5月,河南遂平

122、张自忠,陆军上将(追授),第33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5月16日下午4时,湖北南瓜店十里长山

123、张 ,陆军少将,第33集团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谋,1940年5月16日,湖北南瓜店

124、蓝 挺,陆军少将,第49师参谋处主任兼第4团团长,1940年6月8日,湖北南漳

125、燕鼎九,陆军少将,第8军分区保安副司令、第1战区游击挺进军22纵队副司令,1941年1月28日,河南汝南

126、朱鸿勋,陆军中将,第53军副军长,1941年1月,湖南

127、张韵,陆军少将,第72军新15师44团团长,1941年3月24日,江西上高

128、蒋志英,陆军中将,浙东沿海台州守备指挥部守备司令,1941年4月19日,浙江海门

129、谢晋元,陆军少将,第88师262旅524团团长,1941年4月24日,上海(被刺殉国)

130、王 竣,陆军中将,第80军新27师师长,1941年5月9日,山西台寨

131、梁希,陆军少将,第80军新27师副师长,1941年5月9日,山西台寨(自杀)

132、陈文杞,陆军少将,第80军新27师参谋长,1941年5月9日,山西台寨

133、唐淮源,陆军上将,第3军军长,1941年5月12日,山西县山(自杀)

134、寸性奇,陆军中将,第3军12师师长,1941年5月13日,山西毛家湾(自杀)

135、陈中柱,陆军中将,鲁苏皖边区游击4纵队司令,1941年7月1日,江苏泰县

136、杨 生,陆军少将,第9战区南浔挺进纵队参谋长、游击2支队司令,1941年7月13日,江西南昌

137、金崇印,陆军中将,第17军参谋长,1941年7月16日,山西绛县

138、刘克信,陆军中将,河北民军总指挥部总参议兼参谋长,1941年7月,山西中条山

139、艾亚春,陆军少将,第17军84师补充团团长,1941年7月,山西中条山

140、章亮基,陆军中将,第18军副军长、第9战区军法执行总监,1941年8月,江西宜春

141、刘世焱,陆军少将,暂8师1团团长,1941年9月,湖南长沙

142、石作衡,陆军中将,第43军70师师长,1941年9月6日,山西绛县

143、黄 红,陆军少将,第95师284团团长,1941年9月,湖南岳阳

144、赖传湘,陆军中将,第10军190师副师长,1941年9月24日,湖南梁家段

145、朱实夫,陆军少将,新3师副师长,1941年9月25日,甘肃

146、李翰卿,陆军中将,第74军57师步兵指挥官,1941年9月27日,湖南长沙

147、武士敏,陆军中将,第98军军长,1941年9月29日,山西东峪

148、凌则民,陆军少将,第96师288团团长、腊戌警备副司令,1942年4月,缅甸满纳

149、朱士勤,陆军中将,暂30师师长,1942年5月4日,山东单县

150、郭子斌,陆军少将,暂30师副师长,1942年5月4日,山东单县

151、刘星南,陆军少将,暂30师参谋长,1942年5月4日,山东单县

152、柳树人,陆军少将,第5军200师599团团长,1942年5月,缅甸

153、戴安澜,陆军中将,第5军200师师长,1942年5月26日,缅甸茅邦

154、胡义宾,陆军少将,第5军96师副师长,1942年6月27日,缅甸埋通

155、王凤山,陆军中将,第34军暂45师师长,1942年6月28日,山西万泉

156、闵季连,陆军少将,第36师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1942年,云南保山

157、张庆澍,陆军少将,鲁苏战区高参,1942年8月,山东莒县

158、王立业,陆军少将,第70师副师长,1943年2月,山西稷山

159、周 复,陆军中将,鲁苏战区政治部主任,1943年2月21日,山东安丘

160、张少舫,陆军少将,第51军113师参谋长,1943年2月21日,山东安丘

161、杨世立,陆军少将,第84师251团团长,1943年4月,山西垣曲

162、高先,陆军少将,山东铁道破坏总队长,1943年5月,山东

163、陈涉藩,陆军少将,15师45团团长,1943年5月6日,湖南南县

164、江春炎,陆军少将,第51军114师参谋长,1943年7月4日,山东邹县

165、李竹林,陆军少将,滇缅警备司令、远征军兵站参谋长,1943年夏,缅甸

166、陶绍唐,陆军少将,第3师副师长,1943年秋,湖南桃源

167、陈飞龙,陆军少将,新10师代理师长,1943年10月,安徽凤台

168、许国璋,陆军中将,第150师师长,1943年11月3日,湖南常德(自杀)

169、彭士量,陆军中将,第73军暂5师师长,1943年11月15日,湖南石门

170、黄永淮,陆军少将,第31集团军高参兼29师副师长,1943年冬,河南许昌

171、孙明瑾,陆军中将,预10师师长,1943年12月1日,湖南常德

172、柴意新,陆军中将,第74军57 师参谋长兼169团团长,1943年12月4日,湖南常德

173、张惠民,海军少将,第10军3师9团团长,1943年12月,湖南常德

174、陈 范,陆军少将,远征军司令长官部高参,1944年1月31日,缅甸

175、张剑,陆军少将,第5军高级参谋,1944年1月31日,缅甸

176、曾万里,海军少将,东南亚盟军总部海军联络官、国防研究院研究委员,1944年4月14日,印度孟买

177、吕公良,陆军中将,暂15军新29师师长、河南许昌守备司令,1944年5月1日,河南许昌

178、杨尚武,陆军少将,新29师85团团长,1944年5月1日,河南许昌

179、李培芹,陆军少将,新29师87团团长,1944年5月1日,河南许昌

180、卢广伟,陆军少将,骑8师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1944年5月5日,辽宁凤城

181、徐亚杰,陆军少将,暂6军参谋长,1944年5月,湖南雪峰山

182、覃子斌,陆军少将,远征军198师594团团长,1944年5月11日,缅甸

183、王家让,陆军少将,第13军辎重团团长,1944年5月,河南临汝

184、肖孝泽,陆军少将,第36集团军高参兼代理参谋处长,1944年5月,河南陕县

185、陈绍堂,陆军少将,第104师指挥官,1944年5月12日,河南陕县

186、李家钰,陆军上将,第36集团军总司令兼47军军长,1944年5月21日,河南陕县

187、周鼎铭,陆军少将,第36集团军总部副官处长,1944年5月21日,河南陕县

188、王剑岳,陆军少将,第57军8师副师长,1944年6月10日,河南灵宝

189、吕继周,陆军中将,第3军副军长,1944年6月

190、余子武,陆军少将,第62军151师副师长,1944年8月3日,湖南衡阳

191、王甲本,陆军中将,第79军军长,1944年9月7日,湖南东安

192、李 颐,陆军少将,第6军预2师5团团长,1944年9月14日,云南腾冲

193、易凤翔,陆军少将,第97军196师588团团长,1944年9月,广西

194、吴 展,陆军少将,第31军131师392团团长,1944年10月10日,广西桂林

195、阚维雍,陆军中将,第131师师长,1944年11月10日,广西桂林(自杀)

196、陈济恒,陆军中将,桂林防守司令部参谋长,1944年11月10日,广西桂林(自杀)

197、吕旃蒙,陆军少将,第31军参谋长,1944年11月10日,广西桂林

198、胡厚基,陆军少将,第7军170师副师长,1944年11月13日,广西桂林

199、史蔚馥,陆军少将,广西绥靖公署高参,1944年11月10日,广西永福

200、洪 行,陆军中将,第6军新39师副师长,1944年12月17日,云南龙陵

201、齐学启,陆军中将(追授),新38师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1945年3月13日,缅甸(被刺殉国)

202、王宇震,陆军少将,第64师参谋长,1945年,河南洛阳

203、张治平,陆军少将,第21军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1945年,湖北

204、胡旭盱,陆军少将,军事委员会陆军突击总队第1突击队司令官,1945年6月23日,浙江孝丰

205、左 权,陆军少将,第18集团军副参谋长 1942年 5月25日山西辽县(现左权县)

投敌将领

从1939年至1945年,至少有99名国军高级将领投敌。

抗战时期国民党高级将领投敌统计

1、1939年  何行健  忠义救国军副总指挥  在苏南率所部50000人投敌

2、1939年  蔡雄飞  晋绥军副师长   在晋西北率所部投敌

3、1941年2月  李长江  苏鲁战区游击纵队副总指挥   率所部8个支队投敌

4、1941年2月  丁丛堂  苏鲁战区游击纵队第一纵队司令   随副总指挥李长江投敌

5、1941年2月  顾秀五  苏鲁战区游击纵队第二纵队司令   随副总指挥李长江投敌

6、1941年2月  陈才初  苏鲁战区游击纵队第六纵队司令   随副总指挥李长江投敌

7、1941年2月  秦庆霖  苏鲁战区游击纵队第七纵队司令   随副总指挥李长江投敌

8、1941年2月  范 杰  苏鲁战区游击纵队第十一纵队司令  随副总指挥李长江投敌

9、1941年2月  杨仲华  新编第5军副军长   率所部投敌

10、1941年5月  公秉藩  第30师师长  率该师及第3、第9、第17、第80、第93各军之一部共22000人投敌

11、1941年6月  毕泽宇  第69军军长  率所部投敌

12、1942年2月  赵 瑞  骑兵第1军第1师师长  率所部在晋西投敌

13、1942年2月  杨 诚  骑兵第1军第5师师长  率所部在晋西投敌

14、1942年4月  孙良诚  第39集团军副总司令  在鲁西率69军、暂3旅、特务旅投敌

15、1942年4月  王清浣  新编第6师师长  随孙良诚投敌

16、1942年4月  赵云祥  新编第30师师长  随孙良诚投敌

17、1942年4月  陈光然  新编第181师师长  随孙良诚投敌

18、1942年4月  黄贞泰  新编第13旅旅长  随孙良诚投敌

19、1942年4月  郭俊峰  特务旅旅长  随孙良诚投敌

20、1942年4月  丁树本  冀察战区游击第1纵队司令  随孙良诚投敌

21、1942年4月  夏维礼  冀察战区游击第2纵队司令  随孙良诚投敌

22、1942年4月  孙玉田  警备处长  随孙良诚投敌

23、1942年6月  徐继泰  苏北四县游击总指挥  率所部投敌

24、1942年6月  景顺阳  第3战区游击支队司令  率所部投敌

25、1943年1月  吴化文  山东新编第4师师长  率所部于怀安投敌

26、1943年1月  于怀安  山东新编第4师副师长  率所部随吴化文投敌

27、1943年1月  宁春林  山东保安司令部参谋长  率所部随吴化文投敌

28、1943年1月  吕其赓  苏北游击纵队第1纵队司令  率所部随吴化文投敌

29、1943年2月  厉文礼  山东游击队第2纵队司令  本人被俘投敌

30、1943年2月  赵天时  第381旅旅长  随王劲哉投敌

31、1943年2月  任兰圃  第382旅旅长  随王劲哉投敌

32、1943年2月  薛豪平  第383旅旅长  随王劲哉投敌

33、1943年2月  潘胜富  独立第1旅旅长  随王劲哉投敌

34、1943年2月  苏景华  独立第2旅旅长  随王劲哉投敌

35、1943年2月  张海平  独立第3旅旅长  随王劲哉投敌

36、1943年2月  苏振东  独立第5旅旅长  随王劲哉投敌

37、1943年2月  李德兴  独立第128师参谋长  随王劲哉投敌

38、1943年2月  韩子乾  第113师师长  被俘投敌

39、1943年3月  金亦吾  第6战区挺进总司令兼第2纵队司令  率所部投敌

40、1943年4月  孙殿英  新编第5军军长  率所部投敌

41、1943年4月  张良才  苏北游击纵队第2支队司令  率所部投敌

42、1943年5月  庞炳勋  冀察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24集团军总司令 与孙殿英联名通电投敌

43、1943年5月  赵星彩  第24集团军参谋长   随庞孙投敌

44、1943年5月  李震汾  第24集团军第106师师长   随庞孙勋投敌

45、1943年5月  侯如墉  冀察战区挺进第4纵队司令   随庞孙勋投敌

46、1943年5月  于光辉  冀察战区挺进第4纵队副司令   随庞孙勋投敌

47、1943年5月  杨志稀  冀察战区挺进第4纵队参谋长  随庞孙勋投敌

48、1943年5月  杨汝贤(杨明清) 新编第5军副军长    随庞孙勋投敌

49、1943年5月  冯养田  新编第5军参谋长  随庞孙勋投敌

50、1943年5月  杨克友  暂编第3师师长  随庞孙勋投敌

51、1943年5月  王瑞庆  暂编第3师副师长  随庞孙勋投敌

52、1943年5月  王廷英  暂编第4师师长  随庞孙勋投敌

53、1943年5月  王瑞亭  暂编第4师副师长  随庞孙勋投敌

54、1943年5月  齐子修  山东保安第5师师长  被俘投敌

55、1943年5月  邱吉胜  山东保安第8旅旅长   被俘投敌

56、1943年6月  荣子恒  苏鲁战区鲁南112师副师长兼334旅旅长   率所部投敌

57、1943年6月  刘景良  山东保安第4师师长  率所部投敌

58、1943年7月  陈孝强  预备第8师师长  率所部投敌

59、1944年9月  贺凯宪  渝方陈又新军所属第2旅旅长  率所部4个团1200人于河南投敌

关于国民革命军在抗日战争期间投敌的情况,外国史料也有相应记载:

剑桥中华民国史》“叛逃的将军1941年有12个,1942年有15个,1943年是高峰的一年,有42人叛逃。50多万军队跟随这些叛逃的将军离去,而日本人则利用这些伪军去保卫其占领的地区,以对抗共产党游击队”。

《冈村宁次回忆录》“后来在我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的末期,估计向我军投诚的重庆系地方军的兵力共约40万人,其中华北部分即达30万人左右。”

《华北治安战》“在此次作战中,山西军第六十一军(军长梁培黄)以其主力,作为我方友军参加了战斗,此点值得注意。”

内战时期

编辑

整军计划

在美苏等国的斡旋下,国共两党1946年2月在重庆签署了《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民革命军之基本方案》。方案规定在12个月内将军队减为108个师,国民党90个师,共产党18个师。之后再在六个月缩编为国民党50个师,共产党10个师。但整军尚在开始阶段时,两党已在同年6月再次开战。

此时完成了抗战结束后整编的国民革命军有430万人,其中能用于机动作战的正规部队200-220万人 。与之相对的是1945年9月中共拥有正规军127万加268万民兵。在国军中一直存在着有装备精良训练充分的部队和受差别待遇的人员素质和装备水平都低、军纪也较坏杂牌部队并存的现象,后者经常与中央系部队互相敌视,难于统一指挥。

1947年起,各地共产党军队放弃国民革命军(国军)称谓,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

建军历程

这时期建军历程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内战准备阶段(1945年9月—1946年6月):这个阶段也是抗战到内战的过渡阶段,国民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1)垄断受降权以增加国民革命军实力;(2)调整军队结构;(3)以和谈为掩护,加快军事部署;(4)以武力进攻解放区,抢占战略要地交通枢纽;(5)整编军队,加快军队的中央化和嫡系化。从1946年3月开始,国民政府开始对陆军进行整编计划,将其109个军339个师分两个阶段实施整编,整编后,军一律改称整编师,师一律改称整编旅,这次整编规模宏大、涉及面广,但由于时间短任务量大,整编并不彻底。在此阶段主要军事战役有:上党战役、绥远战役、津浦路战役、邯郸战役、热河进攻战役、四平争夺战等。

第二阶段是战略进攻阶段(全面进攻阶段)(1946年6月—1947年6月):这个阶段中,国民革命军依托其军力优势向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经过近8个月作战,以损失71万人为代价,攻占153座城市,但由于战线拉长,守备任务加重,机动作战兵力反而减少,且在一线的219个旅(师)中,被歼后重建的部队约占1/4,作战能力明显下降。而解放军由开战前的127万人,增加至168万人,装备改善,战斗力提升。到1947年3月,蒋介石被迫将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陕北和华东两个解放区,随着整编第74师的被歼灭,国军重点进攻方针又受到沉重打击,此阶段主要军事战役有:中原围攻追击战、苏中会战、两淮进攻战役、定陶战役、张家口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巨金城战役、临江进攻和松花江防御战役、攻取延安战役、孟良崮战役、豫北战役等。

第三阶段是战略防御阶段(1947年6月—1948年8月):由于受到解放军不断打击和钳制,国军能用于战略机动作战的力量所剩无几,且大量部队集中在两翼(陕北和华东),导致中原地区防御十分空虚。解放军审时度势,以刘伯承邓小平所率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为主力,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陈(赓)谢(富治)集团在豫西,陈(毅)粟(裕)在豫皖苏地区分别策应进攻,国军被迫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此阶段主要军事战役有:鲁西南战役、豫西战役、大别山追击、堵截和清剿战役、南麻临朐战役、榆林战役、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洛阳战役、豫东战役、襄樊战役、宜瓦战役、临汾战役、晋中战役等。

第四阶段是战略决战阶段(1948年9月—1949年1月):通过两年的作战,解放军已消灭国军29个军,113个整师和14个师,折合191个师,264万余人;除了东北战场外,国军兵力基本与解放军相当或占据优势。从这个角度看,解放军主动寻求战略决战的条件并不成熟。但此时以毛泽东为首的解放军统帅部抓住了国军兵力分散、态势不利、指挥不协调等缺点,果断进行战略决战,相继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连同全国其他战场的攻势,共歼灭国军231万余人,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主要军事行动有: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济南战役、太原战役(第一、二阶段)、荔北战役等。

第五阶段是战略退却阶段(1949年2月—1950年6月):大决战之后,国民党一面以和谈为掩护,拖延解放军进军时间,一面设置14个编练司令部,企图将国军重新扩充到350-500万人,同时积极在长江、沪宁杭地区组织防御。1949年4月20日,随着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解放军第2、第3野战军和第4野战军一部发起渡江战役,一举突破长江防线。至6月2日,相继解放了南京、武汉、上海、杭州等诸多大城市。各战略方向上的解放军根据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向盘踞在西北、西南、中南、华东地区的国军残余部队发起攻击,至1950年6月,除台湾、西藏和沿海部分岛屿之外,大陆上的国军部队全部被歼灭,四年累计歼敌807万人,逃到台湾的部队只有58万人。这个阶段主要军事战役有:渡江战役、安新战役、武汉战役、湘西衡宝战役、广东战役、广西战役、扶眉战役、兰州战役、西南战役、福州战役、漳夏战役、金门战役、海南岛战役等。

抗战和内战国民革命军军服

更名

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覆灭,国民党政权和国军残部败撤台湾,转为地方武装。

1987年台湾实现“民主化”的背景下,国民党残余部队收归台湾当局统辖。1949-1987年间,中国大陆曾称台湾地区军队为“国民党军”,现称为“台军”。

军队派系

编辑

早在孙中山依靠地方军阀建立政权时就已经产生,后来几经整编平叛,终于成立了由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的国民革命军。而实际上,最初的8个军本质上就分为8个派系,在接下来的北伐战争中又收编了各路军阀,这就使派系集团更加复杂。

军阀混战中,蒋介石战胜了其他各路实力派,成为掌握全国军政大权的领袖人物。事实上,蒋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加上红军在全国各地的革命以及日本对中国的逐步食,他又不得不依靠这些名义上归顺中央的军阀维持现状,以维护他的统治地位。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在中央军主力在华东与日军决战的同时,动员地方派系的首领率部队出兵参战。当时除了刘文辉、盛世才没有出兵外,其他的派系都派出了主力部队参战,一些小派系也因部队伤亡殆尽而消亡,残部被改编。然而中央军却因为自身的逐步壮大,在内部产生了嫡系和旁系之分,大者如陈诚土木系、胡宗南黄埔系,小的有杜聿明等。

抗战时期西北军是投敌将领最多的一支派系,投敌将领共46人,几乎占投敌将领总数的二分之一。东北军的投敌将领人数仅次于西北军,投敌将领计有11人。其他投敌的将领多来自中央军、军统、晋绥军、粤系或地方武装。

抗战后仍然存在大量派系,大派系有中央军、桂军、晋军、滇军和绥军(傅作义),此外相对弱小和分散的派系如粤军、西北军、东北军、川军、陕军、马家军,甚至还有接受改编的伪军诸派系

国军内部派系过多,使一支名义上属于国家的军队各自为政,如诸侯割据,互不信任,时常发生“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状况。

1946年各派系国军分布 1946年各派系国军分布

军队编制

编辑

1926年7月北伐战争时

总司令:蒋中正;军事总顾问:加伦;总参谋长:李济深;总参谋次长:白崇禧;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总政治部顾问:铁罗尼

北伐军总司令蒋中正 北伐军总司令蒋中正

第1军:军长何应钦;党代表缪斌;顾问 切列巴诺夫

第2军:军长谭延闿;党代表汪兆铭(未到职);副党代表李富春;顾问 预不罗甫斯基

第3军:军长朱培德;党代表朱克靖;顾问 马赤意利克

第4军:军长李济深(兼);党代表廖乾吾;顾问 巴罗

第5军:军长李福林;副党代表李朗如;顾问叶林

第6军:军长程 潜;副党代表林伯渠

第7军:军长李宗仁;党代表黄绍竑;顾问 予金

第8军:军长唐生智;党代表刘文岛;顾问 奥依尼其

1937年8月20日抗战初期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副委员长:冯玉祥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

参谋总长:程潜;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军政部长:何应钦

第一战区(辖区:平汉、津浦两铁路线,共26个师又6个旅。)

司令长官:蒋介石(兼)

第1集团军总司令宋哲元;

第2集团军 总司令刘峙;

第14集团军 总司令卫立煌

第二战区(辖区:晋、察、绥,共13个师又16个旅。)

司令长官:阎锡山

第6集团军 总司令杨爱源;

第7集团军 总司令傅作义;

预备军 总司令阎锡山(兼)

第三战区(辖区:江、浙,共18个师又7个旅。)

司令长官:冯玉祥

第8集团军 总司令张发奎;

第9集团军 总司令张治中

第10集团军 总司令刘建绪;

第15集团军 总司令陈诚

第四战区(辖区:闽、粤,共13个师又3个旅。)

司令长官:何应钦

第4集团军 总司令蒋鼎文;

第12集团军 总司令余汉谋

第五战区(辖区:鲁,共18个 师又1个旅。)

司令长官:蒋介石(兼),后由李宗仁调任

第3集团军 总司令韩复榘;

第5集团军 总司令顾祝同

直属部队

第1预备队 司令长官李宗仁;

第2预备队 司令长官刘湘;

第3预备队 司令长官龙云;

第4预备队 司令长官何成濬;

第17集团军 司令长官马鸿逵;

第18集团军 司令长官朱德;

骑兵第2军 军长何柱国

空军 (共九个大队,各式飞机305架)

总司令 蒋介石(兼);前敌总指挥周至柔

海军 (各种舰艇共66艘,总排水量五万九千余吨)

总司令陈绍宽

陈绍宽 陈绍宽

1938年1月

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程潜

作战地区:平汉路方面

兵力:共辖25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2个骑兵师

第21集团军 司令官商震,下辖:第32军,骑兵第14旅

第1集团军 司令官宋哲元,下辖:第53军,第77军,第181师,第17师,骑兵第3军

第68军(直属),第92军(直属),第106师(直属),第118师(直属),新编第8师(直属),新编第35师(直属),骑兵第4师(直属)

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阎锡山

作战地区:山西方

兵力: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

南路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下辖:第3军,第9军,第14军,第93军,第15军,第17军,第19军 ,第47军,第61军,第14军团

北路前敌总司令傅作义,下辖:第35军,新编第2师,骑兵第1军,骑兵第2军,

第18集团军 总指挥朱德

第66师 (直属),第71师(直属),第33军(直属),第34军(直属)

第三战区

司令长官:顾祝同

作战地区:苏浙方面

兵力:共辖24个步兵师,6个步兵旅

第10集团军 司令官刘建绪,下辖:第28军,第70军,第79师,暂编第13旅

第19集团军 司令官罗卓英,下辖:第4军,第18军,第79军,第25军,第73军

第23集团军 司令官唐式遵,下辖:第21军

第28集团军 司令官潘文华,下辖:第23军

新编第4军 军长叶挺(直属),独立第6旅(直属)

宁波守备 司令王皓南,辖第194师

温台守备 司令徐旨乾,辖暂编第12旅

游击总司令黄绍竑

第四战区

司令长官:何应钦(兼)

作战地区:两广方面

兵力:共辖9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

第12集团军 司令官余汉谋,下辖:第62军,第63军,第64军,第65军,独立第9旅,独立第20旅

第8军团 军团长夏威

要塞 司令陈策

第五战区

司令长官:李宗仁

李宗仁 李宗仁

作战地区:津浦线方面兵力: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

第3集团军 司令官于学忠,下辖:第51军,第12军,第55军,第56军

第11集团军 司令官李品仙,下辖:第31军

第21集团军 司令官廖磊,下辖:第7军,第48军

第22集团军 司令官邓锡侯,下辖:第41军,第45军

第24集团军 司令官顾祝同(兼),下辖:第57军

第27集团军 司令官杨森

第3军团 军团长庞炳勋

第59军 军长张自忠

海军陆战队

第八战区

司令长官:蒋介石(兼),副司令长官:朱绍良

作战地区:甘宁青方面

兵力:共辖5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5个骑兵师,4个骑兵旅

第17集团军 司令官马鸿逵,下辖:第81军,第168师,骑兵第1旅,骑兵第10旅,宁夏警备第1旅,宁夏警备第2旅

第80军 军长令恂

第82军 军长马步芳

骑兵第5军 军长马步青

第191师 师长杨德亮

挺进军 司令马占山

武汉卫戍司令部

总司令:陈诚

兵力:共辖14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

第2军,第49军,第54军,第60军,第75军,第13师,第57师,第77师,江防总司令刘兴,海军陆战队

西安行营

主任:蒋鼎文

兵力:共辖12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

第11军团 军团长毛炳文,下辖:第37军 军长毛炳文(兼),第43师 师长周祥初

第17军团 军团长胡宗南,下辖:第1军胡宗南(兼),第8军 军长黄杰

第21军团 军团长邓宝珊

第38军 军长孙蔚如

第46军 军长樊崧甫

第86师 师长高双成

第165师 师长鲁大昌

暂编骑兵第1师(直属)

骑兵第6军 军长阎炳岳(直属)

绥靖公署

主任:陈仪

兵力:共辖2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

第75师 师长宋天才

第80师 师长陈琪

福建保安第1旅 旅长陈佩玉

福建保安第2旅 旅长李树棠

福建保安第3旅 旅长赵琳

海军陆战队第2旅

军事委员会(军委会)直辖兵团

兵力:共辖17个步兵师

第20军团 军团长汤恩伯,下辖:第13军,第52军,第85军

第2集团军 司令官孙连仲,下辖:第30军,第42军

第8集团军 司令官张发奎,下辖:第36师,第50师,第92师,第93师,第167师

第26集团军 司令官徐源泉,下辖:第10军军长,第87军

1938年11月

第一战区(辖区 豫省及安徽之一部)

司令长官卫立煌

第二战区(辖区 山西及陕西之一部)

司令长官 阎锡山

第三战区(辖区 苏南皖南浙闽两省)

司令长官顾祝同

第四战区(辖区 两广方面)

司令长官张发奎

第五战区(辖区皖西鄂北豫南方面)

司令长官 李宗仁

第八战区(辖区 甘宁青及绥远方面)

司令长官 朱绍良

第九战区(辖区 赣省一部鄂南<长江以南>及湘省)

司令长官 陈 诚薛 岳(代)

第十战区(辖区 陕西方面)

司令长官蒋鼎文

鲁苏战区(辖区 苏北及山东方面)

总司令于学忠

冀察战区(辖区 冀察方面)

总司令鹿钟麟

1939年4月抗战相持阶段

第一战区(辖区:河南、安徽两省北部,共12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1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

司令长官:卫立煌

                           卫立煌 卫立煌

第2集团军 总司令孙连仲;

第3集团军 总司令孙桐萱;

豫北自卫军 总司令朱怀冰

第二战区(辖区:山西全部、陕西东北部,共32个步兵师14个步兵旅5个骑兵师3个骑兵旅。)

司令长官:阎锡山

第14集团军 总司令 卫立煌(代);

第4集团军 总司令孙蔚如;

第5集团军 总司令曾万钟;

第6集团军 总司令杨爱源;

第7集团军 总司令赵承绶;

第8集团军 总司令孙楚

第13集团军 总司令王靖国;

第18集团军 总司令朱德;

晋陕绥边区军 总司令邓宝珊;

战区直辖部队 总司令张励生

第三战区(辖区:浙江、福建全部,江苏、安徽南部,共22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

司令长官:顾祝同

闽绥靖区兼第25集团军 主任兼总司令陈仪;

第10集团军 总司令刘建绪;

第32集团军 总司令上官云相;

第23集团军 总司令唐式遵;

第四战区(辖区:广东、广西全部,共18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

司令长官:蒋介石(兼),张发奎(代)

第16集团军 总司令夏威;

第12集团军 总司令余汉谋;

第五战区(辖区:安徽西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共28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

司令长官:李宗仁

第11集团军 总司令李品仙;

第22集团军 总司令孙震;

第29集团军 总司令王缵绪;

第33集团军 总司令张自忠;

长江上游江防司令部 司令郭忏;

战区直辖部队

第八战区(辖区:绥远、宁夏、甘肃、青海,共6个步兵师9个步兵旅4个骑兵师4个骑兵旅)

司令长官:朱绍良

第17集团军 总司令马鸿逵;

傅作义部队 总司令 傅作义;

东路部队 总指挥鲁大昌;

第九战区(辖区:湖北南部、江西西部、湖南全部,共52个步兵师。)

司令长官:陈诚

第1集团军 总司令 卢汉;

第9集团军 总司令 吴奇伟;

第19集团军 总司令 罗卓英;

第20集团军 总司令 商震;

第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

第30集团军 总司令王陵基;

第31集团军 总司令 汤恩伯;

湘鄂赣边区游击总指挥部 总指挥樊松甫

第十战区(辖区:陕西,共9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1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

司令长官:蒋鼎文

第34集团军 总司令 蒋鼎文(兼);

蒋鼎文 蒋鼎文

第十六军总司令 夏威(1939年)

总司令 韦云淞(1942年)

鲁苏战区(辖区:江苏北部、山东全部,共7个步兵师)

总司令 于学忠

冀察战区(辖区:河北、察哈尔,共5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

总司令 鹿钟麟

军事委员会(军委会)直属部队:第1、5、31、36、71、99等军。

重庆卫戌总司令部 总司令刘峙。

(注:1940年7月,战斗序列再作调整,共计268个步兵师、44个步兵旅、12个骑兵师、8个骑兵旅)

1945年1月抗战反攻阶段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蒋介石;参谋总长 何应钦;副参谋总长程潜、白崇禧

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 胡宗南(代)

胡宗南 胡宗南

第四集团军 总司令孙蔚如;

第28集团军 总司令李仙洲

第31集团军 总司令王仲廉;

第34集团军 总司令李文

第37集团军 总司令丁德隆;

第38集团军总司令董钊;

商南指挥所 主任郭寄峤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阎锡山

第6集团军 总司令杨爱源;

第7集团军 总司令赵承绶;

第8集团军 总司令孙楚;

第13集团军 总司令王靖国;

第18集团军 总司令朱德;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

第23集团军 总司令唐式遵;

第25集团军 总司令李觉;

第32集团军 总司令李默庵;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

第16集团军 总司令夏威;

第35集团军 总司令邓龙光;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

第2集团军 总司令刘汝明;

第22集团军 总司令孙震;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

第10集团军 总司令王敬久;

第26集团军 总司令周碞、宋肯堂

第33集团军 总司令冯治安

长江上游江防军 总司令吴奇伟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七战区司令长官 余汉谋

第12集团军 总司令 余汉谋;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八战区司令长官 朱绍良

第3集团军 总司令赵寿山

第17集团军 总司令 马鸿逵

第29集团军 总司令李铁军

第40集团军 总司令 马步芳

傅作义部队 总司令 傅作义

晋陕绥边区部队 总司令邓宝珊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九战区 司令长官 薛岳

第1集团军 总司令孙渡(副);

第30集团军 总司令王陵基;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十战区 司令长官李品仙

第21集团军 总司令李品仙(兼);

第15集团军 总司令何柱国;

第19集团军 总司令陈大庆;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冀察战区 总司令高树勋新编第八军

昆明行营 主任 龙云

驻印军总指挥 萨尔登 新编第1军 直属及特种部队

重庆卫戌部队总司令 刘峙 第14军等

军事委员会(军委会)直属部队第69、75、76、79军等。

绥靖部队

川康边防 总指挥刘文辉

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潘文华

川康绥靖公署 主任邓锡侯

广西绥靖公署主任李宗仁

太原绥靖公署 主任 阎锡山

广东绥靖公署 主任余汉谋

滇黔绥靖公署主任 龙云

鄂陕甘边区 总司令陈继承

豫省警备司令部 总司令刘茂恩

中国陆军总司令部 总司令 何应钦(兼) 直辖新编第六军等

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

第11集团军 总司令王杰

第20集团军 总司令霍揆彰

远征军直辖及特种部队

黔桂湘边区总司令 汤恩伯

第10集团军 总司令夏楚中

第24集团军 总司令王耀武

直属及特种部队

边区 总司令 卢汉

第1集团军 总司令 卢汉(兼)

第5集团军 总司令杜聿明

第9集团军 总司令关麟征

第27集团军 总司令李玉堂

(上述部队共计115个军,含331个师、23个独立旅)

1946年6月抗战胜利至解放战争前

国防部部长 白崇禧

白崇禧 白崇禧

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 何应钦

参谋总长 陈诚

陆军总司令顾祝同

海军总司令 陈诚(兼)

空军总司令周至柔

联合后勤总司令黄镇球

东北行营 主任熊式辉

第一绥靖区 司令官孙渡

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石觉

第三绥靖区 司令官赵公武

第四绥靖区 司令官廖耀湘

冀东绥靖区 司令官牟庭芳

直属新编第1军

北平行营 主任李宗仁

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

第十二战区 司令长官傅作义

徐州绥靖公署 主任薛岳

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汤恩伯

第二绥靖区 司令官王耀武

第三绥靖区 司令官冯治安

第八绥靖区 司令官夏威

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阎锡山

第6集团军 总司令王靖国

第7集团军 总司令赵承绶

第8集团军 总司令孙楚

郑州绥靖公署 主任刘峙

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胡宗南

第31集团军 总司令王仲廉

第37集团军 总司令刘戡

第38集团军 总司令董钊

第四绥靖区 司令官刘汝明

第五绥靖区 司令官孙震

西北行营 主任张治中

第3集团军 总司令赵寿山

武汉行营 主任程潜

第六绥靖区 司令官周碞

第七绥靖区 司令官王陵基

第10集团军 总司令欧震

第27集团军 总司令李玉堂

衢州绥靖公署主任余汉谋

广州行营 主任张发奎

川黔湘绥靖公署 主任潘文华

川康绥靖公署 主任邓锡侯

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司令陈仪

云南警备总司令部 司令霍揆彰

重庆警备总司令部 司令孙元良

重庆行辕主任 何应钦,张群(代)

西昌行辕 主任贺国光

淞沪警备总司令部 司令李及兰

京沪卫戌总司令部 司令 汤恩伯

武器装备

编辑

武器最初主要来源于汉阳、广东和太原的兵工厂。地方部队的标准制式装备主要是“汉阳造”,中央陆军师通常配备的是中正式步枪和捷克式轻机枪。对于大多数“德械师”,所用标准枪械有德国制造的7.92毫格韦尔98和98K。标准的轻机枪是捷克7.92毫米布尔诺ZB26机枪本地仿制品。此外还有比利时法国产轻机枪。省级部队通常不配备任何机枪。重机枪主要是本地制造的24型水冷马克沁机枪,这是中国人将MG08和M1917勃朗宁机枪改为的8毫米毛瑟式机枪。每一个中央军的营平均会得到一个重机枪(约三分之一的“德械师”有一半在抗战中使用)。士官的标准武器是7.63毫米毛瑟C96半自动手枪,或全自动毛瑟M1932/M712机枪。这些全自动的机枪被用作冲锋枪的替代品(如MP 18),二战结束时,中国军队内部步枪供不应求。在整个抗战时期,特别是初期,国军还广泛用于缴获的日本武器装备用于补充。

随着战争的持续一些精锐如中国远征军也租借美式武器。一般情况下省级陆军师不具备任何火炮,一些中央军师则配备了37毫米反坦克炮和迫击炮。一些独立旅和炮兵团装备了博福斯72毫米L/14,或克虏伯72毫米L/29山炮,并有24莱茵金属150毫米L/32SFH18榴弹炮(1934年收购)和24克虏伯150毫米L/30SFH18榴弹炮(1936年收购)。淞沪会战期间,国军和税警团曾装备德制一号轻型坦克和CV-33超轻型坦克。后来,剩余坦克加上几百辆从苏联获得的T-26和BT-5坦克被改编为200师。

长沙会战时期使用的苏制T26坦克 长沙会战时期使用的苏制T26坦克

军歌

编辑

黄埔军歌

第一首校歌《陆军军官党校校歌》

(1924年)

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

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

同学同道,乐遵教导,终始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第二首校歌《中央军事政治党校校歌》

(1926年,陈祖康 林庆培曲)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

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作奋斗的先锋。

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携着手,向前进,路不远,莫要惊。

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国民革命军海军军服

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歌

风云起,山河动,黄埔建军声势雄,革命壮士矢精忠。

金戈铁马,百战沙场,安内攘外作先锋。

纵横扫荡,复兴中华,所向无敌,立大功。

旌旗耀,金鼓响,龙腾虎跃军威壮,忠诚精实风纪扬。

机动攻势,勇敢沉着,奇袭主动智谋广。

肝胆相照,团结自强,歼灭敌寇,凯歌唱。

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服

国民革命军空军军歌

凌云御风去,报国把志伸,遨游昆仑上空,太平洋滨,看五岳三江雄关要塞,美丽的锦绣河山,辉映着无敌机群。缅怀先烈莫辜负创业艰辛,发扬光大尤赖我空军军人!同志们,努力,努力,矢勇矢勤,国祚皇皇万世荣。

尽瘁为空军,报国把志伸,那怕风霜露,只信双手万能,看铁翼蔽空马达齐鸣,美丽的锦绣河山,辉映着无敌机群。我们要使技术发明日日新,我们要用血汗永固中华魂。同志们,努力,努力,同德同心,国祚皇皇万世荣。

国民革命军空军

历史评价

编辑

国民革命军在大革命和北伐战争时期是国民党领导的革命军队,是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主要力量;新军阀混战中,国军沦为国民党各派系将领之间争权夺利的工具,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对日抗战中,国军作出巨大牺牲,是抗日战争中重要作战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在编制上也是国民革命军的一部分;在国共内战中,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脱离群众,以及其内部的派系分化和经济崩溃,最终以失败告终。

国民革命军抗战纪念徽章 国民革命军抗战纪念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