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编辑

中国历史阶段

中国近代史,是指1840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前后大约110年。从历史学科来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以1840-1949年这110年的中国历史为研究对象的。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中国近代史

外文名:Chinesemodernhistory

时间范围:约1840年6至1949年10月1日

历史分期

编辑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大事年表

编辑

晚清

1839年,林则徐

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签订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埔条约》签订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签订

1860年,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87年,《中和好通商条约》签订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中国国民党成立。

1895年,中日《关条约》签订;广州起义

1898年,戊戌变法

1899—1900年,义和团运动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清政府下一律停止科举考试

民国

1911年,辛亥革命:黄花岗起义(4月27日/农历3月29日)、保路运动(6月)、武昌起义(10月)

1912年,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中俄蒙协约》签订

1915-1916年,护国运动

1915-1923年,新文化运动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9年,五四运动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3年,京铁路工人大罢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4-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

1926-1928年,北伐战争

1927-193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十年内战)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

1928年,井冈山会师;东北易帜;

1929年,古田会议召开

1930年,中原大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1-1945年,抗日战争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

1934-1936年长征

1935年,遵义会议;一二·九运动

1936年,西安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南京大屠杀;重庆国民政府成立;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8年,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

1940年,汪伪国民政府成立;百团大战

1941年,皖南事变

1939年,第一次长沙会战

1941年,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1942年,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4年,豫湘桂战役

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华民国成为联合国之创始会员 ;日本投降;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签订

1946-1950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

19489月-1949年1月,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949年,渡江战役

当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西南战役

1950年,西昌战役;昌都战役

历史综述

编辑

前期综述

前期综述(1840—1919年),此时期又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其性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由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外国侵略和该国的封建统治,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为政治目的;以发展资本主义为最终目标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此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止,共约80年间的历史。据教材内容的种种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及相互关系,形成一个相对完整且严谨的知识体系,既能体现出这个时期发展的特点及客观规律,又能涵容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可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初),此时期的历史大事有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动的非正义的侵华战争,即中华民族的反侵略的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而后者是农民阶级的革命运动,二者又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扩大海外殖民地,以强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等迫切要求中国的市场开放,用战争暴力作为达到它们目的的主要手段,而此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衰落期。

到鸦片战争前,已经走到穷途末路,清政府统治腐败、经济落后、对内极力压制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扼杀新思想、新技术的发展,残酷地剥削人民,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尖锐,对外坚持天朝尊严和闭关政策,最终导致中华民族灾难的到来。虽说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是民族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由于清王朝的腐败、落后及战争中的妥协投降政策,战争的结局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外来侵略者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取得了大量的主权,中国的门户被列强用炮舰打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其两者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

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列强对既取得的侵华权益不能满足,力图全面扩大侵华,并趁清政府处于内战的窘境,以“修约”不成制造借口而发动,英法是主凶,美国是帮凶,俄是既追随英法又单独作案的凶犯。中国又丧失了许多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由上可知,鸦片战争后的二十年间,中国社会主要呈现出半殖民地特征,到六十年代又呈现出半封建社会的特征。但鸦片战争并未解决中外矛盾,更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虽由于时代,尤其是阶级的局限而最终失败,但有着极重大的意义且承担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与一些领导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时代特点(社会性质决定),这是以前农民战争所不曾有过的,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峰。总之此时期的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且在思想界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而清朝统治者在对待西方侵略的态度上,由对抗到暂时“和好”,在镇压中国革命的基础上勾结起来,从而开始了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的历史。

完全形成

完全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此时期的主要史实有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资本主义的产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戊戌变法及义和团运动等。此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政治舞台及思想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社会运动态势看,既有沉沦,也有发展;在中国社会两大主要矛盾中,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显然居于最主要的地位,在中外暂时“和好”的形势下,清建立了总理衙门,为解决内忧外患,掀起了洋务运动,但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其“师长技以制夷”的目的破灭,以失败局面而告终。

19世纪中期的全世界胜利,英法美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俄德日也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路,不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进程。鉴于此,列强为扩大海外市场及占更多的原料产地,尤其是资本输出的场所,加紧对外侵略,掀起了瓜分世界狂潮,而它们之间既勾结又相互争夺。

随着中外“和好”局面的结束,以武力和战争手段造成中国边境地区的普遍危机,以大举输出资本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政治侵略和文化侵略也日益加深,先后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妄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马关条约》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的标志,《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清政府完全成了列强统治中国的驯服工具。由于侵华的不断加剧,使清统治集团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也扩大了自身的分裂和形成新的派别,但都改变不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

随着外国侵略势力的扩,中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加快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艰难地产生和发展起来,同时产生了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半封建经济的特征已经具备。而软弱的资产阶级形成两个政治派别,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和挽救民族危亡。

甲午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及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把救亡图存作为主要斗争目标,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变法(和平方式)来实现其救亡图存的斗争目标,而演出了一幕戊戌变法悲剧;以义和团运动通过“灭洋”(流血方式)来实现斗争目标,它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尤其是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美梦,使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方针为“以华制华”,而后这两次救亡运动的失败都与清有极大的关系,从此以后,以推翻清政府为主要斗争目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兴起。

深化时期

深化时期(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此时期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尤其在政治上变动极大。中国社会两大主要矛盾汇于一流,集中地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清统治集团及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分割世界展开激烈的争夺,“一战”的爆发影响欧洲列强侵华政策的调整,以及列强在华势力的变化,列强利用清政府及反动军阀为工具进行侵华,清统治集团完全首听命于列强。

慈禧太后为苟延残喘,既要取悦于列强,又要消弭于社会不满,一手出卖国家主权、民族利益,一手耍弄“新政”、“预备立宪”,进行调整,但结果适得其反,直接间接地削弱了统治,促进了革命,而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资产阶级的政治积极性明显提高。

随着民主思想的传播及战、团体及政党的建立、一系列武装起义的实践、理论的指导,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但其革命成果,因其阶级局限性,革命果实为袁世凯所窃取,袁世凯及其后继者对内独裁专制复辟、对外出卖国家主权,投靠帝国主义,而导致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成果,不断地进行斗争,其斗争的实质为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但最终都以失败局面而告终。

这说明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需要新的阶级-无产阶级来领导,而这一时期的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一方面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掀起了复古逆流,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倡导民主共和和知识分子倡导新文化运动,且随着“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两大思潮的推动下,中国工业迅速发展,这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以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为中共的建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历史启示

编辑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殖民掠夺和侵略。封建专制统治不但依然顽固不化,而且和西方列强相勾结。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由此提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1840年以来总是落后挨打和革命失败的现实,一再地教育中国人民,要想彻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在新的社会基础上改变国家落后面貌,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刘大年指出:“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两个基本问题是:第一,民族不独立;第二,社会未能工业化、近代化。”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就成为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这两大历史任务不是相互独立、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继续和延伸。如何解决这两大历史任务,成为考验中国近代各种社会力量政治派别的试金石。

历史表明: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而没有其他哪个政治力量能够提出正确的纲领,团结一切进步力量,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问题,解决中国人民实现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问题,从而把中国人民引向繁荣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