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副其实 编辑

汉语成语

名副其实(拼音:míng fù qí shí)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东·曹操《与王修书》。

“名副其实指名声或名称与实际相符合,含褒;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名副其实

拼音:míngfùqíshí

近义:名下无虚

反义词:名不副实、名过其实

注音字母:ㄇㄧㄥˊㄈㄨˋㄑㄧˊㄕˊ

成语出处:《与王修书》

语法结构:谓式

语法属性:作谓语、定语

成语出处

编辑

君澡身浴德,流声本州,能成绩,为世美谈,名实相符,过人甚远。(东汉·曹操《与王修书》)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名副其实”。

成语故事

编辑

东汉末期,国运日渐衰败,群雄割据愈演愈烈。袁绍征召王修为袁谭别驾,以辅佐其子袁谭。袁谭和袁尚虽然是兄弟,却各怀异心,明争暗斗,都企图发展个人势力。

袁绍在官渡之战失败后,积郁成疾而死。此后,袁氏兄弟的矛盾更加尖锐。袁谭想要攻打袁尚,王修进谏说:“兄弟之间互相攻击乃是败亡之啊,如果和兄弟都不能亲近,那么天下还有能够亲近呢?希望您不要听信那些谗言。兄弟和睦,共同抵御强敌,才能够横行天下啊。”

可是袁谭并没有听取王修的忠告,依然出兵攻打袁尚,结果被袁尚打败。袁谭逃走后派部下向曹操求救。曹操遂出兵,使袁尚大败。不料,袁谭复又叛曹操,逃至南皮据守。曹操大怒,一举攻克南皮,将袁谭杀死,割下首级命军士看守,并说:“如果有为袁谭哭丧的人,立即斩首。”

那时,王修正在乐安运粮,得知袁谭的死讯,立即赶回求见曹操,乞求收葬袁谭的尸首。曹操故意不做声以观察王修。王修悲恸地哀求道:“我曾蒙受过袁氏的厚恩。如果能让我收殓袁谭的尸体,再让我死,我不会有什么遺憾。”

曹操对王修大义凛然的行为极为赞赏,便答应了他的求。不久,曹操乃征召王修作为司金中郎将,后迁魏郡太守,任职期间他忠实地履行曹操的法、法规,实行抑制豪强兼并农民土地,减免农民的税,减轻农民负担,使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在这期间,曹操统军南北征战,东西剿杀,都要亲自出征。魏郡作为曹氏的腹地,在军需和后勤保障方面,对曹魏王朝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在王修的奏章和曹操的批复信件中得到了印证。

后来,严才叛曹,乘曹操不备率兵攻至掖杀曹操。王修闻,立即亲率官属徒步赶至以解围困,曹操在铜雀台上远远望见,对左右说:“那赶来的人一定是王修啊。”

成语寓意

编辑

王修一生为官清正廉明,勤政爱民,居乱世而能洁身自好,赢得了曹操的信任和重用。曹操的《与王修书》可以看出曹操对王修的度赞扬。人们要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做到里如一,这样才能得到他人认可。如果出尔反尔、言而无信,则会遭到别人的唾弃。

成语运用

编辑
  • 成文用法

    “名副其实”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名声或名称与实际相符合,含褒义。

  • 运用示例

    宋·范祖禹《唐鉴·玄宗下》:“故夫孝子慈孙之欲显其亲,莫若使名副其实面不浮。”

    清·赵尔巽清史稿·卷四〇五·吕其传》:“贤基品行端正,居官忠直,名副其实,即报可。”

    清·海观《歧路灯·第九〇回》:“就是那礼部门口有名的,也要名副其实。”

    现代·叶陶《桥上》:“而况教育能不能名副其实,还是个不能便下断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