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转盼如波眼 编辑

温庭筠词作

南歌子·转盼如波眼》是唐代文学温庭筠作。此词抒写主人公对旧日幽情的深深追思。开头三句写主人公对昔日幸福欢会的追忆,为下文突出思忆之苦作铺垫;后二句直抒主人公宵难遣的相思情怀,生动地突显了主人公为情所苦的形象。全词虽然用语普通,但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有今昔对比,有叙事抒情,堪称跌宕多姿,别具特色。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南歌子·转盼如波眼

作者:温庭筠

创作代:晚唐

作品出处:《花间集

作品体裁:词

作品别名:南歌子·转眄如波眼、春宵曲·转眄如波眼

作品原文

编辑

南歌子

转盼如波眼,娉婷似柳腰。花里暗相招,忆君肠断,恨春宵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⑴南歌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金奁集》入“仙吕宫。有单调、双调之分。此词单调二十三字,五句三平韵。此词词牌,清吴绮编《选声集》作“春宵曲”,实为同调异名。

⑵转盼:目左右地扫视。盼,一作“眄”。

⑶娉(pīng)婷(tíng):形容姿态秀美。原来形容男子,如辛延年《羽林郎》:“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后来多用于妇

⑷暗相招:偷偷地相互打招呼邀约。此处指幽会。

⑸恨春宵:恨春宵难过。

白话译文

转动的明眸,流盼着清澈的秋波;纤秀的腰肢,如翠柳般婀娜。花丛里的幽会已成往事,深情的回忆只增添了相思的凄恻,更恨这春宵孤独漫漫难过。

创作背景

编辑

温庭筠与古代绝大多数文人士子一样,也曾怀着强烈的功名之心,从军出塞,游历大江南北。但因为恃才不羁,触怒了上层会,为其所不容,造成了他仕途不顺,屡遭失败。他常常与放荡子弟一同出入酒肆青楼,冶游于花间柳畔。在群艳众的簇拥下,他对女性的外在与内在有了深刻、细致的理解与把握,于是以那个时代各阶层女性为题材创作了大量作品。此词即为其中之一,现的是男子对女子的相思,也有人认为是写女子对男子的相思。其具体创作时间未得确证。

作品鉴赏

编辑

整体赏析

此词写男主人公对女子的深深思念,从男子的视角展示女子的形象,突出其思忆之苦。

起拍二句是写男子忆念中女子动人美丽的形象:秋波如媚,柳腰娉婷。“转盼如波眼”,写眼光流盼如秋波般清澈、闪耀;“娉婷似柳腰”,表现女子的美妙身段:这两句都运用了比喻手法。那次幸福的欢会女子给男主人公留下难忘的印象,为思忆之苦先垫上一笔。接着“花里暗相招”一句是写当时的幽会,欢乐的幽会也给男主人公留下难忘的记忆,再为思忆之苦垫上一笔。这三句纯是以女方的倩影衬托男子的情思。有了前面三句的铺垫,后面写男主人公的思忆之苦就很自然了。后二句“忆君肠欲断,恨春宵”,直抒相思情深,春宵难遣。尤其是“肠欲断”“恨春宵”六字,生动地把主人公为情所苦的形象突显出来。

此词虽然用语普通,甚至有些俚俗,但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有今昔对比,有叙事有抒情,跌宕多姿,别具特色。

名家点评

清代陈廷焯:“‘恨春宵’三字,有多少宛折。”(《云韶集》卷二十四)

近人李冰若:“末二句率致无余味。”(《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作者简介

编辑

温庭筠像

温庭筠像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温八吟”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诗词兼工。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现存诗三百多首,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笺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