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社 编辑

鲁迅创立的一个社团名称

奴隶社鲁迅创立的一个社团名称,其主旨为宣传左翼文化思想,主要的人员有鲁迅、萧红叶紫萧军人。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奴隶

:鲁迅创立的一个社团名称

作用:宣传左翼文化思想

人员:萧夫妇叶紫

奴隶社概念

编辑

奴隶社

1.▲称谓解析

奴隶丛书之生死场奴隶丛书之生死场

①三个“小奴隶——一九三五,鲁迅为编印几个青年作者作品而拟定的一个社团名称。以“奴隶社”名义出版的《奴隶丛书》,除外,还有叶紫的《丰收》和萧军的《八乡村》。“奴隶社”,成员只有三个人:来自东北作家萧军、萧红夫妇和来自湖南的作家叶紫。叶紫、萧军、萧红是当时社会的三个“小奴隶”,他们在30年代特定的社会条件和文学背景下,深感环境对进步文学青年的压迫,在鲁迅的帮助指导下,巧妙地战斗,组织“奴隶社”。王泽生认为,出版奴隶丛书,扩大了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冲破了国民党当局的森严文网。

②鲁迅认为,认为奴隶比奴才强,因为奴隶会反抗。鲁迅后来也有比较详细的阐释:“这奴隶,是受压迫,用来做丛书名,是示了奴隶的反抗。所以,统治者和‘正人君子’们,一看到这类字样就深恶痛绝,非禁止不可的。”叶紫的《丰收》、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便列为“奴隶丛书”之一、之二、之三。由鲁迅分别作序,说“奴隶总比奴才强”,提他们“上海有一批‘文学家’阴险的很,非常小心”。

奴隶社作家介绍

编辑

萧红,原名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文学史意义

编辑

2.▲文学史意义

萧红、萧军、叶紫等青年作家在鲁迅先生的关怀帮助下,1935年,以“奴隶社”名义出版现代文学著作,于是诞生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著名的“奴隶丛书”——叶紫的《丰收》、萧红的《生死场》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鲁迅通过编“奴隶丛书”推介三个“小奴隶”作家,成就了叶紫、萧红和萧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鲁迅通过编“奴隶丛书”,扩大了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是上世纪30年代文学的一面旗帜。鲁迅热情地为《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下写了了两篇不朽序言

鲁迅,在上海十年,始终同国民党的书报审查制度斗争,鲁迅揭露说,“中国的焚禁书报,封闭书店,囚杀作者,实在还远在德国白色恐怖之前”。因此,为了方便编印青年作者的作品,及时推出革命文学的成果,没有选择和退避的余地,只有进行有策略的战斗——成立“奴隶社”,冲破了国民党当局的森严的书报审查网络,以文学为武器向敌人开展斗争,为革命文学争得了生存和发展空间。在当时特定的政治文化语境下,“奴隶丛书”的出世使人们在普遍的“政治焦虑”中获得了共鸣性阅读,对民众的政治文化心理产生了不小的冲击这是反文化“围剿”的成功典范,张扬了左翼文学的思想导向。

譬如,有段网络料,就足以说明“奴隶丛书”是通过“盗版”才问世的。资料引用如下:“《丰收》因题材敏感辗转黎明等多家书店,板们都鉴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不愿出版。叶紫也知,即便有书店愿意出版亦无法通过国民党当局的审查,于是联系与黎明书店有来往的民印刷所一位姓王的先生,决定自费排印。因为有较为熟识的关系,印刷费和白报纸只需交部分订金,余额可以赊账。要让这种‘非法’出版的‘私书’有个合法出版的样子,就得有出版者、发行者及地址。于是,叶紫虚设了个名叫‘容光书局’的发行者,把地址含糊定为‘上海四路’;出版者就是萧军提议的‘奴隶社’。当时,由鲁迅作序作为‘奴隶丛书’之一的《丰收》正在印刷中。萧军想到自己的《八月的乡村》因题材关涉抗日,也不可能通过国民党的书报检查,更不可能有正式出版的机会,便想仿效叶紫非法排印私书。在鲁迅帮助下多篇文章的发表,让萧军看到了以勤奋写稿换钱的希望,印书的费用不成问题,因此也开始张罗‘出版’《八月的乡村》。”(注解:这段直接引用网络资料,叶君的《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

③另外,体现了师生情谊,体现了鲁迅对文学青年的关心与帮助,演绎了一段文坛佳话——成就了作家叶紫、萧军和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应有的地位。从此,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就有了鲁迅、奴隶社、奴隶作家、奴隶丛书。鲁迅和“奴隶社”的青年作家的故事,为后人所称道。出版了《奴隶丛书》,叶紫、萧红、萧军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这三个人的文学创作,鲁迅对萧红评价最。三个“小奴隶”幸运,真可谓“运交华盖”,他们与他们的先生一样“带着镣铐的舞蹈”。

奴隶社来历

编辑

3.▲奴隶社来历

①“内山书店会面”:1934年11月30日,萧红、萧军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第一次会面。鲁迅先了解了东北的斗争情况和“二萧”的遭遇,并讲了上海的斗争局势以及文艺界的情况,同意推荐他们的作品出版,许广平将萧红的书稿带回。另,鲁迅周济一些钱,给萧红夫妇,以解决生活的困难。“内山书店次会面”,于二萧而言,意义十分重大,加深了之间的相互了解,奠定了深厚的友谊,博得鲁迅的悉心指点,学得如何做人做学问,为之立足上海文坛,铺平了道路。从此,“二萧”,开始崛起于中国文坛。

②“梁园豫菜馆”:1934年12月19日,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特意将萧红、萧军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久,叶紫、萧红、萧军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并出版了“奴隶丛书”。

③“打牙祭的小小要求”-广帮菜饭馆聚会

1935年初,萧红向鲁迅提出请客,一个“打牙祭的小小要求”,先生始终放在心上。

1935年3月1日,复信二萧,鲁迅说,已安排叶紫约择日而聚。

1935年3月5日,师生相见,格外高兴,彼此畅谈。鲁迅日记,载有这样的话“晚约阿芷、萧军、悄吟往桥香夜饭,适河清来访,至内山书店又值聚仁来送《芒种》,遂皆同去,并广平携海婴。”(注解:阿芷,即叶紫;河清,即源;聚仁,即曹聚仁。)这次饭局上,萧军代叶紫、萧红向鲁迅提议创建奴隶社,准备自费出版“奴隶丛书”。三人的想法,鲁迅十分支持,并认同“奴隶社”名称。于是,1935年,叶紫、萧军、萧红三个人组成了一个著名的“奴隶社”。“奴隶社”虽只有三个“剑侠”,叶紫、萧军和萧红,走到一起,因为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后来,又都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在中国出版史上,就有了一套著名的「奴隶丛书」,一九三五年由「奴隶社」出版的。

鲁迅对三个“小奴隶”和“奴隶丛书”的推评

编辑

4.▲鲁迅对三个“小奴隶”和“奴隶丛书”的推评

1935年,由鲁迅作序的《丰收》、《八月的乡村》、《生死场》,奴隶社出版。这三部书,在白色恐怖中,无法通过官方审核,无法出版,便以“奴隶社”的名义,鲁迅协助资助这三个无名的“奴隶作家”,自费出版。

1935年3月,在鲁迅支持下,叶紫,以叶紫为笔名,自费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丰收》,最先列入、收入“奴隶丛书”,引发文坛极度的热烈欢迎。1936年3月、5月、9月又分别再版,半年内重印3次。《丰收》共收6个短篇:《丰收》、《火》、《网外》、《夜哨线》、《杨七公公过年》、《乡导》,小说内容即是叶紫20余年生活经历的反映,真正“深刻地写出了破产中的农村面貌来尽了文学的战斗任务”。

在鲁迅亲自作的《叶紫作〈丰收〉序》里,鲁迅说:“这里的六个短篇,都是太平世界的奇闻,而现在却是极平常的事情。因为极平常,所以和我们更密切,更有大关系。作者还是一个青年,但他的经历,却抵得太平天下的顺民的一世的经历,在辗转的生活中,要他‘为艺术而艺术’,是办不到的。……但我们却有作家写得出东西来,作品在摧残中也更加坚强。不但为一大群青年读者所支持,当《电网外》在以《王伯伯》的题目发表后,就得到世界的读者了。这就是作者已经尽了自己的义务,也是对于压迫者的答复:文学是战斗的!”

作者简介:叶紫,男,原名-余昭明,又名-余鹤林、汤宠。中国小说家益阳人。其父、姐都是共产党员。1926 年就读于武军事学校第三分校。四—.二政后,父亲姐姐被害,只身逃离家乡。先后流落南京、上海等地,做过苦工,拉过洋车,当过兵,讨过饭。后又任过小学教员和报馆编辑。1932年与陈企霞共同创办《无名文艺》,同年加入“左联”,走上文学道路。193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并第一次以叶紫为笔名发表短篇小说《丰收》,引起文坛注目。随后又写了一些散文、小说。1935年在鲁迅支持下,自费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丰收》,收入《奴隶丛书》。叶紫,生于1910年11月15日,卒于1939年10月5日。1935年,患严重肺病,病中写作和出版了中篇小说《星》及短篇小说集《山村一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因贫病交困离沪返湘。1939年,不幸英年早逝。

1935年8月,萧军的首部长篇《八月的乡村》,出版。鲁迅所作的《八月的乡村》序,说:“我却见过几种说述关于东三被占的事情的小说。这《八月的乡村》,即是很好的一部,虽然有些近乎短篇的连续,结构和描写人物的手段,也不能比法捷耶夫的《毁灭》,然而严肃,紧张,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以致失去的茂草,高粱,蝈蝈,蚊子,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眼前展开,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和活路。……要征服中国民族,必须征服中国民族的心!……心的征服,先要中国人自己代办。宋曾以道学替金元治心,明曾以党狱替满清箝口。这书当然不容于‘满洲帝国’,但我看也因此当然不容于中华民国。这事情很快的就会得到实证。如果事实证明了我的推测并没有错,那也就证明了这是一部很好的书。”

1935年12月,萧红的中篇《生死场》,出版。《生死场》是萧红前期文学创作的巅峰。鲁迅在所作的《生死场》序言中,说“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既肯定《生死场》的长处,也在“序”中含蓄地道出其不足,但在给萧红的信中,鲁迅却直言不讳地说:“那序文上,有一句‘叙事写景,胜于描写人物’,也并不是好话。也可以解作描写人物并不怎么好。因为作序文,也要顾及销路,所以只得说的弯曲一点。至于老‘王婆’,我却不觉得怎么鬼气,这样的人物,南方的乡下也常有的。安特夫的小说,还要写得怕人,我那《药》的末一段,就有些他的影响,比‘王婆’鬼气。”之前,萧红收到鲁迅写《<生死场>序》后,激动兴奋倍至,忍不住复信于鲁迅,且称“王婆”之“鬼气”(即不真实的意思)。

“奴隶丛书”中,最有成就的是萧红的《生死场》,该书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且是以萧红这个笔名首次使用。有这样一段资料,说“女作家张廼莹准备出版小说《生死场》时,萧军替她起了一个笔名,叫‘萧红’。1964年6月28日萧军在致研究者铁峰的信中解释说「这是有意识要把‘红军’二字连在一起,那时蒋介石正在对红军做五次‘围剿’。」在一般刊物上发表文章,张廼莹常以‘悄吟’为笔名,而为左翼刊物撰文则署‘萧红’之名。”(摘录于-陈漱渝《因当兵出身故名为"军" 揭秘"萧军"笔名由来》)。从此,中国文学界都知道,有个叫萧红的女作家。

萧红的《生死场》,虽是中篇小说,但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轰动巨大,反响强烈。至今,仍就堪称那个时代丰碑式的民族精神经典文本,被誉为五四新文学以来中国文学难得的收获。由此,萧红也因《生死场》成为30年代中国文坛知名的女作家,在那时的上海文坛,她虽不是最红的,但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如果再与同时期鲁迅力捧的白薇等人相比,而白薇等人的创作,后来黯然下去了,但萧红却深深扎根几代人的心中,蜚声世界。鲁迅对萧红寄予厚望,说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历史最终证实了这句当年的话。

《生死场》,鲁迅认为萧红抓住了“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这个核心内容,鲁迅是从当时的社会形势来评价的。其实不然,《生死场》中包含的价值还有女性文学、平民文学的成分,《生死场》的主题应当是针对人类的愚昧而立的。这个意义,要高于鲁迅的拯救国民愚昧的一贯主题。可惜,身为一代评论大将的鲁迅与胡风,没能深刻洞察到,历史变魔术似的就遮蔽了萧红个性化的创作思想,造成一贯以来把《生死场》单一地理解为抗日题材的片面认识。但。鲁迅,对萧红文学创作的道路,是予以充了分肯定的。

《生死场》,由鲁迅校阅、编订并作序,归入“奴隶丛书”,直至出人意料地高评之,并不是出于鲁迅对萧红的偏爱,而是发现了萧红创作的才能与巨大的潜力。萧红是文学天才,是中国的文学洛神,可以说,鲁迅是萧红独特创作才华与价值的最早发现者与赏识者。鲁迅,对叶紫,也仅在其所作的序中,说“文学是战斗的”,喊出的是句口号——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学最强音而已,从现实感方面,鲁迅充其量只充分引导了叶紫的写作意义,对萧红的批语却用了“细致的观察、力透纸背的文笔”的字样,怎么能不是偏爱有余呢?

可以说,没有鲁迅的扶持和影响,萧红很难创作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回忆鲁迅先生》、《马伯乐》等传世之作,更不可能成为最负盛名最有影响的女作家,在20世纪中国文坛上,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奴隶社与鲁迅,对萧红中后期的创作道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对萧红后期的创作艺术走向成熟,至关重要。笔者拿出这样的语词,评价奴隶社对萧红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觉得并非过誉。萧红,在临终前,也表述过,没有鲁迅,就没有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