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锁 编辑

张爱玲创作短篇小说

封锁》是现代作家张爱玲创作短篇小说,发于194311上海《天地》杂志第二期,收入1944年8月上海杂志传奇》,中国大陆地区版本收录于小说集《倾城之恋》。

该小说讲述了因日军搜查,平时正常行驶的车要封锁,吕宗桢为躲避讨厌的亲戚,而与陌生女人吴翠远调情故事作者通过两个都市人封锁时期邂逅的寓言,在乱世中察觉都市人的隔膜和孤独,在她笔下的男性世界性进行内式解剖。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封锁

爱玲

作品出处:小说集《传奇》

文学体裁短篇小说

发表时间:1943年11月

字数:约7800

内容简介

编辑

战时的上海,封锁铃声一响,电车成为一个相对静止、封闭的空间。华茂银行的会计师吕宗桢为了躲避讨厌的年轻人——太太姨表妹的儿子,坐到素不相识的吴翠远旁边,并不得不做出调情的样子。这个场景让那年轻人知趣走开,但吕宗桢又不得不延续与翠远的搭讪。面对一个男人突如其来的言行,翠远自然是震惊而排斥的。吕宗桢闲聊的话题与情绪,在吴翠远的意料之中,无非是公事的繁忙、生活的疲惫,对家庭尤其是对妻子的厌倦。在吕宗桢一步步的攻陷下,吴翠远内心的快乐战胜了原来的审慎与拒绝。乱世的封闭电车上,吴翠远逐渐忘记现实的寡淡,伸手触摸一个理想而浪漫的梦境。最后,“封锁解除,人们的行动都回归正常,吕宗桢也回到自己“原来的位置”。吴翠远这才明白,封锁期间的一切于没有发生。

创作背景

编辑

民国32年(1943年)的上海已经成为日本侵略者控制下的“孤”,人们战战兢兢地生存着。上海由于度殖民化,中西文化混杂,出现了电车、咖啡馆、电影院等现代事物。因而封锁的底色就是战争背景和都市文明。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每天正常行驶的电车才会封锁,因而才有封锁后的故事。战争时期,《封锁》这类反映男女基本爱情求的题材并不是敏感题材,因而得以发表。

人物介绍

编辑

吴翠远大学的英文助教。她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女孩,头发、长相、装束都是千篇一律的式样。在家里她是一个好女儿,在学校她是一个好学生。大学毕了业,翠远就在母校服务,打破了女子职业的新纪录,但翠远不快乐,她已厌倦了这一角色,却无法改自己。这种模棱两可生命状态,使得翠远面临了生活与情感的尴尬:既不甘心像贫寒人家的女孩匆匆嫁人,又无法自我奋斗到出人头地,而她的相貌也不足以使她遭遇一场传奇的爱情。

吕宗桢:庸碌、实的银行会计师。他遵太太旨意,穿着西装戴着玳瑁边眼外表观念都已被社会的秩序束缚得齐齐整整,没有空虚,即使是在“封锁”刚刚来临时,坐在电车上的他,仍然能立即从手中的报纸上找到填满可怕空虚的办法。

作品鉴赏

编辑

主题思想

张爱玲在《封锁》中通过男性和女性的互看达到了对女性自身的内省,表现了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这些女性虽是时代的新女性,她们生活在都市中,吃穿用度都跟新潮流,很多受过大学教育,但她们无意识中还是被中国传统的男权思想所掌控,某种程度上依然是男性的附庸。吕宗桢对吴翠远的看是从单纯男性感官上出发。在谈及终身大事时,他还自私地推卸责任既说要替她安排好,又想重蹈三妻四妾的旧路让她做外室。而吴翠远作为一名受过大学教育,并在大学工作的现代女性,一方面她讨厌父母渴望她找个有钱女婿赶紧嫁掉的虚伪和庸俗。另一方面,她不自主地受家人想法控制,想嫁给吕宗桢这个有妇之夫气一气他们。“搁浅”的电车让荒诞偶然调情成为爱情,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张爱玲对爱情的真实性的消解和嘲讽,也可以看到张爱玲对女性精神深入的解剖和自省意识,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意象征意义。

艺术特色

象征隐喻

《封锁》以封锁为名,它所说的是个因时空切断而成的故事。在这个封锁的特殊时空里,两个主人公的特殊爱情随之上演。他们的境遇与时空的相互映证,使这一时空呈现出浓厚的象征意味。在这个人工造成的时空中,作者开始了特别的叙事。平日内心深处忍耐的事在这寂静里膨胀了,于是被“封锁”在电车中的已婚男人吕宗桢和未婚小姐吴翠远,暂时背离日常的生活轨,暂时“封锁”对亲人的情感。他们从心不在焉的聊天逐步发展到隐秘的情感交流,甚至谈婚嫁。随着封锁的结束,两个在封锁期间互诉衷肠的恋人转眼间形同陌路。这一特殊的时空恰是一个整体的象征:人生的真实处境是一种无形的封锁,它封锁了人的真实情感,而现实生活中的有形封锁却为情感封锁创造了一个真空环境。在这个超时空的时刻,它使人性解除了在现实生活中无形的封锁,为封锁的情感提供一个还原的机会

意象

小说中,电车属于一个公共场域,文明、敞开是其特征,因封锁而成为一片安全区域后,它被予了一种隐秘性的质素,那就是对于人物内心的揭露。诸如小说男主人公宗桢对翠远倾诉自己婚姻不幸、妻子学历低且不体谅、工作的不如意等。由此可知,电车作为上海城市的缩影,作家再现了上海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荒凉之景。这座孤岛如乌壳虫的巢穴一般,而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就是一个个乌壳虫,淹没在杂碎的日常琐事中,来不及思考,也不愿承受因思考而带来的痛楚。当整座城市的人都互相不信任、不同情、不关怀的时候,这座城市就生成了荒凉的底蕴,生活其中的人必然变得冷漠自私。

叙事

从故事的开端:电车被“封锁”引起了生活常态的断裂,到故事的发展:车上人的不同表现,再到故事的高潮:吕、吴二人的交谈及心理活动,最后到故事的结局“封锁”开放,大家回到自己生活的常态。这种“常态-非常态-常态”的情节转换过程,构成了一个圆形的叙事结构。

张爱玲在小说中运用了无焦点的第三人称叙事,全知全能的视角洞悉所有的环境、事件以及人物的心理,并将它们呈现给读者。作者一会儿成了宗桢:“在宗桢的眼中,她的脸像一朵淡淡几笔的白描牡丹花,额角上两三根吹乱的短发便是风中的花蕊”。一会儿又成了翠远:“翠远皮包里有铅笔,但是她有意地不拿出来。她的电话号码,他理该记得”。不断变换的视角,使读者得以明白男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作品评价

编辑

作家蒋方舟:《封锁》当中,我非常神奇地感受到小说是关于时间的魔法,因为小说里的封锁其实是一个非常非常短的时间,但是张爱玲当时写车里的人、车外的人,包括车里面的男人,甚至还有一段不大不小的艳遇。当时我看这个小说的时候就觉得,小说真的是时间的一个剖面。

作者简介

编辑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祖籍河北丰润,1920年9月生于上海,1995年9月逝于美国。张爱玲深受中国古典文学影响,又接受了西式教育,从而形成中西兼备的文学视野。她的作品多着眼于普通人的命运,洞察人性的幽微,又有历史意识,写出了大变动时代下的众生相。代表作品有《倾城之恋》《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小团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