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 编辑

屠格涅夫著短篇小说

木木》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创作短篇小说,创作于1852,由于遭到官方的查禁,它在1885年才得以发在《现代人》 杂志上。

小说中的主人公格拉西姆是一名哑巴农奴,却身材魁梧、温厚敦良、天生神力。他被喜怒无常,性格乖冷酷的地主婆从乡下农村带到莫斯科,在经历了恋爱的失败,以及被迫亲手溺毙了自己心爱的宠物狗“木木后,终于心灰意冷,毅然决然地独身离开莫斯科返回家乡。

《木木》取材于现实,格拉西姆的原型即是屠格涅夫幼年时家中一位名为安德烈的农奴,而地主婆的身上则有屠格涅夫母亲的影子,屠格涅夫对真实的生活加以提炼,使之得到升华。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木木

外文名:муму

作者:【俄】屠格涅夫

创作年代:1852年

文学体裁短篇小说

字数:6000

内容简介

编辑

格拉西姆是个又聋又哑的农奴,只知整天干活,对主人十分畏,主人对此甚为满意。她将他带到莫斯科,让他在住宅内专管挑水劈柴,打扫园子,白天看,晚上守夜。格拉西姆的活几干得干净利落,井井有条。

宅内佣人中有个洗衣女工塔季娜,性情温顺,终日埋头干活。格拉西姆常悄悄伴随着她,这引起了佣人们的嘲。一次在吃饭时,工头公然取笑塔季雅娜,格拉西姆虽听不见,但他看出是在欺侮他的女友。他猛地将大手按在那人头上,愤怒地盯住他。对方吓得半死,半晌动弹不得。从此以后也不敢再当面嘲弄塔季雅娜了。

家里佣人中有个鞋匠是酒鬼。女主人说给他娶个婆就有人管束他了,于是让塔季雅娜嫁给他。鞋匠怕格拉西姆报复,不敢答应。管家便想出一个办法,让塔季雅娜装成喝醉酒的样子;因为格拉西姆最讨厌醉鬼,这样一来,他果然不再跟随塔季雅娜了。不久,鞋匠就同她结了婚。但鞋匠旧习难改,终于被女主人逐出门去。塔季雅娜只得随夫离去。格拉西姆默默地送了她一程。塔季雅娜忍不住滚滚泪下。

格拉西姆送别塔季雅娜,返回时拣到一条小狗,他带回家来,细心照料。格拉西姆兴时就叫它“木木”。一天女主人发现了这条可爱的小狗,正想逗它,不料木木冲着她龇牙咧嘴,吓了女主人一跳。她命管家把狗扔出去。不料夜间木木又回来了,格拉西姆忙把它藏起来。谁知木木的叫声终于又惊扰了女主人,她怒斥管家做事不力。要管家逼格拉西姆交出木木。当格拉西姆明白是女主人要处死木木时,便表示由他自己来干。他穿上节目的衣服,带木木到店里饱食一顿,然后又带它上了小,划离城市。格拉西姆痛苦地把木木沉入河底。事毕,他急匆匆地回到自己的下房,背起背包,拄着一根棍子,愤怒地沿路回乡去了。

创作背景

编辑

19世纪的俄国,处于会、政治的敏感时期。19世纪之前的历史中,俄国的封建经济一直占统治地位;此时的俄国沙皇政府实行农奴制,广大劳动人民处于阶级矛盾的水深火热之中。对于沙皇政府所实行的农权制,广大农民十分不满,起不断,特别是里亚战争的失败,让人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了农奴制的弊端,从而加剧了社会矛盾。屠格涅夫是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深深地认识农奴制对广大农民的迫害,因而他十分反对农奴制。在1847年之后的四五年里,屠格涅夫用自己的文学创作与农奴制做着顽强的斗争,其中《木木》就是其中的一部小说。

1852年果戈理逝世。同年416日,哀悼果戈理的悼文出现在《彼得堡新闻》编辑部,悼文的作屠格涅夫因此被捕,并在狱中写出了小说《木木》。

人物介绍

编辑

格拉西姆

格拉西姆虽然听不到声音,也说不出话来,但这并不代表着他没有思想。他很喜欢鹅,因为他知鹅是爱憎分明的家禽,同样,他也是一个明事理与爱憎分明的人。他做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尺度,从不会过分的去做任何事。对于那些他认为不好的事情,他从不会去做,比如打架、喝酒等,每次他看到有人喝酒喝的大醉,走路摇摇晃晃时,他总是很生气,因为别人的这种行为触及了他的原则。格拉西姆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他从不去做不好的事情,对于爱与憎都十分分明、没有半点含糊。

木木

“木木”是格拉西姆收养的一条西班牙良种狗,性情温良,聪慧绝顶。格拉西姆将“木木”视为自己的养女,“木木”对于身处异乡的格拉西姆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中的寄托,也是处在迷惘状态的格拉西姆生活的目标。

老太太

老太太是专制的象征态者的化身,性格孤僻怪异、吝音而冷酷,代表邪恶、黑暗的力量。她住在莫斯科一条偏僻的道上一所灰色的房子里,她生命中的白天原来也是毫无欢乐、阴云蔽天的日子,现在早己过去了;而她的生命中的昏比黑暗还要黑一些。

作品鉴赏

编辑

作品主题

在《木木》这部小说中,作者树立了格拉西姆的人物形象,他是一个生活在农奴制度下的一个小人物。社会与阶级的压迫,让格拉西姆的生活十分困苦,他不能像一个正常人那样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生活在别人的掌控之下。格拉西姆的人物形象,是十九世纪俄国普通劳苦大众的一个代表,他在沙皇封建思想与农奴制的统治之下,进行着悲剧人生的演绎。这是屠格涅夫对农奴制深刻的批判,他希望通过文学的力量起到警示世人的作用,《木木》就是其典型的代表作品。

屠格涅夫将小说中男主人公格拉西姆写成是聋哑人是有深刻的原因的。当时的俄国处于农奴制晚期,农奴制度的种种弊端都暴露出来,民不聊生、危机四伏、哀鸿遍野。正是当时农奴制的真实景象农奴受压迫的程度加剧许多农奴都不堪忍受,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以及种种的社会原因又无法表现和释放出来。他们就像《木木》中的主人公格拉西姆一样身强力壮、高大魁梧,蕴藏着强大的力量,却又是个聋哑人敢怒不敢言。这正是一种象征,以格拉西姆来象征有着强大力量的人民他们被压迫着、身受农奴制的压迫却没有任何反抗也不敢争取自己的解放与自由。然而在小说中格拉西姆最后离开了庄园,这也是无言的反抗,象征着俄国农民对农奴制度无言的抗拒。格拉西姆这一人物形象就是俄国农奴的典型代表,他们温顺老实,沉默可靠,但是倘若遭遇到过分的压迫他们同样有着奋起抵抗的潜力。这也是屠格涅夫对反俄国农奴制这一思想在其作品中的体现,他看到了俄国新希望。

艺术特色

格拉西姆正直与善良的性格特征,是通过几件事情来表现的。比如在捉小偷的事情上,他将两个脑袋在一块狠狠地碰了几下以后,周围的人对他都刮目相看了,甚至开始尊敬他。经常会有他不认识的人像他挥手、打招呼,人们对于格拉西姆的热情,表现了他善良性格得到了大家的认同。而在此之前,人们并没有发现他性格中的优点,在这次捉小偷的事件过后,他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他性格中的正直与善良也被发掘了出来。

在小说对格拉西姆回家途中对自然景物的的生动描写的那一部分,也很明显的体现了作者本人对自然的向往与热爱。在屠格涅夫笔下,有两种人尤其亲近大自然:一种是底层的劳动者,他们在大自然中繁衍生息,长期与大自然耳鬓厮磨,是大自然最朴素的热爱者;另一种则是情感丰富细腻的知识分子,大自然中一切变化都能引起他们情感上的骚动。很明显作者在格拉西姆回家途中进行的自然描写是属于第一种情况。“仿佛他是个游子,长久以来都在他乡流浪,如今他的老母亲在呼唤着他,等待他返乡一样,他的步子得那样急促”“他的步伐有力极了,他如同一头雄狮奋力前行,当这健壮的子被初升的旭日水气缭绕的霞所笼罩时,他已渐行渐远,与莫斯科有三十五被里的距离了”。这里作者对格拉西姆急切赶往家中的焦急和喜悦的复杂心情展现的很贴切。这是心灵向自然的回归,也是作者灵魂向自然的靠近。这一部分的景物描写是很美很动人的:“夏日的夜晚才刚降下帐幕,一片寂然却又温馨暖人。天空在夕阳西下的地方仍然显现着白色,晚霞给它涂抹上一层浅红;但青灰色的暮蔼已然弥漫了天空的另一边。夜幕在一边降临。四下里有数不清的鹤鹊联噪着,秧鸡此起彼伏地对着啼叫……”林木在夜幕中轻声私话着,他闻到了黑麦的香味,那是他业已熟悉的。被风从漆黑一片的田地中吹送过来的香味。扑面而来的风让他觉得,它正亲切地拍打他的脸颊,把玩他的头发与胡子,这风来自家乡;他看见了,这笔直地如同一支箭,白耀眼的路是去往他的家乡的;他看见了“无数颗星星在天幕中为他照亮前行的路”,这一段返乡旅程上的心理展示和自然景色描绘是对这种自然本真力量的颂歌。虽然经历了爱情的悲剧和失去心爱小狗的痛苦,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压垮巨人英雄,是自然予了他坚强的身体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屠格涅夫揭示小说的思想内容的基本手法之一是他的语言的准确、简洁,形象化和音乐性,并严格地以叙述对象为前提,根据内容的不同而不断变换。描写日常生活现象时,用的是朴实无华的普通语;表现格拉西姆的心情时,用的是抒情性的和感情激的语言;刻划看家狗和女主人的形象时,则使用讽刺性语言;描绘大自然的景色时,用的是节奏感强,音调优美,韵律和谐的语言。

作品影响

编辑

没有人能比俄国人本身更能体会到农奴的痛苦,所以这部作品在19世纪的俄罗斯拥有巨大的影响。人们选择读它,正是因为其时的俄国各个阶层已经意识到农奴制度的罪恶和落后,以及这个制度对人性的摧残。选择也就代表了读者们的审美取向,在社会各个阶层引起的反响意味着俄国上下对于服务于周围的农奴抱着深深地同情,这篇短文引起了他们的共鸣,尤其是深切关注祖国人民命运的知识分子们。

《木木》在中国也广受译介。据中国国家图书馆记录,这部小说自1952年至2010年,分别有《木木》巴金译,平明社,1952;《木木》辽文改编石朴绘,辽宁美术出版社,1959;《木木》南江,冯加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木木客栈》林志杰缩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木木》刘宝译,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共有五个个中文译本,包括缩编和连环画形式的儿童读物。此外还有《木木》巴金译本的多次再版和其在大陆和台湾文集和译文选集的发行。

作品评价

编辑

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在艺术领域中,从来没有比《木木》更大的对专横暴虐的抗议。

俄国作家赫尔岑说:“他用了很高的艺术性把这种汤姆叔叔的生活表现出来了,它居然逃过了双重的审查,而且它迫使我们望着那种侈重的、非人的、受苦的图画愤怒得切齿;是那些人在受苦:他们背负着世代相传的重担,前途没有丝毫的希望,他们不仅有受侮辱的灵魂,并且还有残废的身体……”

作者简介

编辑

屠格涅夫屠格涅夫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语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小说结构严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尤其善于细致雕琢女性艺术形象,而他对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