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丘书事 编辑

南宋陈与义诗作

巴丘书事》是南宋诗人陈与义所作的一首七言。诗中首联以《三国志》起首,奠定咏史的基调;颔联描写眼前之景,写得气象开阔;颈联感慨自己政治上坎坷漂泊的际遇;尾联反用孙权使鲁肃屯巴丘事,达内心的情感。全诗沉郁蕴藉,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巴丘书事

作者:陈与

创作代:南宋初年

作品出处:《全宋诗》

作品体裁:七言律诗

作品原文

编辑

巴丘1书事

三分书2里识巴丘,临避胡3初一游。

晚木4声酣洞庭野,晴天影5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6

未必上流7须鲁肃8,腐儒9空白九分头。

注释译文

编辑

语注释

  1. 巴丘:今湖南岳阳,历代兵家战略要地

  2. 三分书:即《三国志》,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故事

  3. 胡:指金人。

  4. 晚木:秋冬的树木。

  5. 影:指日

  6. 吐乱洲:秋冬之际,洞庭湖水落,中露出许多不规则的沙洲。

  7. 上流:三国吴的主要领地在长江下游,巴丘对它来说,乃是上流。

  8. 须鲁肃:因蜀将关羽镇守荆州,吴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与关羽对抗。鲁肃:三国时期东吴战略家,周瑜死后继任都督,统领军

  9. 腐儒:迂腐的读书人,诗人自我嘲讽之词。

白话译文

我在《三国志》里早就认识了边防重镇巴丘,而今年岁老,只因避难才得以初次一游。

听到寒风吹刮树木的飒飒声响充满了广阔的洞庭原野,又见惨淡的日光笼罩着这座古老的岳阳楼。

四年来的风餐露宿、辗转奔波使我的生活饱受侵扰;已到十,洞庭水落,吐出了纵横错落的沙洲。

唉,朝廷未必会派鲁肃这样的良将镇守上游,我这个书呆子却空自焦急几乎全白了头。

创作背景

编辑

建炎二年(1128年)十月,金兵侵扰徐州泗州扬州地,宋赵构弃扬州,奔镇江、秀州,最后抵杭州。诗人从邓州避难来到巴丘。面对江山形胜,诗人慨叹南宋当政疏忽了战略要地的战备,造成战局一再被动,于是写下这首诗。

作品鉴赏

编辑

文学赏析

首句“三分书里识巴丘引用《三国志》说明巴丘的重要,为题目“书事”打下埋伏。诗人读《三国志》时就认识巴丘的重要,总想能亲临其地。紧接“临老避胡初一游”,句中“避胡”二字使此次之游充满辛酸。胡指金人,自不待言。自然是初游,接下即写所见景色及感受。“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上句写秋冬风急天高的声势,“酣”字用得活,这句是耳闻,写声。下句写眼中所见,视线由广阔的洞庭野收至岳阳楼。“抱”字也用得活,这句是目睹,写色。上句给读者一种动乱危迫的感觉,而下句却表现日影紧抱岳阳楼这一洞庭野的中心景点,又使读者从动乱中透出一线安定的希望。两句相连,使读者从景色引起更多的联想。

第五句“四年风露侵游子”接“临老避胡”而来,诗人从宣和七年(1125年)离京师到陈留,因金人入攻,辗转奔波,已经四个年头,“风露”二字既是自然界的风餐露宿,也含有政治上挫折和敌骑侵扰。“十月江湖吐乱洲”写洞庭水落,湖里出现七大八小的沙洲。“吐”字用得生动险劲,“洲”上着一“乱”字,也隐寓世乱之感。尾联“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值得玩味,表面上是反用孙权使鲁肃屯巴丘事。巴丘处在东吴的上游,是边防要地,须得鲁肃这样的良将,方能把守。表面是说,现在未必需要鲁肃这样的人镇守上游,自己是书呆子。却为上游无人而急得头发几乎全白了,但是“空”急无补于事,从结构上是回应首句。可是细细琢磨,这两句大有文章。题目是《巴丘书事》,却没有写出什么事,原来所谓“书事”,就是让读者从这尾联中去体会。这年七月,抗金老将宗泽在开封连呼三声“渡河”,气愤而死。这是因为宋高宗采取逃跑政策,不敢亲冒矢石,北复中原。《三国志》写周瑜至巴丘病重,上书孙权举鲁肃以自代。这里暗以周瑜比宗泽之死,但朝廷不知起用鲁肃这样“智略足任”的人才,言外之意,隐然有以鲁肃自负的味。但不便明说,所以隐约其词,说“未必”,说“空白”,都该从反面理会。又怕读者不易理解自己的苦心,所以题中着“书事”二字,使读者联系当时形势,思索得之。宗泽死在七月,但消息传到流亡中的陈与义耳中,已是十月,所以诗人用“书事”二字以为暗示,使读者探索其难言之隐,忧国之情跃然纸上。

这首诗抒写乱离,忧心国事;首尾呼应,中间两联意境雄阔,对仗精妙而又富于变化,“酣”“抱”“侵”“吐”四字,尤精彩、生动,声调,音节,洪亮、沉着。全诗由叙事起,中间寓情于景,最后以议、感叹收结。声情跌宕,气韵雄深。

名家点评

明·胡应麟诗薮》:周尹潜:“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陈去非:“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二君同时,二联语甚相类,皆得杜声响,未易优劣。

作者简介

编辑

陈与义(1090一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属河南)。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杜甫,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