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声载道 编辑

汉语成语

怨声载(拼音:yuàn shēng zài dào)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诗经·大·生民》。

怨声载道是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载:充满。道:道路),后形容人民群众强烈的不满和怨恨。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也作定语、补语;结构是主谓式;多含贬义。也说“怨声满道”“怨声载路”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怨声载道

外文名:Complaintsareheardeverywhere

拼音:yuànshēngzàidào

近义:民怨沸腾、天怒人怨、怨天尤人等

反义词:有口皆碑、歌功颂德、口碑载道等

注音字母:ㄧㄨㄢˋㄕㄥㄗㄞˋㄉㄠˋ

来源出处:《经·大雅·生民》

成文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

语法结构:主谓式

成语出处

编辑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诗经·大雅·生民》)

句中“厥声载路”后演化为成语“怨声载道”或“怨声满道”。

成语故事

编辑

后期,在统治阶级内部,外戚和宦官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他们都想独揽朝政大权,因此在政治来越腐败黑暗。

公元126,宦官孙程等人拥立十一岁的刘保即位,称汉顺帝。

公元133年,汉顺帝下诏,让各地有才能的人都到都城洛阳参加考试,皇帝亲自主持。固参加了这次考试,发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分析和改革的意见。汉顺帝很欣赏他的才能。让他做议郎。

但是,汉顺帝的奶娘和宦官们却害怕李固为人正直,对他们不利,极力对他加以排斥和迫害。李固被派到边远的四川做县官。他对自己遭到排挤、不被重用非常不满,因此当他走到陕西汉中的时候,一气之下便回到家南郑,闭谢客,不去赴任。

当时,梁皇后的父亲梁商做执金吾。执金吾是皇帝外出时,在前面开路的官。梁商李固出来担任从事中郎。李固企图依靠梁家的势力与宦官对抗,于是给梁商写了一封信。

信中写有这样一些内容:“从前汉安帝在内部信任奶妈王儿伯荣和中常侍樊丰等人,在外部又重用周广、谢恽等人。这帮人接受贿赂,贪污腐化,侵吞公款,巧取豪夺。人们对他们议纷纷,怨恨的声音充满大小巷。我希望记取历史上的教训,杜绝奢侈浪费,注意节国家开支。”

梁商看了以后,无动于衷,不以为然。

成语寓意

编辑

群众的眼是雪亮。执政当官之人,是否尽职守,为老百姓谋福利,还是官官相护,中饱私囊,奢侈腐化,老百姓都看在眼里,并记在心上。同时,群众的力量又是不可估量的,就像不可估量海水的力量有多大。一旦为官的行为达至民众容忍度的极限,结果必是官逼民反。那么现成的一切还维持正常的秩序便岌岌可危。从群众中来,了解民众的心声,顾及民众的需要,对症下药,再把解决民众问题的举措带到群众中去。国泰民安,这是大家都愿意看到的。

成语用法

编辑

成文用法

“怨声载道”形容百姓普遍怨恨、不满;多用于广大人民群众,有时也用于一小部分人。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补语;多含贬义。也说“怨声满道”“怨声载路”等。

运用示例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李固传》:“开门受赂,署用非次,天下纷然,怨声满道。”

元·脱脱等《宋史·叶梦得传》:“时旁郡纠民输镪就余京师,怨声载道,独颍昌赖梦得得免。”

清·钱泳《履园丛话·旧闻·安顿穷人》:“胡公文伯为苏藩,禁开戏馆,怨声载道。”

现代·邹韬奋《经历》:“国民党用饭碗的威胁来强迫入党,在大后方闹得乌瘴气,怨声载道,实在人百思不得其解。”

现代·萧乾《岭东的黑暗面》:“又如这次岭东破坏公路,民众怨声载道。”

现代·唐浩明《曾国藩·黑》:“许多穷苦百姓买不起盐,不得不吃淡食,十天半不沾盐味是常事。百姓怨声载道。”

成语辨析

编辑

怨声载道—民怨沸腾

两者都形容群众非常怨恨、不满。区别在于:“怨声载道”着眼于怨恨的普遍,“民怨沸腾”着眼于怨恨的程度(已达极点)。“怨声载道”可用于广大人民群众,也可用于一小部分群众;“民怨沸腾”限用于广大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