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宫 编辑

汉语词语

两宫

1.指太后和皇帝或皇帝和皇后。亦指太上皇和皇帝或两后。因其各居一宫,故称两宫。

2.东宫和上台的合称。指太子及皇帝。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两宫

外文名:Thetwohouse

两汉时期

编辑

西汉时期,两宫是指东宫、西宫,即汉长安城最大最主要的两个宫城——长乐宫与未央宫。进而代指这两个宫殿的主人——皇太后(或太皇太后)与皇帝。由于西汉是一城多宫制,“人主居未央,长乐母后,西汉时期外戚势力强大,长乐宫便在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刘邦死后,帝即位。为“避尊”,惠帝搬往未央宫居住,吕后成了皇太后,仍在长乐宫居住。惠帝每天都要向吕后汇报朝事。惠帝死后,吕后正式总揽大权,亲自到朝廷代理皇帝决事,吕氏家族一时权倾朝野。吕后之后,外戚政治仍然盛行,到汉元帝的王皇后时代,从她成为皇后、皇太后到太皇太后,娘家共有十人封侯,五人为司。朝廷外戚,没有比这更隆盛的了。而王皇后恰是王莽的姑姑,西汉末王莽的篡权即与她位及君王密切相关。汉朝制度,皇帝每五天就要去朝见一次东宫,向太后汇报国家大事,所以长乐宫也称“东朝廷”。多宫制实际上体现了在封建会初期由于母权的残余和家产制的影响下,君权与后权分庭抗礼的格局。由于皇后甚至皇太后相对于皇帝的长寿,西汉二百余年,先后出现十余位太后和六位太皇太后,长乐宫竟然只有五十年空着。这也说明皇后的政治生命很长,对君权有着极强的约束力。

东汉时期:两宫是指南宫、北宫。范晔在《后汉书》卷一〇上《皇后纪序》中说得就很明白:“东京皇统屡绝,权归主,外立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以专其威。”东汉太后的权利达到了顶峰,先后有六位太后临朝称制,权力完全同皇帝,自称“朕”,臣属称呼“陛下”。此时太后已不一定和皇帝分宫而居,南北两宫也没有分属的习惯,但由于太后的政治地位,仍将其与皇帝合称两宫。此称谓一直延续到南北朝

三国至隋

编辑

两汉以降,多宫制渐渐转化成一宫制,皇权逐渐集中,后妃外戚的权力降低,但仍有临朝称制者,所以这一时期,两宫代指多起来,有仍指太后与皇帝的,有指二帝的,有指皇帝与皇太子的,因为此时皇太子已称东宫。

唐代至明代

编辑

唐代以后,由于出现先朝皇后与皇帝生母并尊为太后的情况,至明代,这种情况达到顶峰,所以两宫多指两位太后。但也会指帝后之类。

清代

编辑

继续继承明代的称谓。咸丰死后,慈安与慈禧,前者称母后皇太后,居粹宫,所以称东太后;后者称母皇太后,居长宫,称西太后。两宫并尊,帘听政。

慈安死后,绪皇帝开始与慈禧并称两宫。“两宫西狩”、“两宫驾崩”都指的是光绪和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