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学 编辑

2005年香港中文大学大学图书馆发行的期刊

1. 提供基本材料

系统搜集香港文学料,为读者提供基本研究资料,作为研究的起点。

2. 资料范围广泛:报纸、期刊、书籍、研讨会论文、单、书、档案文件、文献文物

3. 分类入档,方便读触类旁通:读者并可因应研究之不同需要,参考其他相关的档案,掌握更多资料。如研究戴望舒的读者,除参考「人物档案〔戴望舒〕」,亦可旁及「报纸〔星岛日报.星座〕」。

4. 辅以社会文化资料:除香港文学资料外,亦旁及香港会与文化资料,以期反映香港文化生态。

5. 有关香港文学档案的详情,参阅卢玮銮教授:〈造砖者言——香港文学资料搜集及整理报告〉(《香港文学》20056号)。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香港文学

外文名:Hongkongliterature

作者香港中文大学大学图书馆

作品出处:香港中文大学大学图书馆

文学体裁:繁体散文

作品目录

编辑

1 范畴

2 发展2.1 南来文人时期

2.2 文社运动时期

2.3 70年代80年代90年代

2.4 2000年代初

3 培育与推广

4 文学刊物

5 香港文学作品举隅

6 著名作家举隅

内容范畴

编辑

诗词之外,小说戏剧也是文学的重要范畴。香港小说和戏剧(粤剧、视剧、话剧、电影)蓬勃,唯剧本较少广为流传,未能如英国莎士比亚或中国卿等之文学作品普及,唯独庆幸著名武侠小说爱情小学有改被编为电视剧与电影,得以持续由五六十年代夸公元二千年普及度知名度提

九十年代以后二千年以后,旅游文学数量日多了,也有不少透过现代的网上部落格最终出版成书。各行业背景人士,如医护警察消防机组人员记者甚至是外嫁外地香港士在外国生活等,分享专见闻,虽则小品文文学、抒情文学、报文学之文学水平文学价值参差,但仍大大扩展香港文学内容范畴

发展历史

编辑

一般追溯香港文学的源头,大多从中国国共内战期间南来文人来港后从事文学创作开始。基于历史的背景,在1927年至1937年间有大批知识分子及文化人士逃避战乱而南来香港,他们大多抱过客的心态,因此文笔多描写香港位处南方“蛮的一面,或抒发对香港被割让的情感。1949年,第二批重要的南来文人来港,部分继续以殖民香港为思考中心,但亦有为数不少的开始思考香港本土文化的价值,并留守香港,为香港带来新的文化景象。

相比起台湾文学等受到政治的形响较大,香港文学较自由及开放,这与殖民地时期英国对管治香港的不确定性有明显的关系。基于这种不确定性,早期港英政府并没有为香港订立长远的文化政策,而放任的态度使香港文学拥有相对较大的自由度。此外,1950年代起,香港文坛出现了称作“绿背文化”的作品,泛指当年直接或间接得到美国资金援助的一批文学杂志及书刊;与此同时,左翼的出版物在文坛上形成另一种声音与之抗衡,在两者互动下,香港文坛蓬勃发展起来

南来文人时期

直至1950年代,香港文学仍受到南来文人的广泛影响,这种影响到1970年代才明显淡化。当中主要包括三方面:

编杂志及报纸副刊:如朗的《文艺新潮》、思骋的《人人文学》等,除引进西方文艺消息外,亦为作家提供发布作品的渠道,推动文学发展。

于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如于香港大学任教的许地山、于中文大学任教的徐訏等,促进了学院内文学研究的进程。

创作刺激后辈:如刘以鬯张爱玲等人的作品,既突破了文学创作的常规,使读者耳目一新,其广泛普及也提升了香港市民阅读文艺作品的水平。

文社运动时期

随着时代发展,香港于196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文社运动。志同道合的人透过组织文社增进交流、沟通的机会;不少文社甚至把作品结集出版,形成一时的风气。据统计,最盛时期的文社达二百多个,人数多的有十来人,人数少的可以只有两、三人。文社活动于1970年代高潮过后便无以维继,但现时不少笔耕甚勤的作家当年亦有结社的经验,可以得知这个热潮直接或间接推动了及后香港文学的发展。

2000年代初

受电子游戏与上网习惯影响,香港学生中文水平下降,偏好看图画漫画多图少字作品,偏好用广东话同音字兴英文字及字母书写,而文学活动多由由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前辈与部份高水平中国专材与移民参与,导致文学可能沦为小众兴趣。

文学功能的转

繁忙的都市生活,充满压力的工作环境大部分穷忙一族喘不过气,只有生活安稳舒适的人才有参与文化节目的意志,而且,网络平台兴盛和消费商品大行其道,阅读文字变得没有需要,文学在古代是传情达意的工具,文字是传达资讯的媒介,现在不需要了,一部有拍摄功能的相机可以取代文字一切,然后上载到网络平台与朋友分享,又有多姿多彩的生活,文学的功能不重要了,与其叫人看文学,不如叫人吃饭和炒楼买股票。在金钱挂帅的社会,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商业知识比文学更加重要,文学是没用之物,到电影院看戏可以是一种社交活动,阅读报章可以了解时事,阅读消费杂志可以增加与朋友同事之间的共同话题,至于文学杂志,则没有社交的功能,不看文学杂志也没有影响,文学是一小撮发烧友的嗜好。

幸运的是,爱欣赏文学作品的朋友,市场上仍有一些有心人出版文学杂志,令文学不死,现时,在书店可购买,在上有免费派发的,都是较严肃的文学,投稿亦有渠道。

培育与推广

中小学课程一直包含中国与香港文学作品。

在鼓励市民参与香港创作方面,香港公共图书馆隔一年设创作比赛之外,香港又有青年文学,与青年学艺比赛。

由市政局年代开始,有介绍作家和相关讲座与座谈会。

文学刊物

编辑

《香港文学》

《素叶文学》

《香港文学报

《香港文学展颜》

读书人》

《打开》

《字花》

《特写》月刊

《呼吸诗刊

《八方文艺丛刊》

《香港戏剧学刊》

《现代中文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