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鸥 编辑

1981年张暖忻执导的电影
沙鸥》是北京影学院青电影制片厂于1981年出品的体育题材剧情片,由张暖忻执导,常珊珊、郭碧川主演。该片讲述了中国排运动员沙鸥经历伤病、失败、爱人罹难的种种打击之后,依然坚强地重振精神,为排球事业献全部生命故事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沙鸥

外文名:TheDrivetoWin

类型:剧情

出品公司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

制片地区:中国大陆

导演暖忻

编剧:张暖忻、李陀

主演:常珊珊、郭碧川

片长:84

上映时间:1981年

对白语言普通话

色彩:彩色

imdb编码:tt0083060

在线播放平台:电影网

剧情简介

编辑

图册图册

1977年,国家女排为准备参加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次国际锦标赛,来到广州集训。训练馆内,女排正在进行紧张的训练,随队韩医生叫走了主力队员沙鸥。原来,沙鸥的腰部有严重损伤,必须上离队休养,但沙鸥示她要用生命去赢得这次国际比赛。她没有退却,反而加强了锻炼。可在出国人员服务部量出国服装的尺寸时,她才知自己的名字已不在名单中。这时,沙鸥的母亲和未婚夫、国家登山队员沈大威从北京赶来。母亲认为沙鸥年纪已大,应及早退出运动队和沈大威结婚,沈大威却支持她把腰治好去迎接比赛。经过中医的精心治疗,沙鸥坚持着严格的训练,终于被批准参加比赛了。国家女排经过激烈争夺,在决赛时以两分之差输给了日本队。沙鸥感到无比痛苦,一个人在浴室内痛哭起来。在返回祖国的轮上,沙鸥将个人所得的银牌丢入大海。韩医生劝她不要太难过,沙鸥则说:“人没有目标就无法生活下去。我要的是金牌,不是银牌。”回到北京,沙鸥决定结婚了,她决心当个“后勤部长”,支持沈大威登上顶峰。国家登山队再次登上珠峰的喜讯传来,沙鸥兴异常,幸福地筹备着婚事。不料,体委干部送来噩耗,沈大威在返回基地途中遇上雪崩牺牲了,沙鸥极度痛苦。她徘徊在圆明园的遗址中,回忆起当年她和沈大威来这里游玩的情景。为了国家民族的荣誉,她重新得坚强起来。在相间的秋叶之中,她似乎又听到了当年练球场上那激人心的拼搏声。沙鸥重返排球场,当上了女排的教练。经她培养的年轻一代女排运动员参加了亚运会。双腿瘫痪的沙鸥在疗养院的电视里看到中国女排取得了冠军,她激动地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获奖记录

编辑

获奖时间

获奖奖项

获奖方

结果

1982年

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故事片

张暖忻《沙鸥》

提名

最佳音乐

王酩

提名

评委会特别奖

张暖忻《沙鸥》

获奖

最佳录音

张瑞坤

获奖

1981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沙鸥》

获奖

1987年

新时期十年电影奖

处女作导演荣誉奖

张暖忻《沙鸥》

获奖

1992年

第一届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奖

故事片摄影奖

鲍萧然

获奖

幕后制作

编辑

剧本创作

1978年夏天,为了写作《沙鸥》剧本,陀等编剧到国家队集训的龙潭体育馆深入生活,与运动员一起生活了几个。在这期间,年轻的运动员们在训练场上拼搏的精神和他们在生活中展现出的朝气蓬勃的一面,让她们深受感动,也引发了她们最初的创作冲动。不过,虽然听了很多运动员的故事,编剧仍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构思,直到有一天听到了容国团自杀的过程,特别是容国团的遗书所说的“我爱荣誉胜过生命”,让他们受到极大震动。而与那些全国冠军、世界冠军接触后,他们发现第一流的运动员无不是具有高度荣誉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编剧确定了创作的立意和主题

在创作剧本时,编剧尝试采用纪实风格,在剧本结构中不以某各戏剧纠葛和人物冲突贯穿全片,而是以细节作为结构的首要元素。也就是说,不以沙鸥与教练、沙鸥与母亲的冲突为主线,以接近生活的本来丰目,同时,为了避免由此导致的剧情平淡无味,安排了诸多生活细节,用拒绝吃牛肉、扔银牌等表现沙鸥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丰富人物形象

拍摄理念

在创作该片前,张暖忻和李陀曾共同提出了电影理“电影语言现代化”,而他们将《沙鸥》视为对这种理念的全面实践 。在影片主题上,张暖忻认为主人公的故事概括了包含自己在内的几代中国人的共同经历。“文革”使像沙鸥这样的人断送了许多美好的东西,然而,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他们带着身心的累累创伤,仍然在奋发努力,寄希望未来。她希望影片可以激励有共同经历的人们

要使影片震撼人心,首要前提是真实,所以张暖忻要求整部影片具有一种质朴、真实、自然的风格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为了强调真实感和纪实感,该片全部采用实景拍摄,不搭景,有些场景是抢拍和偷拍得来的 ,例如中日排球大赛的戏完全是在真实的比赛现场用纪录片手法抢拍的,而张丽丽在大上追沙鸥的头是在广州街头偷拍的 ;摄影师着重选择运动镜头的形式,摄影机的调度和演员的调度打破固定不动的呆板拍法,破除舞台感(全片497个镜头中有285个是运动镜头 ),强调运动式构图;色调处理方面,彩色片素拍(即把彩色片当黑白片来拍) ;摄影师还探索了模拟自然的路子,拍摄时尽可能地利用自然光线拍摄,即使用灯,也力求再现简洁的光影

美术、服装等方面,剧组也追求生活感,尽力避免虚假造作。例如,剧组选择北京一所大四合院的跨院作为沙鸥家的拍摄地点,为了表现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像当时大多数市民一样矮狭、陈旧,美术组洗掉了房子的部分白色糊墙纸,显出朽木纹路、斑驳的油漆;在陈设上,有意保留了房主的一部分家具,以展示北京普通人家的生活气氛

演员选择

该片对主演有特殊要求,她有很重的表演任务,又必须具有女排运动员的球技和气质,导演在选演员时曾作过两种考虑,一是选专业演员,训练她打排球;一是选排球运动员,培养她演戏。经过反复考虑试验,选择了后一种办法

常珊珊是当时北京女排的队员,导演看中了她身上女排运动员的独有气质,与理想中的沙鸥非常十分接近 。当时剧组有不同意见,认为常的形象不够漂亮,但导演认为五官端正、秀丽多姿的美女恰恰会破坏主人公的形象,破坏影片朴素真实的风格

角色塑造

在拍摄时,张暖忻一再向常珊珊强调要体现她自己的本色,不需要她“演”沙鸥,只要表现出在遇到类似沙鸥遇到的事时她会怎么对待就可以。而在具体表演中,导演会帮之前毫无表演实践的常珊珊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把掌表演分寸 。对于扮演其他角色的专业演员,张暖忻也要求他们追求本色表演,与非职业演员在风格上统一起来

影片评价

编辑

该片没有矫饰、造作的痕迹,朴素、生动、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影片以直接表现人的心理活动的叙述形式构筑银幕形象的根基,重意境轻情节,重人物轻事件,探索了不同于以往的电影语言,寻找和发现电影艺术表现生活的能力。观众从女主人公沙鸥不断遭受打击,但仍然为实现目标而顽强搏斗的经历中,看到国家兴盛、民族自强的精神支柱 。(CCTV6评)

该片从立意到表现手法,都体现了剧作者及影片制作对创作劳动的严肃态度。在一个众人司空见惯的题材里,创作者们启示人们:不惜一切牺牲,为祖国、为民族的荣誉而搏。该片没有停留在主人公如何克服骄傲自满,如何战胜跌断了胳膊跌断了腿,以及爱人的误会、同伴的妒嫉等问题,从而取得个人成功的这样一个老框子里,它着力挖掘了闪烁着无私光辉的行为之所以产生的精神动力,以及垒筑这精神后盾的过程。所以,影片才会在这司空见惯的题材里,给观众以除画面之外的,另一层纵深的、饱满的启迪 。(作家张洁评)

《沙鸥》虽有缺点,但它做了一次很有价值的艺术探索。该片没有陷入旧有的体育片的模式,没有表现新旧会的对比,或者个人主义与集体主的冲突,而是以独特的艺术构思控诉了十年动乱的灾难性后果,表达了因十年动乱而壮志未酬的一代人的心声,概括了他们那带有悲剧意味的共同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不甘服于失败的顽强意志。这是该片引起相当一部分观众共鸣的社会原因。该片的首创精神体现在编导对现实生活进行了独创性的观察与思考,大胆而成功地描写社会主义时代一个普通人的悲壮命运。但是,该片在思想方面是有缺陷的,它在描写主人公悲壮命运的同时,流露出对这种不公正命运妥协的情绪。该片结构上不着重于情节,而着重于叙说含义的艺术追求,加上实景拍摄、采用自然光、起用非职业演员,特别是探索使用长镜头,使它在一定程度上有纪录派影片的风味,在探索纪实性电影艺术风格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 。(原《大众电影主编蔡师勇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