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不从心 编辑

汉语成语

力不从心(拼音:lì bù cóng xī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书·西域传》。

力不从心指心中想做某事而力量达不到或无力去做。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力不从心

拼音:lìbùcóngxīn

:无能为力、有心无力

反义词:得心应手、力所能及

出处:《后汉书·西域传》

注音字母:ㄌㄧˋㄅㄨˋㄘㄨㄙˊㄒㄧㄣ

语法结构:主谓式

语法属性:作谓语、宾语

成语出处

编辑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域传》:“今使大兵未能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力不从心”。

成语故事

编辑

班超是东汉时代外交家,他富有谋略,汉明帝曾派遣他率领少数人,出使西域各国。他凭着过人的胆略和才干,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使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关系更加密切,为汉朝边疆的安定和西域各国的繁荣和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汉和帝对班超的才能也很赏识,称赞班超不用汉朝一兵一卒,使国家免受异族的侵扰,使西域各国与汉朝和睦相处。为了彰班超的功绩,汉和帝还把他封为“定远侯”。

班超的妹妹班昭,是个历史学家,曾经参加《汉书》的写作。她也很希望哥哥能回家安度晚年,就上书给汉和帝,指出哥哥为朝廷立了大功,朝廷应该让他回来。信中有这样几句话:“我的亲哥哥班超,因为一些微小的功劳,受到朝廷的赏,被封为定远侯。他无限感激皇上的恩德,因此不辞劳苦艰辛,不畏千里之遥,长驻西域,以报皇上之恩。但如今已过花甲之,疾病缠身,双手、双耳来越不灵活了,眼睛也看不清东西了,走路都需要拐杖,这怎么在西域视察。当年班超与一块去西域的这些人中,年龄最大,可是他们早就回来了。虽然班超还想尽竭力报效皇上,怎奈年体衰,筋疲力尽,如果还不派出精明能干的官员去接替他,恐怕会使外族人起乱之心。假若如今有什么意外发生,班超的力气就不能从心了。这样,使国家的利益受到损害,有辜负了忠臣费尽千辛万苦所取的的成果,这是多么可惜啊!”

汉和帝看了班昭的奏疏后,很是感动,既体会到班超的不易,又觉得让他继续留在西域对朝廷的不利。于是就下了一诏书,调班超回国。

公元102年八,班超终于落叶归根了,但他的身体已经非常衰弱,回到洛阳不到一个月,病情就恶化起来,在同年的九月九不幸病逝了,终年七十一岁。

成语寓意

编辑

人们虽想做某件事情,但因为力量不够,愿望无法实现。“力不从心”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在客观条件上,有些事有些力量是无外貌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的。如儿想要翱翔天空,蚂蚁要扛动大象,这是上帝予的格,无法改变,无需尝试。在主观意念里,是个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个人本事办事能力的有限,还有周围的阻碍太过强大,完全超出个人的最大能力之外的,这也属于一种正规的“力不从心”。成语告诉人们,但在主观意念里,遇到困难时,应该利用坚强的意志去释放潜能力的能量,努力过后,就算还是“力不从心”那也无悔。

成语运用

编辑

成文用法

“力不从心”指心中想做某事而力量达不到或无力去做。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

运用示例

唐·无名氏《阴德传·韦判官》:“何幸明灵降,但揣微贱,力不副心,苟可施于区区,敢不从命。”

清·伯元《官场现形记》二四回:“无奈溥四爷提笔在手,写而力不从心,半天画了两画,一个‘丽’字写死写不对。”

现代·鲁迅华盖集·北京通信》:“倘使我有这力量,我自然极愿意有所贡献于河南青年。但不幸我竟力不从心,因为我自己也正站在歧路上,或者,说得较有希望些:站在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