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子·日映纱窗 编辑

唐代温庭筠词作

酒泉子·日映纱》是唐代文学温庭筠作。此词抒写子面对暮景色触发的伤感与愁思。上片写女主人公在室内,由眼前所见触发起对故乡春天的缕缕情思;下片写女主人公未曾梳洗即倚阁远眺,现其思乡怀人的焦渴心情。全词景起景结,营造了一种迷茫的乡愁境界,情思格外精微含蓄。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酒泉子·日映纱窗

作者:温庭筠

创作代:晚唐

作品出处:《全唐

文学体裁:词

作品原文

编辑

酒泉子

日映纱窗,金鸭小屏山碧。故乡春,霭隔,背兰釭

宿妆惆怅倚,千里云影薄。草初齐,花又落,燕双飞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⑴酒泉子: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金奁集》入“高平一般以温庭筠体为正格。全词以四平韵为主,四仄韵两部错叶。

⑵金鸭:即香炉。古时燃香之炉,常常涂金为狻猊、麒麟、凫鸭形状,里面中空,香从口出,因以动物形状名炉。

⑶“故乡春”三句:故乡已是春天,但云烟相隔;香灯熄灭,闺人乡情无限。烟霭(ǎi),云气,这里指室内的烟。背,这里有闭灭之意。兰釭(gāng),焚兰香膏油的灯,即所谓“兰灯”“香灯”。《楚辞·招魂》:“兰膏明烛,华灯错些。”膏,油脂。古时在燃料中渗以香料,焚时有香气喷出。

⑷“宿妆”句:意思是带着隔夜的旧妆而凭倚高楼,心情惆怅。宿妆,隔夜的旧妆。

⑸“草初齐”三句:草刚刚铺遍郊野,花却零落了,燕子来往双飞。双飞,一作“双双”。

白话译文

照射入碧纱窗里,把香炉画屏映绿。兰灯初灭的时候,缥缈着袅袅的烟絮,缭绕着我的思愁,拨动着我对故乡春色的回忆。

昨日的宿妆里,还残留着昨天的愁绪。倚着高阁眺望,几片薄云漂浮在天际,草绿的时候春花已凋落,成双的燕子飞来又飞去。

创作背景

编辑

此词是为飘零在外的女子代言,为表现其思乡之愁而作。唐代后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繁华的大城市中聚集了一大批离乡背井、以歌舞技艺谋生的单身女性。她们的生活状况与思想感情,引起了熟悉市井生活的词人的注意,于是产生了此词。其具体创作时间未得确证。

作品鉴赏

编辑

整体赏析

此词写女子春日怀乡之情。上片描绘室内之景。起拍二句写晨光透过窗纱,照着室内的香炉和屏风上并碧山。这是清晓时分典型的香闺景致。“碧”字用于句末,分量特重,其意脉与下句“故乡春”相连,由屏山碧翠,联想到故乡的山水也是一派春色,非常自然。怀乡之情,自在其中。紧接着由对屏风的描摹,顺势交代女子滋生出对于自己故乡春景的思恋;然而烟霭远隔,归途渺远,只能人徒增怨叹。“烟蔼”二句接“金鸭”而写,兰灯已灭,室内的香烟还弥漫着,眼前如雾如霭,营造出一种迷茫的愁思境界,乡思蒙上了一层愁的阴影。

下片转写室外,紧接上片而来,写女主人公思乡的焦渴心情。“宿妆”二句写她未曾梳妆就登高眺望故乡,而所见到的是千里云影,“薄”是因遥远而显得模糊。近看则是草平铺,花落燕飞的暮春景色。在这景色中,女主人公惆怅的感情,已不待多言。最后三句极写暮春景象,又以“燕双飞”反衬出女主人公孤身独处的凄凉。这些景色,无不加深着换头处“惆怅”二字的色彩。词的下片将思乡情怀引向更为广远的境界,而且通过云影、芳草、落花、双燕等自然景物的渲染,发增添了鲜明生动、清新疏朗之气。结尾三句又以景结情,含思悠远,感到余韵袅袅,余味无穷。

名家点评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原会长萧涤非乐府诗词薮·一个问题》:这首词,结构极分明,上半写室内,下半写室外,时间是一个清晨,地点是一间楼上,主人翁则是一个“单栖无伴侣”的异乡女子……曰“背兰釭”,无聊之情态可想……“背兰釭”句略作一勒,言虽心念故乡,而眼前所见惟此经宵未灭之残灯耳,正乃“情语言外”。

中国词学会常务理事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全词景起景结,情思深婉曲折。

作者简介

编辑

温庭筠像

温庭筠像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温八吟”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现存诗三百多首,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