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 编辑

差翅亚目昆虫

蜻蜓是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蜻蜓目,差翅亚目昆虫的通称。后翅基部比前翅基部稍大,翅脉也稍有不同。休息时四翅展开,平放于两侧。稚虫短粗,具直肠鳃,无尾鳃。包括蜓总科Aeshnoidea、大蜓总科Cordulegastroidea、蜻总科Libelluloidea3总科,共11科。蜓科和蜻科最为常见,广布于我国各地。

蜻蜓是食肉性昆虫。它们捕食苍蝇、蚊子、叶、虻蠓类和小型蝶蛾类等多种农林牧业害虫。蜻蜓是有益于人类的一类重要天敌昆虫。“蜻蜓点水是蜻蜓将卵产在水中的生物学特征。其幼虫(稚虫)生活在水中,生活期因种类而异,蜓类一般为2,有的长达了3至5年。可以用来监测环境污染,有药用、食用、观赏价值。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蜻蜓

外文名:dragonfly

别名:丁丁、点灯儿、蚂螂、负劳、诸乘、纱羊、山咪、光听

拉丁学名:Dragonfly

界: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亚门:六足亚门

纲:昆虫纲

亚纲:有翅亚纲

目:蜻蜓目

亚目:差翅亚目

分布区域:世界性分布

法语名:Libellule

分布国家中国印度

种类特征

编辑

蜻蜓是一类比较原始且种类较多的昆虫。全世界约有5000种。

中国蜻蜓的种类:Needham(1930-1932)在《中国蜻蜓手册》及其后增订共记录我国蜻蜓目种类283种。胡经甫(1935)在《中国蜻蜓名录》中,辑录中国蜻蜓目计87属308种。隋之、孙洪国(1986)《中国习见蜻蜓》一书,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当时收藏的中国蜻蜓标本,记述了中国蜻蜓208种。DAVies等(1984--1985)的《世界蜻蜓种类名录》被认为是现今有关全世界蜻蜓种类最完备的名录,共收录全世界已知蜻蜓5600余种。其中,中国的己知种类仅有250多种。赵修复(1990)《中国蜓分类》记述中国春蜓科22属145种。

蜓总科 Aeshnoidea

蜓科 Aeshnidae

体大型至甚大型。头部在背面,两眼互相接触呈一条很长直线。下唇端缘纵裂;雌性产卵器粗大。翅的中室有或无横脉;前后翅三角室形状相似,距离弓脉也一样远;在翅痣内端常有1条支持脉,有1条径增脉。体蓝色、绿色或褐色,飞行很快。有的种类单眼很大,多在昏飞出,捕吃蚊子;有的种类趋光性颇强。本科在中国有30余种。

春蜓科(箭蜓科)Gomphidae

小团扇春蜓(粗钩春蜓)Ictinogomphus rapax小团扇春蜓(粗钩春蜓)Ictinogomphus rapax

体中等大小至大型,体黑色,具黄色花纹;两眼距离甚远,下唇中叶完整,不纵裂;前后翅三角室形状相同,并且距离弓脉一样远;雄性后翅臀角呈一个角度(甚少数圆形);基中室无横脉;臀圈缺如,甚少具少数翅室。雌性无产卵器。幼虫触角只有4节,第3节最大,第4节细小,前足和中足的跗节只有2节。常见于溪边及池塘边。早春最为常见。一个甚大的科,广布全世界。我国有春蜓亚科Gomphinae、钩尾春蜓亚科Onychogomphinae、林春蜓亚科Lindeniinae等亚科。

蜓总科Cordulegastroidea

大蜓科(勾蜓科) Cordulegastridae

巨圆臀大蜓(无霸勾蜓)Anotogaster sieboldii巨圆臀大蜓(无霸勾蜓)Anotogaster sieboldii

体大型至甚大型。头部在背观,两眼互相接触呈一条很长直线。下唇端缘纵裂;雌性产卵器粗大。翅的中室有或无横脉;前后翅三角室形状相似,距离弓脉也一样远;在翅痣内端常有1条支持脉,有1条径增脉。体蓝色、绿色或褐色,飞行很快。有的种类单眼很大,多在黄昏飞出,捕吃蚊子;有的种类趋光性颇强。本科在中国有30余种。

裂唇蜓科(臀套大蜓科)Chlorogomphidae

原隶属于大蜓科。我国分布有华裂唇蜓属Sinorogomphus等。

蜻总科 Libelluloidea

伪蜻科 Corduliidae

伪蜻 Cordulia aenea伪蜻 Cordulia aenea

身体中等大小至大型,常具金属蓝色或绿色,头部在背面观两眼互相接触一段较长的距离;眼的后缘中央常有一个小型波状突起;臀圈明显,四边形或六边形,或稍为长形;足常较长。我国不及10种。

大蜻科 Macromiidae

体大型,褐色,合胸在前翅与后翅之间有一圈黄带。后翅三角室比前翅三角室距弓脉稍为更近;臀圈不呈足状,它的长度差不多比宽度稍长,无中肋。足特别长。我中国有十几种。国外的研究学者将大蜻科Macromiidae的全部种类放至伪蜻科Corduliidae中,并作为蜻科Corduliidae的一亚种。

蜻科 Libellulidae

侏红小蜻侏红小蜻

体型中等大小。侏小蜻Nannophya pygmea是差翅亚目中身体最小,后翅长约13-15mm。前缘室与亚缘室的横脉常联成直线;翅痣无支持脉;前后翅三角室所朝方向不同,前翅三角室与翅的长轴直,距离弓脉甚远;后翅三角室与翅的长轴同向,通常它的基边与弓脉联成直线。臀圈足形,趾突出,具中肋。 稚虫多在静水下爬行觅食,它具有匙形下唇,其上有侧刚毛和颏刚毛,这是取食的利器。所谓“蜻蜓点水”,在本科甚为常见。本科是一个大科,我国有70余种,不少的种类是人们习见蜻蜓。经常栖息于旷野、池塘、河流等处。

形态结构

编辑

前后翅形状及脉序不同;翅基部不成柄状,不显著狭长;中室被斜脉分 为三角室及上三角室,在前后翅又通常呈不同形状;两复眼多接触或以细缝分离;雄1个内肛附器;停息时四 翅向两侧平伸。

翅膀

对于蜻蜓翅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力学原理及仿生学方面。由于蜻蜓翅膀有翅结和翅痣两个特殊结构,使得其成为自然界中优秀的飞行者。力学研究方面发现,蜻蜓在空中的拍翅飞行和转弯飞行时翅膀会受到水平力、垂直力、扭矩、弯曲,作用的影响,发现蜻蜓速飞行和飞行器飞行很相似。蜻蜓翅膀飞行力学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从用绳子系到利用速摄影机拍摄,再到风洞内观测,来越先进的方法,对于蜻蜓飞行力学研究更加的透彻。

触角感受器

蜻蜓的触角很短,刚毛状,上面分布了许多感受器。感受器的种类主要有锥状感受器、腔锥感受器、板状感受器及坛状感受器。有研究明不同种蜻蜓所具有的感受器种类不一,数量及分布形式也不同。对于雌雄蜻蜓其感受器也是有差异的,雌性蜻蜓的感受器在同一科、同一属及同种内是稳定的,而在不同科、不同属间就有明显的差别,同一属内不同种间差别虽然微小,但个别种的区别还是是很明显的,因此雌性蜻蜓的感受器在分类中也具有一定意

生活习性

编辑

蜻类,飞翔力强,捕食功能健全;蜓类,飞行极强,在山间小溪迅速来回飞行捕捉猎物。

蜻蜓交配

蜻蜓喜欢潮湿的环境,所以一般在池塘或河边飞行,其幼虫(稚虫)也需要在水中发育。

蜻蜓目昆虫属半态发育,一生只有卵、稚虫和成虫3个阶段,成虫常通过蜻蜓点水的方式将卵产入水中,稚虫又称水虿,在水中捕食其它水生生物,待羽化前爬出水面,交配产卵完成生活史。

某些种类的雌蜻蜓会用一种极端的策略逃避不喜欢的求爱者:它们会从天空中掉下来然后假装死亡

蜻蜓除了捕食其他各种昆虫外,在种与种之间还具有成虫相互残食的习性。捕食的时候它们会猛抓住猎物,其脚上长有的大量粗毛,可以帮助它抓紧猎物,其无法逃脱。口器也相当发达,可以撕咬猎物,方便进食,并能够在30分内吃光与自己体重相等的食物。

分布与生境

编辑

分布

蜻蜓幼虫脱去外壳蜕变蜻蜓幼虫脱去外壳蜕变

主要包括农田附近的河流、水井等,其特点是水的流速相对平缓,流域面积较大,具有丰富的水生植物及浮游动物,可供蜻蜓的取食的食物也较多,其种类、数量也相对来说比较多。

山区水域

主要为一些山地溪流,其特点是水流的速度较快,水流量也大,水质好,但水的温度较低,水里的水生植物,比较单一,蜻蜓可取食的食物种类较少,因此在该环境下分布的蜻蜓种类较少。

水库水域

主要包括水库、泊等,水域面积较宽旷,水流平缓,有许多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有利于蜻蜓的繁殖与生长。

主要价值

编辑

蜻蜓目昆虫源丰富,在很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其幼虫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一类水生生物,可以对水环境污染进行监测;有些种类体内含有一些活性物质可作为药用材料;又由于其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等,因此在食用方面具有很大的开发前景;其外形优美也可作为收藏或者观赏。

仿生学

蜻蜓稚虫蛋白质含量与猪肉、牛奶、鸡蛋蛋白含量的对比蜻蜓稚虫蛋白质含量与猪肉、牛奶、鸡蛋蛋白含量的对比

蜻蜓中部分种类的稚虫和蛹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可以供人类食用的,在一些地区的市场和餐厅中常可见到多种食用蜻蜓出售。例如,红蜻蜓稚虫粗蛋白平均含量为58.82%,显著地高于猪肉、牛奶和鸡蛋等食品。蜻蜓稚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一种很好的高蛋白食品。

可食用的蜻蜓种类数约占全部食用昆虫总数的3%,约50-60种。我国有关于食用和药用蜻蜓的记录,据胡鹏等考证,我国共有8种食用蜻蜓,分别是:红蜻、舟尾丝螅、角突箭蜓、碧伟蜓、白尾灰蜻、黑异色灰蜻、黄蜻和大黄赤蜻。

其他价值

准噶尔盆地发现的原蜻蜓目化石

准噶尔盆地发现的原蜻蜓目化石

“碧眼睛云母翅,轻于粉蝶瘦于蜂”。人们印象中的蜻蜓,小巧轻盈,或翩翩于花间,或轻略于水面。殊不知,在亿万年前,小巧可爱的蜻蜓也曾是空中“巨无霸”。发现的个头最大的蜻蜓,翅展最大达710毫,生活在距今2.8亿年前的早二叠世,是世界已知最大的昆虫。

蜻蜓是一种古的昆虫,最早可追溯到3.2亿年前。

分类学上,蜻蜓总目分为已经灭绝的古蜻蜓目、原蜻蜓目,以及现代的蜻蜓目三类。从时间上看,三者是顺序演化的关系:古蜻蜓目仅生存于晚石炭世早期;原蜻蜓目出现于晚古生代并于三叠纪末灭绝;蜻蜓目出现于二叠纪,侏罗纪发生辐射,后代一直延续到今天

远古蜻蜓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得多。其出现于距今3亿年前后,到了中生代时期,蜻蜓们的个头也逐渐变大,成为当时空中的“霸主”。作为一种捕食性的动物,它们最主要的食物是各种昆虫,以及一些小的脊椎动物,比如幼年蜥蜴,是不折不扣的肉食主义者。

我国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发现了一枚距今2亿年的原始蜻蜓化石。这种新发现的原始蜻蜓单翅长101至102毫米,翅展宽度达到210毫米,是我国中生代已知的第二大蜻蜓类化石。

内蒙古宁城侏罗纪沟化石层,还发现了1件保存近完整的蜻蜓前翅化石,单翅长107.6毫米,宽14.3毫米,据此推断该蜻蜓翅展达225毫米,是我国已知蜻蜓目最大的种类,也是世界第四大的蜻蜓。

更有甚者,在美国发现的早二叠世的二叠拟巨脉蜓的翅展竟然可达71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