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足 编辑

汉语词语

濯足语,本谓洗去脚污。后以“濯足比喻清除世尘,保持洁。有多则古诗词中提到该词语。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濯足

拼音:zhuózú

:洗脚

词语出处:《孟子·离娄上》

详细释义

编辑

典源

楚辞补注》卷七《渔父》~80~

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怪屈原也。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是以见放。”渔父曰:“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孟子注疏》卷七上《离娄章句上》~28~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释义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本谓洗去脚污。后以“濯足”比喻清除世尘,保持高洁。

运用示例

编辑

夏侯湛东方朔画赞》:“退不终否,进亦避荣。临世濯足,希古振缨。”

张孝祥 《水调歌头·泛湘江》词:“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

左思 《咏史八首》之五:“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诗》:“再拜先生泪如洗,振衣濯足吾往矣。”

咏史诗》八首之五 左思(字太冲,太康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峨峨高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濯足草本足浴液》娄兴华

古有孟子沧浪之水濯足,今有世人草本入水健足。临睡濯足,安神静心,任三九北风寒,吾独尘埃外;温养之气足底升,濯去万千病;水调歌头常颂,濯足草本经。

相关散文

编辑

《濯足

作者张承志

第一回去西班牙游学,心思都在摩尔人的八百年历史,对当代的事儿,甚至名城大埠,完全没有兴趣。唯有德里的一处小地方,却总是忘它不能:它叫拉瓦比耶兹,意思是“洗脚”,好像有的书称它濯足街——译得不仅语含古风,且有一丝东方音色。

愈是地西班牙的,就愈有浓烈的东方味。

那时还在新世纪开始之前,移民并不像今天这么扎眼。记忆中的拉瓦比耶兹有一点陈旧,也许可以说它破败?它连着数条从上方的底里索·德·莫利纳蜿蜒而下的窄巷。整个街区都顺着路,愈往坡下走,建筑愈古旧。

拉瓦比耶兹,是城的一角。拉瓦比耶兹的一个地铁口,恰在一个广场上。

走上街道的我们,与游行队伍擦肩而过。我顺着路逆着人流,一个个地观察他们。那些年马德里的街头常有游行。像被磁石吸着一般,后来我们就跟着“看游行”。虽然经过翻译,队伍里一个姑娘的话我至今记得:好多年前的今天,那个刽子手死了。

终于我们明白:这一天是佛朗哥的丧日,游行是为了对他达抗议。

游行队伍走远了,我们恋恋不舍,转过头来往回走。

又回到了濯足街。

突然看见,在那块地铁站牌上,写着一条标语。显然它是刚刚被游行者写上的。突兀地读到它时感觉古怪,可怜的教育知识背景,使我只觉陌生。但它如特殊的戳破,使人疼得一怔。

——十几年过去了。

我翻出发的本子,把这条笔记找了出来:

El facismoes una actitud con que tu te comportas cada dia。

该这么翻译:“所谓法西斯主义——它就表现在你每天的习惯中。”

再到马德里已是2008年,抵达次日我们去拉瓦比耶兹。从地铁登上地面的同时,我想起来了。

我东西望,虽然心里明白:那条标语不可能还留着。

街巷楼屋,都毫无改,只是不时走过一群摩洛哥,甚至街角坐着几个福建人。我的濯足街,它今天成了首都的移民窝!在地铁的那个出口,升上降下钻进爬出的,是各种肤色的人。似乎他们没什么职业,却忙得匆匆不停。不过闲暇者也很多;不仅我,在地铁出口的广场,每张扶手椅上都坐着人。印度人、阿拉伯人、东欧人、中国人、黑人和白人、棕皮肤的拉美人。

顺着石头台阶,我从地铁里走上地面,一边欣赏着这广场上的小联合国。下台阶时瞟了一眼站牌;西班牙的滚烫阳,照得字母凸凹鲜明。不用说,早已没了那句标语。

如今我痛感它的紧迫。一连十数年弃之脑后,没想到它一直徘徊未曾离去。西班牙人真是不一样,居然这样提出问题。“它就表现在你每天的习惯中”,若拘泥原文的话,它是“一种伴着你每天的表现的态度”——在每一天里,我们的习惯是什么?我们表现的态度是什么?

是的,“每天”,我们习以为常的每天,它使我沉吟不已。

(摘自117日《北京青年报》张承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