璎珞 编辑

装饰品

璎珞,又称华鬘。族服饰。是一种挂于项颈,于胸前的饰品,用多种小巧的花朵穿串而成。是印度的项式,汉代随佛教传入中国,在绘画中,为佛像、神仙、天所佩用,至后来亦成为仕女之佩饰。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璎珞

别名:华鬘、枳由罗

梵文:keyūra

用处:佛像佩饰

寓意:无量

出处:妙法莲华经

本意

编辑

开封铁塔上的璎珞花砖开封铁塔上的璎珞花砖

古代用珠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璎珞原为古代印度佛像颈间的一种装饰,后来随着佛教一起传入我国,唐代时,被爱美求新的女性所模仿和改进,成了项饰。它形制比较大,在项饰中最显华

“璎珞的制作材料,《维摩诘经讲经文》中有“整百宝之头冠,动八珍之璎珞”;《妙法莲华经》记载用“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即珍珠)、玫瑰七宝

南史·貊传上·林邑国》:“其王著法服,加璎珞,如佛像之饰。”

康有为《乙未出都作》:“竟将璎珞亲贫子,故入泥犁救重囚。”

徐迟《直薄峨眉金顶记》:“金身,披袈裟,胸前佩红璎珞。”

红楼梦》里一开头写宝玉出场时,就都戴着只“金螭璎珞圈”,璎珞上自然是挂着他的寄名锁和“通灵宝玉”,宝钗也有一个金璎珞圈,所缀金锁上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吉谶,可有三生石前的旧因缘恒于宝玉心间,金玉良缘到底还是成了“美中不足”。

菩萨璎珞经

编辑

又称《菩萨璎珞本业经》、《璎珞本业经》,或简称《璎珞经》、《本业经》。该经叙说了菩萨之阶位及其三聚净戒因行。“璎珞本业”是佛教华严宗系统的用语,因此,本经与华严教有很多地方相合。全经共分八品:集聚品、名字品、贤圣学观品、释品、佛母品、因果品、大众受学品、集散品,阐述了菩萨的阶位及修行情况

《菩萨璎珞经》,二十卷,后秦释竺佛念译,清乾隆王杰、曹文埴、彭元瑞、金士松、沈初泥金写本。经折装,黑光蜡笺纸,泥金楷书,每半开5行15字,上下双边。

每五卷合为一函,每函首册有泥金绘佛说法图,末册有韦驮像,卷首、末钤“乾隆御览之宝”、“秘殿珠林”、“珠林新编”、“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乾清宫鉴藏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等玺,织锦函套。

旧藏粹宫。

服饰璎珞

编辑

璎珞是古代南亚次大陆的人们--特别是贵族--用来装饰身体的一大类首饰的梵文意译。追溯佛经中相对应的梵文原来的语,大致有以下几个:

Muktā-hāra,其中Muktā义为“珍珠”,hāra则有“成串”之义。这个词语的本义大致是“用珍珠等串成的首饰”。

Keyūra,音译是“吉由罗”,它大致指的是首饰中带在手臂上的手镯、臂钏一类饰物。

Ratnāvali,这个词的本义大致是指“一连串的宝石”。

Rūcaka,这个词的本义大致是指“华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