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编辑

张爱玲创作短篇小说

心经》是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创作短篇小说,初载19438、9上海《万象》月刊第2、3期,收入1944年8月上海杂志传奇》,中国大陆地区版本收录于小说集《倾城之恋》。

该小说讲述了父亲许峰仪与儿许小寒、妻子许太太以及女儿同学段绫卿的感情纠葛。小说着重刻画了一段父亲与女儿的畸形之恋,以此探究在男权主义女性地位与主体意识的空间成长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心经

作者爱玲

作品出处:小说集《传奇》

文学体裁短篇小说

时间:1943年

字数:约18000

内容简介

编辑

故事是在许小寒20岁生日时与同学的谈话开始的。在谈话中,许小寒乐于谈父亲,并对同学将父亲认作她男友的事暗自窃喜。她刻意忽视许峰仪的父亲地位,与父亲一起嘲母亲,并希望守在家里当一辈子孩子,永远不离开许峰仪。七八年前,父女俩是在不知不觉中陷进去的。那时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表面的天伦之乐中,然而灵魂深处罪恶的种子已种下。许太太对此有察觉,但总不相信,认为小寒不过是个孩子。许峰仪与妻子已无感情可言,将感情寄托在女儿小寒身上不过只是精神上的安慰。

然而,许峰仪并不满足于这种精神安慰,他希望一份实在的,可以触摸的感情,对于小寒,许峰仪只能隔着玻璃去触摸小寒的身体,并在心里感受着她的肉体。这在他看来是无法直视和原谅的,面对长大了的小寒,他的心里充满了罪恶感。于是,他把感情转移到与小寒同龄且长相相似的段绫卿身上,与段绫卿私奔,离开了让他内心纠结万分的家。

许峰仪的出走是小寒意料之外的,因为她曾确信他不会放弃她,她也不会放弃他。小寒竭尽全力地试图挽回父亲的爱。她先是通过与龚海立订婚的行为,希望以此刺激父亲,但父亲不为所动,二人甚至在客厅厮打起来,小寒没有留住父亲,但她依然不放弃。她去找绫卿母亲,希望借绫卿母亲之手将绫卿从父亲身边拉走,但在关键时刻,母亲出现,将她带回了家。在中,二人同乘一辆车,小寒不禁抱怨母亲为什么不早管管自己。当母亲说出那句我怎么能恨你,你不过是一个天真的孩子时,小寒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小说结尾,许太太为女儿解决与龚海立的婚事,又为她谋划远走北方

创作背景

编辑

1943至1944年,上海政局渐趋于稳定,《紫罗兰》《人间》《天地》杂志相继出版,暗示着上海文坛进入了“繁荣期。此时的文学创作环境相对宽松,给了张爱玲大显身手的舞台。从《第一炉香》开始,她的小说盛放在上海文坛上,《心经》便是在此背景下写成的。1943年7月,张爱玲带着《心经》手稿向《万象》杂志主编柯灵自荐,小说随后顺利刊载。

人物介绍

编辑

许小寒:故事主人公。年轻美丽的许小寒,成长在一个其他人看来十分羡慕的完整而又富裕的家庭中。实际上,她不愿意长大,非常在意自己的年龄,她希望用伪装的天真与父亲许峰仪继续畸恋。她从不把母亲许太太当作自己的母亲一看待,反而视为情敌,一个曾经占据了父亲的女人。因为恋慕父亲,所以她十分厌恶母亲,当她去找段绫卿母亲时被许太太骗上了车,她们的肌肤触碰到一起时,许小寒感到了厌恶和排斥。

许峰仪:作为许小寒的父亲,许峰仪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职责,当女儿对自己有了超一般父女情愫的时候,并没有将这种不伦之情及时扼杀,反而不加阻止任由其朝着错误方向发展,甚至于爱上自己的女儿,同时伤害了妻子。最后,他和女儿许小寒的同学段绫卿走到一起,将对女儿的爱恋之情转移到了段绫卿身上。对于许峰仪来说,段绫卿和女儿许小寒长得有些相似,所以段绫卿成为了许小寒的替代品。

许太太:许小寒的母亲。早年,她只是微笑着看着许峰仪和许小寒父女俩,尽管他们的行为举止已经超越父女之间应有的状态。许太太以家务和摆弄花草为主,和丈夫、女儿的生活几乎脱轨,在家中几乎成为了透明人。她知女儿和丈夫超乎寻常的感情,但善良的她一直不愿相信。即使现实逼迫自己不得不相信的情况下,她也无法怨恨女儿,而是努力地挽救女儿,不能让她越陷越深。

作品鉴赏

编辑

主题思想

《心经》展现的是一出家庭伦理的悲剧,小寒与父亲的畸形爱恋违背了社会伦理,触动了人类情感中的深层恐惧。小说通过对三位女性可怜可悲命运的描写,反映了作的女性意识,使人深深地悲慨于社会的进步发展,竟然未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改产生丝毫影响的残酷事实。小寒的爱而不能在一起,绫卿的私奔行径,许太太的隐忍不言,她们为了一个男人的一己私利的互为替代、彼此斗争,均表现出社会对女性心理的压抑,体现出作者对女性命运的冷静思考。

许峰仪不爱自己的妻子,却毫无理性地将这份本应给予妻子的爱转嫁到女儿身上。他也不爱段绫卿,段绫卿只是小寒的替代品而已。三个女人间夹杂的许峰仪,根本无力与真实的自己统一,他不断地回避和转移情感,不但造成了三个女人的悲剧,也显露出自己的懦弱和自私。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许峰仪与张爱玲其他文本中的父亲形象虽然表面看来大相径庭,但在精神向度上却取得了某种内在的一致性。尽管这个故事披上了“爱”的面纱,仍然是张爱玲擅长书写的“弑父”主题的变奏。以恋父开始的故事走向了它的反面,揭开了暧昧、温情的父爱面纱,露出里面深藏的望、抛弃和人性的自私。

艺术特色

意象及其作用

小说中,植物这一意象描绘出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当小寒知道父亲决定离她而去时,看到了篱笆上的藤条“努力往上爬,满心只想越过篱笆去,那边还有一个新的宽敞的世界想到这不是寻常院落,这是八层楼上的阳台。过了篱笆,什么也没有,空荡荡,空得人眩晕。”这是小寒对父亲形象的隐喻,也是她自身境遇的写照。小寒渴望抓住父亲的爱,一如往上攀爬的藤,越过篱笆进入新的世界。但她所追求的新世界就像空中楼阁,注定无法实现。“藤”这一意象暗示了小寒内心的空虚与脆弱。

同时,作者善于运用建筑物意象,折射出人物内心的想法。生日会结束后,小寒送段绫卿下楼走楼梯时,把那楼梯叫做“独白的楼梯”。楼梯所形成的封闭空间,令人的内心感到安全,从而不用担心他人窥到自己的心思,甚至可以进行自我的对话。这从侧面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表现出作者对社会压抑氛围的嘲讽。小说后段,遭受沉重打击的小寒想到说服段绫卿母亲阻止父亲和绫卿。在段家门前,作者再次用四周的意象来表现小寒的潜意识。“阴惨惨的灰泥住宅”“青黯的霉苔”等写出段家家境贫寒,也暗示了小寒内心的恐慌。

《心经》中,张爱玲运用意象叙事以使小说主干发生必要的枝蔓,弥补材料不足,起到“补白”或补叙作用。如作者描写这个家的陈设:“客室里,因为是夏天,主要的色调是清冷的柠檬与珠灰。不多几件桃花心木西式家具,墙上却疏疏落落挂着几张名人名画。”这里隐约透出一种冷漠与不协调,暗示出这个家庭并不如外人面前的和谐。从后文中可以看出这个家庭里不存在温暖的亲情,相反,小寒破坏了父母间的感情。同样,许峰仪那张男扮女装的照片也并非可有可无,而是运用意象的“补白”来刻画人物的双重性格。再者,三张照片中唯独缺少许太太的,一方面暗示出母女情敌的立场,另一方面暴露出女主人在这个家庭的缺席状态。许太太将自己淡化为可有可无的角色,她的有意忽视、忍让更是助长了许父与小寒的不伦之情。

人物塑造

小说通过对许峰仪与三个女性形象许太太、许小寒、段绫卿的塑造,最终将一个看似完整的家庭逐渐分解。无论是在家中空间布局方面,还是在楼梯间悠长的场景描写方面,都渗透着沉重的忧伤的感觉,暗示这一切注定是个悲剧。而父亲、女儿与母亲之间无形的距离感都在张爱玲不着痕迹的描写中显露无疑。许峰仪“去势”化的弱化描写,突出了三位女性相似又不同的特点,在本我、自我以及超我三个人格中的纠结徘徊,每个人物都有自己困境,并非真正的完美与自由,许小寒在父系话语环境下本我情感主体的成长,段绫卿自我的成全以及与旧家庭的割裂与逃离,许太太超我的隐忍与双重身份责任感,塑造的每一位女性都在自己的生活内生动鲜活,都于许峰仪这样一个男性角色人格。

作品评价

编辑

作家王安忆:在她的伊甸园里没有宝这样可与其配对的人,她最易寻找的就是身边的异性,没有兄弟,就找她的父亲。七八年之前,许小寒十二三岁,而父亲是一个成年人,无论承认不承认,无论怎么“赞成健康的,正常的爱”,当时当地,多少有一点“洛丽塔”情结,但是不那么彻底,大约只是停留在审美,而无法进入情欲。在二十岁生日的晚上,许峰仪对许小寒说“你对我用不着时时刻刻装出孩子气的模样”。至少,许峰仪是不想作陪了。一个大孩子,虚假的“洛丽塔”,他宁可要一个长大的,至少有“健康的,正常的爱”。于是,许小寒一个人滞留在伊甸园里,早熟的心和晚熟的形最后都落得孑然一身。

出版信息

编辑

收录图书名

出版时间

出版社

ISBN

版本信息

《传奇》

1944年8月

上海杂志社

-

第一版

《传奇:增订本》

1946年11月

山河图书公司

-

第二版

《张爱玲短篇小说集

1968年

皇冠文化

-

小说集

《第一炉香》

1990年

皇冠文化

-

张爱玲全集

《张爱玲文集》(第一卷)

1992年7月

安徽文艺出版社

7-5396-0595-2

张爱玲文集

《第一炉香》

1997年3月

花城出版社

7-5360-2392-8

张爱玲作品集

《中短篇小说:1944年作品》

2003年10月

哈尔滨出版社

7-80699-035-6

张爱玲典藏全集

倾城之恋

2006年12月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7-5302-0865-9

张爱玲集

2009年3月

978-7-5302-0948-6

张爱玲集

2010年8月

皇冠文化

978-957-33-2671-7

全集典藏版

2012年6月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978-7-5302-1116-8

张爱玲集

2019年4月

978-7-5302-1862-4

精装典藏版

2020年2月

皇冠文化

978-957-33-3513-9

百岁诞辰纪念版

《传奇》

2021年6月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978-7-5302-2120-4

初版复刻版

作者简介

编辑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祖籍河北丰润,1920年9月生于上海,1995年9月逝于美国。张爱玲深受中国古典文学影响,又接受了西式教育,从而形成中西兼备的文学视野。她的作品多着眼于普通人的命运,洞察人性的幽微,又有历史意识,写出了大变动时代下的众生相。代表作品有《倾城之恋》《半生缘》《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小团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