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 编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创作诗歌

囚徒》是俄国诗人作家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创作于1822作。

《囚徒》是普希金被沙皇放逐在南俄,参观基希涅夫监狱后不久所写。当时诗人饱尝着同亲人和朋友分离的痛苦,他感到自己犹如一个囚徒,他向往着自由,所以在诗中他把一只在幽禁中饲养的雏看作自己的伙伴。这热爱自由的骄傲的儿向囚徒发出热情、激烈的号召:挣脱樊笼,飞向自由。

全诗结构紧凑,内容深刻,是诗人所写的关于自由的主题的诗作中较精彩的作品之一。此诗曾以民歌形式广为流传。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囚徒

作者: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创作年代:1822年

作品体裁诗歌

外文原名:узник

作品原文

编辑

Сижу́ за решёткой в темни́це сыро́й.

Вскормлённый в нево́ле орёл молодо́й,

Мой гру́стный това́рищ, маха́я крыло́м,

Крова́вую пи́щу клюёт под окно́м,

Клюёт, и броса́ет, и смо́трит в окно́,

Как бу́дто со мно́ю заду́мал одно́.

Зовёт меня́ взгля́дом и кри́ком свои́м

И вы́молвить хо́чет: «Дава́й улети́м!

Мы во́льные пти́цы; пора́, бра́т, пора́!

Туда́, где за туче́й беле́ет гора́,

Туда́, где сине́ют морски́е края́,

Туда́, где гуля́ем лишь ве́тер... да я!..»

中文译文

编辑

版本一

我坐在潮湿牢房的铁栅旁。

年轻的鹰,在监禁中喂养,

我忧郁的同伴啊,它在

啄着带血的食物,拍打翅膀,

它啄着,扔着,望着窗户,

好像与我想着同样的心事。

它用目和叫声把我呼唤,

它想说:“我们一起飞去!

我们是自由的鸟;是时候了,兄弟

飞去天边白雪皑皑的山冈,

飞去闪耀着蔚蓝的海洋,

飞去只有风……和我散步的地方!……

(刘文飞译)

版本二

我坐在阴湿牢狱的铁栏后。

一只在禁锢中成长的鹰雏

和我郁郁地做伴;它扑着翅膀,

在铁窗下啄食着血腥的食物。

它啄食着,丢弃着,又望望窗外

像是和我感到同样的烦恼

它用眼神和叫声向我招呼,

像要说:“我们飞去吧,是时候了,

“我们原是自由的鸟儿,飞去吧——

飞到那乌云后面明媚的山峦,

飞到那里,到那蓝色的海角,

只有风在欢舞……还有我做伴!……”

(查良铮译)

创作背景

编辑

具有民主进步思想的普希金因写了不少歌颂自由、反对沙皇专制暴政的政治抒情诗讽刺诗,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于1820年被流放到俄罗斯南部地区,在南俄的加索、比萨拉比亚地度过了四年的流放生涯。在流放和旅行中,普希金广泛接触了俄国会,南方优美的自然风光、哥萨克人的风土人情,以及与十二党人的密切交往,更加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热情。这一时期,他不改初衷,继续创作反对暴政和向往自由的诗篇,写出了许多以浪漫主义为主要特色的抒情诗,《囚徒》是其中一首。

在流放地,普希金感觉到自己就是一个囚徒,再加上其他一些具体原因:十二月党人朋友拉耶夫斯基的不幸被捕,与基希尼奥夫监狱囚犯的谈话及几个囚犯的成功狱,自己因与一族争斗而被监禁等等,于是基希尼奥夫监狱庭院中的一只禁锢的雏鹰激发了他的灵感,切入了他的写作视角,他要通过受束缚的动物来传导一种压抑,达一种渴望。于是写成了《囚徒》这首诗歌。

作品鉴赏

编辑

该诗是普希金对当时自我处境的一种真切感受,在俄罗斯南部的流放地,他时刻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失去自由的囚徒。诗歌以一只鹰为抒情描写对象,巧妙地寄托了诗人急摆脱囚禁、奔向自由的心境。鹰一向被视为自由翱翔的动物,可出现在该诗中的,却是一只“在束缚中饲养大了的年轻的鹰鹫”,不过这只被囚禁的鹰却未失其天性,它“啄着带血的食物,拍动着翅膀”,依然充满血性和行动的力量。它不断望着“我”,“用目光和叫声召唤着我”,一同飞向自由的远方。鹰是诗人同病相怜的伙伴,两“都是自由的鸟儿”,却都受到束缚,这个诗人“忧愁的同伴”又与诗人心意相通”“和我想着同样的事情”,那就是冲破束缚,追寻自由。

诗歌几乎全篇都在描绘鹰的动作和思想,实际上,鹰是诗人的自我象征,诗人以鹰自喻,并将鹰设置为自己心灵的对话者,鹰对“我”发出的飞向自由的召唤,实质是诗人在心中的自勉。被流放的诗人犹如失去自由的囚徒,他那颗热爱自由的心灵多么渴望能像鹰一样,自由飞翔于天际,穿越广袤的大海,飞上高远的云端。诗人身在南部流放地,心却早已飞向远方。

全诗用语简洁,富于形象感,作为一首抒情诗,充分体现出普希金诗歌特有的“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给人以激情和理想、信念

作品影响

编辑

《囚徒》这首诗简洁形象、富有乐感,受大众欢迎。俄国作曲家阿利亚比耶夫曾将它谱成歌曲,使之成为俄罗斯大地上广为传唱的一首民歌。

作者简介

编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1837),俄国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1799年6月6日诞生在莫斯科的一个贵族家庭童年时由法国家庭教师管教,8岁时就开始用法文写诗;同时又从保姆那里学到了俄罗斯人民语言。在皇村中学学习时,受到当时爱国思潮和进步思想的影响,结交了许多十二月党人。1817年皇村中学毕业后任职于外交部,此后数年间写作了大量作品。1823年受敖德萨总督诬陷,被送到他父母的领地哈伊洛夫斯克村监视居住。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失败,尼古拉一世将普希金召到莫斯科,但仍受宪警监视。1833年回到彼得堡,1837年死于与法国流亡贵族丹特斯的决斗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小说《上尉的儿》《黑桃皇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