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河入林 编辑

海明威创作的小说作品

过河入林》是海明威于1949意大利旅行和打猎回国之后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坎特威尔上校身上有作者本人的影子。坎特威尔上校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情日趋颓唐,到威尼斯去打野鸭作消遣,并到意大利北部凭吊过去的战场。他回忆过去的爱情,考虑到死亡的问题,感到孤独绝望。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过河入林

外文名:AcrosstheRiverandIntotheTrees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创作年代:1949年

文学体裁:小说

字数:136千

内容梗概

编辑

这是海明威于1949年去意大利旅行和打猎回国之后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坎特威尔上校躲在有作者本人的影子。全书描写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的主人公在战后不久去意大利的福萨尔塔重访他当年作战负伤的地点,去威尼斯游玩,与朋友们一起打野鸭子,并着重描写了他与美丽的意大利姑娘蕾纳塔之间毫无功利目的纯真爱情,反映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人类前途的关心,以及对人生的价值、爱情与死亡的思考。本书书名取自美国内战时期南军将领托斯·杰克逊临死前所说的话,现了海明威笔下的“硬--也名括他本人--视死如归的坚强性格。

作品赏析

编辑

全书描写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的主人公在战后不久去意大利的福萨尔塔重访他当年作战负伤的地点,去威尼斯游玩,与朋友们一起打野鸭子,并着重描写了他与美丽的意大利姑娘蕾纳塔之间毫无功利目的的纯真爱情,反映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人类前途的关心,以及对人生的价值、爱情与死亡的思考。本书书名取自美国内战时期南军将领托马斯·杰克逊临死前所说的话,表现了海明威笔下的“硬汉”——也包括他本人视死如归的坚强性格。

作品评价

编辑

海明威由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闻名于世。但1950年他的小说《过河入林》却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有人说这部小说实际是《永别了,武器》的翻版,认为主人公的形象和精神状态人厌倦,小说的创作模式也没任何创新。当时美国著名评论家马克斯韦尔·盖斯马尔在《星期六文学评论》上发表文章:“这是一部不幸的小说,不哪一个尊重海明威的才华和成就的人来评论它都是一件不愉快的事。这不但是海明威最糟的一部小说,也是集他所有以前著作中坏的一面之大成,从而对未来投下了阴影。这部小说的意识形态背景是‘真实风流韵事’‘超人’和‘最后边界’的混合物。”尽管有很多批评之,一些评论家对于这部小说的过低评论难免有失偏颇。尽管《过河入林》在海明威的小说中算不上经典,但它深刻的主题及对于战争给人们留下创伤的叙述给读者以震撼;它丰富的背景给读者以知识;它独特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作者简介

编辑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欧内斯特·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获得者,1899年7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父亲医生和体育爱好者。母亲从事音乐教育。6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从小酷爱体育、捕狩猎,中学毕业后曾去法国地旅行,回国后当过见习记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后来去加拿大多伦多市星报任记者,1921年重返巴黎,结识美国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诗人庞德等,1923年发表处女作《三个短篇小说和十首》,随后游历欧洲各国,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的问世给作家带来了声誉。 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猎。1935年写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说, 1937年发表了描写美国与古巴之间海上走私活动的小说《有钱人和没钱人》。西班牙内战期间,他3次以记者身份亲临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而鸣》(1940)。他曾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斗争,1941年偕夫人玛莎访问中国,支持我国抗日战争,后又以战地记者身份重赴欧洲,并多次参加战斗,战后客居古巴,潜心写作。1952年,《人与海》问世,深受好评,翌年获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卡斯特罗掌权后,他离开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处旧伤,百病缠身,精神忧郁, 1961年7月2日用猎枪自杀。海明威去世后发表的遗作,主要有:《在湾流中》(1970)和《伊甸园》(1986)。他那独特的风格和塑造的硬汉子形象对现代美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