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报 编辑

期刊

新民报》,19299创刊于南京。先后出南京、重庆、成都、上海、北平(今北京)版,有八个日、晚刊。抗战胜利后,总管理处设于南京,罗承烈任总主笔,赵超构任副总主笔。因主和平民主,反对内战,1948年年中,被迫停刊。建国后,上海《新民报晚刊》继续出版,1958年起改名《新民晚报》。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新民报

语种:中文

类别:报刊

编辑单位:新民报

创刊时间:1929年9月

出版周期:日报

创刊人:陈铭德

终刊日期:1958年4月1日

办刊历史

编辑

报纸简介

《新民报》是《新民晚报》的前身,于1929年9月9日在南京创刊,创办人陈铭德、吴竹似、刘正华,陈铭德任社长。“九一八后,《新民报》积极宣传抗日,主张抗敌御侮的言和宣传报,大得人心。由此报纸影响扩大,一个月内,发行数由二三千份上升到一万多份。

《新民报》 《新民报》

1937年7月1日报社成立南京新民报社股份有限公司,向现代化的新闻事业转化,推选萧同兹为董事长,陈铭德为总经理。1937年11月,《新民报》决定迁重庆出版,11月27日出版最后一张报,2916号。1938年1月15日,《新民报》重庆版发刊;1942年11月1日,《新民报晚刊》问世;1943年6月18日,成都版《新民报》创刊;1945年10月10日,《新民报》南京版日刊复刊,46年元旦,南京版晚刊发行;1946年4月4日,《新民报》北平社成立,发行日刊;1946年5月1日,《新民报》上海社成立,发行晚刊。上海版出版后,《新民报》在全国已拥有五个社,八张日、晚刊,号称“五社八版”。

1950年4月,因解放前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深重,元气大伤,经济困难,成都《新民报》自行停刊。4月30日,南京《新民报》也因如上原因而停刊。1952年1月11日,重庆《新民报》也以经济困难等原因停刊。4月,北京《新民报》财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收购,改出《北京日报》;部分人员参加《北京日报》工作。至此,五社八报中,上海版成了硕果仅存的一家。 1958年4月1日《新民报》晚刊改名《新民晚报》。

被迫停刊

1948年6月17日,人民解放军攻下开封。国民党残兵仓惶纵火逃亡,并以“东海”“海”“渤海”三个机群,日夜轮番轰炸,致使开封市民死伤无数,市区大半成为废墟。6月24日,南京《新民报》经理、时任立法委员的邓季惺,就领衔在立法院提出“反对轰炸城市”的提案。南京《新民报》日刊6月26日刊登了专访《开封逃京学生余生谈浩劫》,详尽报道逃京学生黄庆泽目睹开封被炸的惨状。6月27日,南京《新民报》晚刊发《水灾·战祸·民生》的社评,抨击内战给人民带来的浩劫。6月28日,南京《新民报》晚刊还就轰炸开封事件发表短评,一点没有因为邓季惺在立法院遭受CC分子围攻而作犹豫退让的意思

1948年6月30日,由蒋介石亲自主持的官邸会报,做出了南京《新民报》永久停刊的决定。

蒋介石对《新民报》并不陌生。在他的眼里,这是一张经常捣乱的报纸,时常和“党国”的重大决策唱反调。就说抗战胜利后复刊的《新民报》南京版吧,当局在1947年5月提出“军事第一”的戡乱政策,《新民报》的社论却劈头喊出“生存第一!和平第一!”。蒋介石过六十大寿,《新民报》刊登的是《慈禧太后做寿》,将此公和挥霍军费造颐和园做寿的西太后隐隐相连。蒋介石好不容易登上总统宝座,它那里又刊出了《袁世凯皇帝》的小品,那就是将他直接比做短命的洪宪皇帝了。

进入1948年,《新民报》南京版不断发表文章,揭露国民党军在战争中惨败的事实。这一笔帐,在陈布雷那里记载得清清楚楚。

深谙报纸文字编排之道的陈布雷早就发现《新民报》上凡发表对国民党不利的消息时(天可怜见,对国民党有利的消息在哪里呢?),总是加上黑框粗线,以使其突出显眼。如1948年1月3日刊载的《从东北之战看华北之战》,透露了国民党军队在东北的失利将使华北战场难以固守。1月10日的《大别山的锯屑》,透露了刘伯承邓小平部队在大别山区的战争中,已经由原来的六万多人,壮大成一支二十多万人的队伍。4月15日的《看西北战局》,揭露国民党军队彼此勾心斗角,互不支援的内幕。5月1日的《透视大巴山防务》,介绍了解放军在四川的军事潜力。5月20日、23日的本报专,报道了平郊、临汾、承德、古北口、河口等地的解放军战绩。5月27日的《从到夏的东北》,告诉读者,东北一万三千多公里的铁路,百分之九十已为解放军控制,全线畅通无阻。

《新民报》不仅连连戳穿国民党当局散布的内战战场国民党军队节节胜利的谎言,还企图遏制国民党军队手中的空中优势,真是要使蒋介石起杀心了!

1948年7月7日,陈铭德召集报社全体干部会议,就报纸办不办下去,以及如何办下去,听取同人的意见。要不要把报纸办下去,这是个不言而喻的问题。《新民报》同人,进了报馆,很少跳槽的。这里虽然工资待遇并不,但老板爱才惜才,同人之间又比较融洽,大家对报馆还是有感情的。虽然外头已经传得沸沸扬扬,可封的通知一刻不下达,大家总还抱有一线希望。有人在会上说,每天的报纸有十多万字,错是难免的,人也有错啊。但如今,在行宪之后,在皇皇宪法条文保障之下,我们既没有收到任何的训示和警告,大概不至于立刻来一个“不教而诛”吧?

大家是知道问题的严重了,才会这么退一步地谈问题。

陈铭德在会上叮嘱道:“这次事件后,当局一定会要迫使我们改变态度的,今后要特别小心些。”

这一天的晚些时候,报社接到了国民党中宣部发出的宣传指示——国民党中宣部在每一重大事件中都要对各报负责人发布指示,内容说:“某匪报之被查封,应不以同业立场采取支持态度,并应揭发此匪报真相。……”陈铭德一接到这张指示,立即明白《新民报》的最后时刻到来了。他连忙托胡子昂,找到刚刚回到南京的张群,希望张能从中斡旋。张群才从外地回来,并不了解个中原因,答应先了解一下情况。等到张群向各方一打听,知道这宣判来自蒋介石,只得无奈地对胡子昂说:“已经决定了,算了,何必找麻烦。”

悬在陈铭德和《新民报》头上那么多年的那柄剑,终于落了下来。

当天晚上,报社有关人员分别作了接受查封的准备。他们有的清理文件,有的搬运重要物资,在各地新闻版编发了许多解放军战况的蒋文杰等已被注意的人员则暂时避走。

1948年7月8日,蒋介石判决《新民报》永久停刊的手发出。手令由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代秘书陈布雷、中宣部长惟果、军务局长俞济时组成的三人小组,直接下达给内政部。内政部文后,上指令首都警察厅和社会局,限于文到后克速执行。送公文的先到报社,见陈铭德、邓季惺已经离社回家,便又踅回,直奔北平路40号。晚上九时多,由首都警察局会同南京社会局人员,将这份标以“内政部(三十七)安肆一0二五六号代电”的公文,正式送达。陈铭德出门去接收,来人却十分顶真地说:邓季惺是南京《新民报》的直接负责人,这个命令一定要她亲自签收。

看完公文,邓季惺立即提出抗议:“这个命令所援引的所谓《出版法》,是立法院所没有承认的北洋政府时代遗留下来的单行法,是无效的。”事实是邓季惺还在立法院和新闻界酝酿废止旧出版法运动。

但他们还是接收了这一不合法的公文。他们自然知道,在蒋介石的高压政策下,自是无理可讲的。到了这一步,恐怕只能接受现实了。他们将来人打发走了以后,立即又赶回中山东路报社,约集全社人员开会,告诉大家,命令终于下来了。

正在写稿的记者放下了笔,编辑放下了手中的版样,排字工人放下了正在检排的铅字,几个和女职员已经忍不住哭了起来,更多的人则是怀着一腔悲愤,含着热泪沉默着——报社周围此时已经布满了特务,高声怒骂亦不可能了。

再过两个月就要度过虚岁二十岁生日的《新民报》南京版,在国民党政府宣布“行宪”六个月之后,被当局勒令永久停刊。

办刊宗旨

编辑

该报以宣传基督教为主,兼刊评论故事诗词、格致浅说及亚洲新闻等内容,刊内附有大量图片、照片等资料。

日伪新民会机关报

编辑

抗日战争时期华北伪政权机关报。1938年1月创刊于北平,1944年4月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