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报 编辑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民报》是近代政文艺杂志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1126日创刊于日本东京。初为月刊,后改为不定期出版编辑负责人初为张继,其后为章炳麟,20期后为陶成章。共出26期。孙中山撰发刊,第一次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主要撰稿人有章炳麟、君武,胡民、陈天华,朱执、宋教仁、陈去病柳亚子、苏曼殊。曾同改良派所办《新民丛报》展开尖锐论战,对于抵制改良派的政治影响宣传革命派的革命主,促进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的进步作用。

概述图来源: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民报》

语种:中文

类别:报纸刊物

主办单位:中国同盟会

编辑单位:民报

创刊时间:1905年11月26日

出版周期:月刊

发刊词:孙中山撰写

终刊时间:1910年2月

主编:胡汉民、章太炎

报刊简介

编辑

民报民报

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刊,前身为宋教仁在东京创办的《二十世纪支那》。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公开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希望通过《民报》使之“输灌于人心而化为常识”。在《简章》中,规定了“本杂志之主义”六条,为颠复现今之恶劣政府,建设共和政体,维持世界真正之平和,土地国有,主张中国、日本两国之国民的连,合,要求世界列国赞助中国之革新事业等。1908年10月,由于同盟会所发动的武装起义屡遭失败,汤增璧在《民报》第二十四号上发表《革命之心理》一文,鼓吹暗杀。又值清政府派唐绍仪为中美联盟赴美,经日本,章太炎在《民报》发表《清美同盟之利病》予以桨击。于是,唐绍仪嗾使驻日公使通过日本政府下禁止第二十四号《民报》发行。1909年10月,汪精卫南洋到日本复刊《民报》﹐伪称在法国巴黎出版,实则仍在日本印刷,仅刊行两期后停刊。共出二十六期,另附《天讨》增刊。主编及主要撰稿人为胡汉民、章太炎.张继,陶成章,汪精卫、朱执信、宋教仁等。

《民报》一创刊就受到广大读者欢迎,至第四号即销行至万份,至第七号,又销行至一万七千份。它被以各种巧妙而隐蔽的形式运向国内,散发各地。不少号一版、再版、三版仍然不能满足要求,第一号就曾发行过六版。《民报》于出版第三号后曾发行号外,列述《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要共十二条,声明自第四号以下,分类辩驳。《民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批驳保皇派梁启超《新民丛报》反对革命的谬论,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历史沿革

编辑

发刊词

民报创刊词民报创刊词

近时杂志作作者亦伙矣。姱词以为美,嚣听而无所终,摘埴索涂,不获则反复其词而自惑。求其斟时弊以立言,如古人所谓对症发药,已不可见,而况夫孤怀宏识,远瞩将来者乎?夫缮群之道,与群俱进,而择别取舍,惟其最宜。此群之历史既与彼群殊,则所以掖而进之之阶级,不无后先进止之别。由之不贰,此所以为舆论之母也。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泊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七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是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递嬗易而欧美之人种胥治化焉。其他施维于小己大群之间,而成为故说者,皆此三者之充满发挥而旁及者耳。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是故或于人为既往之陈迹,或于我为方来之大患,要为缮吾群所有事则不可不并时而弛张之。嗟夫!所陟卑者其所视不远,游五都之市,见美服而求之,忘其身之未称也,又但以当前者为至美。近时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而况追逐于人已然之末轨者之终无成耶!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膛乎后也。

翳我祖国,以最大之民族,聪明强力,超绝等伦,而沈梦不起,万事坠坏,幸为风潮所激,其渴睡,旦夕之间,奋发振强,励精不已,则半事倍功,良非夸嫚。惟夫一群之中,有少数最良之心理,能策其群而进之,使最宜之治法,适应于吾群,吾群之进步,适应于世界,此先知先觉之天职,而吾“民报”所为作也。抑非常革新之学说,其理想输灌于人心,而化为常识,则其去实行也近。吾于“民报”之出世觇之。

《民报》第一期,1905年10月。

发展简史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举行成立大会。会上,兴提出以留日学生创办的革命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获得通过。然而该刊在第二期上发表了《日本政客之经营中国谈》一文,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被日本政府查禁,同盟会只好另办一份机关报,那就是《民报》。

《民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是一个大型月刊,设有论说、时评、谈丛、选录等栏目,每期6万至8万字。先后参与编撰工作的有胡汉民、汪精卫、陈天华、朱执信、廖仲恺、汪东、章太炎、刘师培等。孙中山在为《民报》撰写的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同盟会的主张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于是“三民主义”就成了《民报》宣传的主要内容:

第一,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民报》指出,统治中国的满洲族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的走狗,成为各族人民的死敌,因此号召人们起来“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值得指出的是《民报》的排满宣传已经注意到把清朝的反动统治者同满族人民区别开来。

第二,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民报》发表许多文章批判封建制度,鼓吹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强调“国民之权利”,号召人们起来推翻皇帝,废除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第三,宣传以土地国有。平均地权为中心的民生主义。《民报》发表不少文章宣传土地国有和平均地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样就接触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土地问题。

此外,《民报》还大力介绍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介绍西方新文化和新思潮,其中包括社会主义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民报》的出版,受到国内外同盟会和同情革命的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它的创刊号再版7次,第2、3期各再版5次,仍然供不应求,最发行量达到17000份。第l?5期由胡汉民主编,第6~24期由章太炎主编(其中第19~22期由陶成章代理主编)。在出了24期后,曾一度被日本政府以“激扬暗杀”为由查禁。停刊一年后,由汪精卫在东京编发了第25、26期,1910年2月终刊。

《民报》六大宗旨。

即:(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

(二)建立共和政体;

(三)土地国有;

(四)维持世界真正之和平;

(五)主张中日两国之国民的联合;

(六)要求世界列国赞成中国之革新事业。

展开论战

《民报》创刊后不久,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展开了一场空前规模的思想大论战。这场论战中,革命派以孙中山、汪精卫、胡汉民、章太炎、朱执信、宋教仁等人为代表,而改良派的主要代表则是梁启超。双方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阵地,各自在海外的20多种报刊也投入了论战,辩论文字估计不下百万言。1906年4月18日,《民报》第3号以号外形式公布了《〈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全面揭示了革命派与保皇派的原则分歧。

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保皇派机关报《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以《民报》的创刊为发端。1905年11月,《民报》创刊号即对保皇派进行批判。梁启超则从《新民丛报》1906年1月出版的第73号起连续登载《开明专制论》和《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两篇文章,竭力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先实行"开明专制",确立君主立宪;反对土地国有,维护私有制度。革命派斗志正旺,予以迎头痛击。《民报》号外载文说;

《新民丛报》将本年《开明专制论》、《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诸篇合刊为《中国存亡一大问题》。本报以为中国存亡诚一大问题,然使如《新民丛报》所云,则可以立亡中国。故自第四期以下,分类辩驳,期与中国民解决此大问题。兹先将辩论之纲领,开列于下,以告读者:

一、《民报》主共和;《新民丛报》主专制。

二、《民报》望国民以民权主宪;《新民丛报》望政府以开明专制。

三、《民报》以政府恶劣,故望国民之革命;《新民丛报》以国民恶劣,故望政府以制。

四、《民报》望国民以民权立宪,故鼓吹教育与革命,以求达其目的;《新民丛报》望政府以开明专制,不知何方副其希望。

五、《民报》主张政治革命,同时主张种族革命;《新民丛报》主张政府开明专制,同时主张政治革命。

六、《民报》以为国民革命,自颠覆专制而观,则为政治革命,自驱除异族而观,则为种族革命;《新民丛报》以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不能相容。

七、《民报》以为政治革命必须实力;《新民丛报》以为政治革命只须要求。

八、《民报》以为革命事业专主实力,不取要求;《新民丛报》以为要求不遂,继以惩警。

九、《新民丛报》以为惩警之法,在不纳租税与暗杀;《民报》以为不纳租税与暗杀,不过革命实力之一端,革命须有全副事业。

十、《新民丛报》诋毁革命而鼓吹虚无党;《民报》以为凡虚无党皆以革命为宗旨,非仅以剌客为事。

十一、《民报》以为革命所以求共和;《新民丛报》以为革命反以得专制

十二、《民报》鉴于世界前途,知社会问题必须解决,故提倡社会主义;《新民丛报》以为社会主义,不过煽动乞丐流民之具。

以上十二条,皆辩论之纲领。《民报》第四号刻日出版,其中数条皆已解决。五号以下,接连辟驳,中国民平心公决之。

周年大会

1906年12月2日,孙中山出席了在东京神田锦辉馆举行的《民报》周年大会。到会者约有五千余人。在场的景梅九曾记述道:“《民报》开周年纪念会,适逢孙中山先生重到日本,大家想望风采,无缘接近,忽然听说这纪念会有先生的演说,把全学界人震动起来。”锦辉馆“四壁悬挂欢迎及庆祝的对联,万国旗帜,交悬在中间。很是庄严灿烂。曾记某士集一联赠孙先生道“岂有蛟龙愁失水?不教胡马度阴山!”倒也有弦外的余音。七八点,人还不甚多,我和几位同志坐在演坛右边。不—时,到会的潮涌而来,不下数千人,后来的实不能容,都徘徊馆外,伏而望,人语嘈杂,似乎都带些革命的声浪。一时摇铃开会,满场寂然,有万木无声待来的景”。

纪念会由黄兴主持,章太炎首先致祝词:“相我子孙,宣扬国光,昭彻民听,俾我四百兆昆弟,同心戮力,以底虏酋爱新觉罗氏之命。扫除腥膻,建立民国,家给人寿,四裔来享。呜呼!发扬蹈厉之音作而民兴起,我先皇亦永有攸归。”

接着,孙中山发表了长达两个小时的演说,他说“今天诸君踊跃来此,兄弟想来,不是徒为高兴,定然有一番大用意。今天这会,是祝《民报》的纪元节。《民报》所讲的是中国民族前途的问题,诸君今天到来,一定是人人把中国民族前途的问题横在心上,要趁这会子大家研究的。兄弟想《民报》发刊以来已经一年,所讲的是三大主义:第一是民族主义,第二是民权主义,第三是民生主义。”

孙中山阐述了“三大主义”的基本宗旨及其内在联系。强调指出,民族主义不是单纯地排斥满洲民族,而是要推翻腐败的清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民权主义是将“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同时并行,“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而“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民生主义是鉴于欧美“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的世界”,社会问题积重难返。所以在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同时,必须同时“改良社会经济组织,防止后来的社会革命”。孙中山反复强调了“三大主义”的内在联系,“总之,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还批评了美国的政党竞选和官吏委任制度,前者重能说会道而轻学识品德,后者两党迭相兴废,官员随总统进退,都存在很大流弊,“所以美国政治腐败散漫,是各国所没有的”。他由此提出中华民国的宪法要创立“五权分立”的新主义。即借鉴中国古代的科举选士和御史弹劾制度,在西方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增加“考选权”和“纠察权”。他强调说,“五权分立”“这不但是各国制度上所未有,便是学说上也不多见,可谓破天荒的政体。兄弟如今发明这基础,至于那详细的条理,完全的结构,要望大众同志尽力研究,匡所不逮,以成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这便是民族的国家、国民的国家、社会的国家皆得完全无缺的治理。这是我汉族四万万人最大的幸福了”。

报刊被禁

章炳麟向日方提起诉讼

1908年10月,《民报》出至第二十四期,被日本政府封禁。《民报》至第二十三期时由章炳麟编辑,以汤增壁为副编辑。由于同盟会所发动的武装起义屡遭失败,汤增壁转而鼓吹暗杀,在《民报》第二十四期上发表《革命之心理》一文,赞扬"虚无党"。

19日,日本政府以《革命之心理》一文,激扬暗杀为理由,下令禁止《民报》发行。

20日,章炳麟向警署提出诘问。

21日,致书日本内务大臣平田东助,要求收回命令书。

23日、26日,又连续致书平田东助,指责日本政府的错误政策,声称,"本编辑人兼发行人宁为碎,不为瓦全","封禁驱逐,惟命是听"。在宫崎寅藏等支持下,黄兴、章炳麟、宋教仁等延聘律师向日本法庭提出诉讼。

历史意义

编辑

《民报》积极宣传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同资产阶级改良派展开论战,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中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为辛亥革命的发动作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该刊所宣传的革命纲领和革命思想对文学界也具有指导意义。一大批革命的文学期刊、文学作品乃至如南社等革命文学团体在差不多同时产生,显然与该刊大有关系。这些作品或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或追忆亡国之痛,与该刊的政论文相辅相成,从而使文学成为革命的有力武器,为文学期刊树立了革命的榜样。

后世评价

编辑

如果说《新青年》杂志是较早地传播了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了“五四”的新文化和爱国运动;那么《民报》就是较早地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指导了辛亥革命。虽然两者代表新旧民主革命的两个不同阶段,它们的性质也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近代中国思想战线上的主要阵地,表现了中国人民热烈要求民主和进步的愿望。——陈旭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