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思想 编辑

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是会主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首先是作为一种理想而产生的,同时又明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所应该具有的精神状态。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是人类长期以来追求的理想目标,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科学认知的基础之上,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社会主义思想

定义: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历史:源流可以追溯得很远

产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

历史起源

编辑

社会主义思想的源流可以追溯得很远。把不平等和人剥削人的现象同私有制联系起来,要求实行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建立平的思想,在许多世纪以前就已经有了。这是对当时社会关系的不公正现象的一种反映。从古希腊关于人类历史发轫的“时代的传说中,从中国古代对“大同世界”的憧憬中,都可以发现这种思想。这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儒学典籍《礼记·礼运篇》有所谓“大之行也,天下为公,选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皆有所养。男有分,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里明确提出了财产公有、各尽所能、互助博爱的社会平等思想。人类对共同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奋斗从来没有终止过,而是以各种形式世世代代坚持不断地延续着,它长期激励着无数的社会先进分子,甚至成为封建社会中农民斗争的奋斗纲领,也为近代社会主义思想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思想材料

16世纪英国本主义关系萌芽,出现了对私有制的全面批判以及对公有制社会的描述著作——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和随后出现的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用对话体裁写成的《太阳城》,虚构了一个意大利热那亚航海家的主要谈话。这位航海家作环球旅行时到达位于赤道附近的一个叫“太阳城”国,发现当地居民都在公共食堂吃饭,他们讲究营养,每天吃什么都是根据医学的要求来确定的。居民个个身体健壮,大多数人能活到100岁,有些人甚至活到200岁。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劳动,劳动是每个人的义务。劳动只有轻重之分,没有贫贱之别,没有低之分。太阳城所实行的制度,是最符合自然法的;而根据自然法,一切都是公有的。

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已进入手工工场时期,工人与工场主的矛盾逐渐显露,法国的摩莱里、布利和巴贝夫举起了财产公有、人类平等的旗帜。到19世纪30、40代,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暴露,社会主义思想开始广泛传播,主要代表有法国的西、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是尖锐的,认为按照启蒙学者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一幅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资本主义制度是“新的奴役形式”,人数最多的阶级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自己却最贫穷,被压在社会最底层。资本主义制度的贫困是“由富裕产生”,资本主义制度下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对立,一些人的幸福建立在他人不幸的基础上: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纠纷,建筑师渴求发生大火使城市四分之一化为灰烬。“私有财产和私有制过去和现在都是人们所犯的无数罪行和所遭的无数灾祸的原因”,它使穷人贫困、无知、失业,使富人成贪婪的“两脚兽”,“私有制使人变成魔鬼,使全世界变成地狱”。他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提出,证了社会主义制度生产力水平将大大提高,预见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特点,如消灭三大差别和国家的消亡。但是,他们的学说还只是空想,不能科学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剥削的本质,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不能找到创造新社会的物质力量。

思想文化

编辑

真正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理想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为核心的种种矛盾,揭示资本家剥削的秘密,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他们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对人类未来的共同理想——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论证。马克思和恩格斯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开篇则激情扬言:“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一百多年来国际共产主义的历史,就是在《宣言革命原则指导下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不断取得辉煌胜利的历史。恩格斯后来所著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由来及其基本理论,马克思认为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

“社会主义”一,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某些著作,系由“社会的”一词衍生而来。该词导源于拉丁文socialis,原意是“同辈的”、“同伙的”,用于表达反对社会上的不平等和对于集体主义的朦胧倾向。“共产主义”一词的出现稍迟于“社会主义”,该词导源于拉丁文communis,原意是“共有的”,用以表达反对私有制和对公有社会的向往。今天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同一个思想体系,作为社会制度,则属于同一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列宁指出:人类从资本主义只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和按劳分配。之后,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列宁把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理想揭示了人类发展的美好远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作了描绘: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恩格斯还从更深层次对共产主义理想远景作了阐说,那就是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问题的思想。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的能力受到限制,人是不独立的,表现为人的依赖关系;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交换普遍发展的社会,人的能力得到发展,但是人的独立性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才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独立自由的人。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共产主义社会的人们由于对自然力和社会关系的发展规律有了正确的认识,并能支配它们为人类自觉的目的服务,因此终于从自然力和社会关系中获得解放、获得自由。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更迭,其深层含义就在于它标志着人类在自然力和社会关系中获得解放和自由的程度。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就是关于共产主义理想的伟大学说。理想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人生观、伦理观、价值观等观念的综合集成,它从总体上反映出人们的精神素质,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生活各方面的价值取向。共产主义理想是科学的人生观、伦理观和价值观的聚集综合,是人们思想行为规范的目标导向;它为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国家、民族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是社会变革、社会革命的巨大精神力量,并使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先导作用

编辑

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又是一种精神价值体系,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文化主要是指科学的、健康的,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文化;是服从和服务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的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创造性特征,能够充分反映时代发展趋势,始终走在时代潮流前面。它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各族人民面向未来、开拓奋进的主心骨,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各种社会文化思潮面前始终具有正确主导和引领的主动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体现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符合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共同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不同的群体和阶层。这就决定了它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强大的整合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先导作用。

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精神文化上还带有明显的旧社会的痕迹,存在一些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封建主义西方传入的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这些腐朽思想文化有着十分浓厚的历史积淀,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消失,还会长期存在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建设逐步铲除这些腐朽思想文化存在的条件和土壤,通过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先导作用,以提高全社会的精神文化境界。当今时代是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同时并存。多样化社会思潮错综复杂,既是无法避免的,又是必须加以引领的。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就会影响和冲击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和冲击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甚至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基。只有旗帜鲜明地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先导作用,才能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总目标下,使人们超民族、血缘、语言、习惯、地域等差异而形成共同的归属感,使全社会形成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不断增进社会思想共识,不断增强社会共同体的团结和谐,不断强化全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为适应我们党在新时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的作用,应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不断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使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想因素、现实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科学而有力的舆论导向、文化辐射、政策激励、制度安排等,既统一思想又尊重差异,既引导群众又服务群众,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亲和力。把体现党的主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在轻松愉悦的语境和氛围中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应坚持引导社会思潮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认真分析研究不同社会思潮的本质内容、表现形式、社会影响以及产生根源,有重点地做好引领工作。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理论困惑,特别是针对社会热点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引导力度,使之朝着有利于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的方向健康发展。应坚持创新形式和手段,拓宽教育的渠道。通过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普教育等各种途径,把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先导作用的工作渗透到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同时,根据人们接受信息途径的新变化努力探索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先导作用的新方法、新手段。

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先导作用,就是让先进文化成为人们价值取向的主导,成为大众文化的主流,成为社会风尚的主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支柱,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占支配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观念形态(包括引领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价值目标、道德规范、民族精神等),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代表着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其他任何价值体系都不可替代的先导性和影响力。

基本内涵

编辑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淀和产物。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能够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在批判总结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创立的科学理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从最根本来讲,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成为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

文化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由于历史沿革和现实的经济、政治及社会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不同的社会形态或同一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在文化上又具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和功能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从文化与经济、政治互动的关系中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内涵,从而科学把握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更好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它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文化有着本质区别,同时与社会主义中高级阶段尤其是共产主义文化相比,在理想信念、价值原则和伦理道德的实现程度、层次和范围上又有较大差别。它必须符合并反映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政治状况及要求;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愿;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和潮流;有利于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价值理想的实现;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因此,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特质内涵可以概括为:它是民族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文化;是反映人民意志、代表人民利益的文化;是把弘扬科学理性精神与倡导人文精神统一起来的文化;是适应并引导、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文化;是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文化。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加强体系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是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含的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共同构成一个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由高到低、由理论到实践、由思想到行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结构。

思想进程

编辑

概念: 创新性劳动 全民利益共同体 特权精英 生产力的能动要素 全面民主化 社会主义本质论 权力割据 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条件

环形制约规律 畸形创造 病态环 组环 环哲学

什么样的社会才是能够使绝大多数人民享受幸福生活的社会呢?那必须是这样一个社会:人与自然十分和谐,到处是蓝天碧水,绿地青山;人民公有大多数的社会财富,再分配公平,创新性劳动具有最高的社会地位,全民享受经济生活的保障?? 幼有所哺,长有所学,壮有所务,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残有所助的社会 ;全民主持政务 ?? 人民有可靠的途径主持国政,人与人之间政治地位平等,整个社会支持政治、思想创新的社会;以“全民利益共同体”为思想、道德主干的,以自由,公平,民主为主体意识形态的社会。这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

1、中国新社会主义思想的时间进程

中国新社会主义的思想是从寻求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的思想活动中产生的。中国新社会主义的思想进程是为寻求中国人的幸福生活而对斯大林模式的旧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过程,也是对旧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否定过程。这个思想进程是从“文革”后期开始的。

自陈胜、吴广起义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社会革命,都是农民革命。尽管第三国际催生了中共,支持了中共,中共也举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也接受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但是,如果不能够把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共的革命回归的农民革命的历史长河之中去,就背离了中国历史的真实,也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

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质是中国二十世纪中叶的一场空前的农民革命。那时的中国社会经济主体是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在当时的中国四亿多人口中只有几百万工人,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领导那次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胜利时其农民出身的党员占70%以上。那次革命的主要胜利是摧毁旧农村的经济政治构架,解放灾难深重的中国农民。

正是中国农民革命的主导规律,加上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移植社会主义,再加上中国农民传统的社会理想中的浪漫主义,导致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失败,最后导致“文革”。

“文革”初期,人民,特别是年轻人,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没想到自己的一腔热血,一怀热情献给了这种悠久而罪恶的权力争夺。虽然在这个时期,有一些年轻人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以生命的代价对血统论,造神运动,个人崇拜等喧嚣一时谬论提出了异议和批判,但多数人民还沉醉在对领袖热爱而产生的狂热之中。只有到了“文革”后期,社会主义已经面目全非的时候,人民从狂热中冷静下来之后,回想起“三面旗”以及1959年至1960年的饥荒,才开始了冷静地思考。开始了对旧社会主义的怀疑和否定。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旧社会主义社会已形成了政治专制,思想僵化,科技落后,人民贫困,经济崩溃的局面,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谷底。

在中国大陆人民陷入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无限痛苦的时候,是“真理标准大讨论”呈现出社会的曙。虽然,那场大讨论无论如何都带有权力斗争的色彩,但是这场讨论历史地,明确地呈现出对旧社会主义的否定,中国新社会主义思想从此开始孕育。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新社会主义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是一个是官方的,一个是民间的。

社会特权的拥有者,历来都在为保护这种权力而无可奈何地创造着摧毁这种权力的社会力量;像资本所有者被资本增值规律所左右,不得不把资本抛入社会一样??异化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否定的质变都是从事物的内部开始的。

中国大陆社会为了“球籍”,为了生存的需要,为了为权力寻找新的支撑点,被迫进入了改革开放,社会权力的主导力量,开始了对旧社会主义的否定。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实际上促进了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诞生;从而使改革开放的历史,成为中国大陆社会从旧社会主义向新型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成为社会变革的历史。

中国搞了三十多年的社会主义之后,邓小平发现了大问题,他认为那时还没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他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两大问题。在探索社会主义本质时,他认为找到了本质性特征,即“共同富裕”。他试图通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来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框架开始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领袖语录,口号和原则的简单形式,进入实践。与此同时,中国民间的新社会主义进入理论探索。

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大陆多数普通百姓基本上过上了吃饱穿暖的日子,经济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社会现象表明,社会矛盾已十分尖锐;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改革不能与经济改革同步,由旧社会主义社会形成的国家“党治”,执政党“人治”的政治体系,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同以“拜金主义”为主的西方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联手,共同扭曲经济改革,特权精英阶层已经形成,新自由主义十分猖獗,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开始遵循“丛林法则”,不少老百姓又重新进入贫困阶层,社会陷入了不可解脱的自我矛盾之中。具体的矛盾现象表现为权力变质,官场腐败,等级分化,人才浪费,“假、冒、伪、劣”,“黄、赌、毒、黑”,民负过重等。其中,权力变质是主要的矛盾,是其它矛盾现象的根源。近十几年来,“惩治”,“严打”,“减负”,“整治”,执政的中共中央为了政权的稳固,大动干戈,这些现象却有增无减,事与愿违。这些现象证明,现实社会已进入“二难”境地,已无力消除自身的弊病,社会改革,必须进入更深层的领域;要进入政治体制改革和意识形态改革的领域,也就是要进行社会的全面改革,否则,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大陆改革同历史上的商鞅变法,王安石改革,“洋务运动”等相比,在社会上作用上以及其自身命运上区别不大。理论不完善,导致实践偏移,在医治社会弊病的同时,产生了严重的副作用。

在邓小平本人及接班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中,淡化了达到共同富裕的另一些必要条件,他们淡化的必要条件是:一、社会的全面民主化。没有社会全面的民主化,人民的权利就会被剥夺,人民的权力会被集中于个人或社会集团的手中成为特权。当权力能与金钱结合时,权利就会成为一种比货币还要特殊的商品,并能以特定的方式转化为资本,这样就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人才是生产力的能动要素,没有社会的全面民主化,人才就难以得到最大的发挥,就无法彻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民主意识形态不能主导社会,社会主义新人就无法成长,经济,政治改革的成果就不能得到巩固。二、不断壮大公有制。没有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及其在经济竞争中的不断胜利,就不可能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制(真正的民主制只能建筑在公有制经济的基础上,详论见本章第三节)。没有社会的全面民主化必然是有权者富裕,没有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和公有制经济在经济竞争中的不断胜利,必然是有钱者富裕,哪里有共同富裕?

如果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以社会的全面民主化和公有制在经济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为前提,就基本构成了中国新社会主义的主题思想。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等思想给新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前提,其“共同富裕论”,“混合经济论”等理想打下了中国新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内容,邓小平领导下的社会改革实践对新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是解决了大多数中国大陆人的吃饭穿衣问题,也就是基本解决了社会暂时的生存问题。面对世界上资源之争愈演愈烈,弱肉强食的局面,中国只有快速地发展成为世界强国,才有中国的立足之地,快速发展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中国发展的翅膀过于沉重;事实已证明,二十世纪末的摸索经济改革并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由于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改革呈现为挖肉补疮,捉襟见肘,社会的运行机制在被迫应战的情况下成了一件“百纳袄”。大多数中国人的才能仍然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中国大陆如果能够在人民中发掘出增一倍的社会奉献,那将是多么巨大的社会力量!中国人民中蕴藏着这种力量,中国的现实社会却挖掘不出这种力量。中国需要全面,深层的社会改革,这种社会改革需要新的意识形态,新的精神支柱,需要一套崭新的科学的改革理论,中国新社会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上,开始成长起来。

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官场”条件下,缺乏完善的途径,其内容只是领袖的语录和学者对领袖语录的诠释,仍处在内容贫乏,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情况下。在实践中,自我矛盾开始显现,滋生出的自我否定的力量??特权精英主义已经羽翼丰满,它同新自由主义联手,以“权力割据”的方式和“腾挪”的手段对抗中央的领导,剥夺工人、农民、劳动知识分子的法定权利,形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腐败浪潮,人民开始在又一次的痛苦中寻找新的精神力量,中国需要新型的社会主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人执政,“三为民”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产生了新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溶合的条件。这种溶合,还有待于社会发展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