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遁逃 编辑

方方创作中篇小说

无处遁逃》是中国当代作家方方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发于《小说家》1992第3期。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无处遁逃

作者:方方

创作年代:当代

文学体裁中篇小说

内容简介

编辑

《无处遁逃》里的安晓是一名音乐学院的钢琴教师,在知识分子遭受市场冲击得万分不值钱的年代,为了补贴家用,她只好去歌舞厅唱歌。丈夫严航同为大学教师,一心想要出国。日子清贫的两个人经常为琐事吵架,就在这时候,参加联谊活动的安晓月结识了有品位的江天白。面对江天白的示好,安晓月内心开始了挣扎。送花、邀舞、陪伴,起初的安晓月选择逃避,她换了一家歌舞厅,没想到江天白还是找来了,平静的生活从此泛起涟漪,她企图用生孩子收住自己的心,却遭到了丈夫的强烈反对。在她拿掉孩子之后,内心崩溃的安晓月却看到了江天白,被感动了的安晓月就这样接受了这份爱意,婚外情由此发生。之后被丈夫发现,主动忏悔,同时得到了原谅,生活依旧继续过下去。

人物介绍

编辑

严航

严航是大学教师,他认真上课、潜心钻研但却接连遭遇尴尬而无奈的困境。与外出到歌厅兼职的妻子安晓月相比,收入甚微;整天忙于教学和学术研究,失去了不少生活情趣,疏于经营家庭和夫妻感情,婚姻亮起了灯;与人合作著书,虽作为主力承担了绝大部分著述工作,署名却被排挤到最后;科研成果虽较为可观,但评定副教授职称仍然遥遥无期;想努力摆脱现状,报考“托福,留学美国,但在美国大使馆签证时却遭无情拒绝。显然,在人云、严航知识分子生活的年代,会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已经发生重大转变,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发生了逆转,知识、文化与技术、实际利益相比,早已失去了价值。

严航对科研有极高天和极大热情,准备考托福出国深造。立夏劝严航考托福时要设法打点考试中心的人,这样可以安排一个好一点的座位。严航虽觉自己可以靠自己的真本事,况且低三下四求人也是窝囊之举,但在换为思考之后默许这种投机倒把行为,自我安慰这次低头是为了将来的长久抬头。在教学中,教授们已放弃对学生的责骂训导,自知这个时代的学生是骂不的,况且在教授评职称时尚需学生以评分为准,便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度日。现在社会中,活动交际家受吹捧,而实干家却受冷落。严航们可以写出使高楼大厦在八级地震中安然无恙的论文,却得不到应有的报酬,早出晚归却没有享受娱乐的经济条件,在生活中处处受窘迫,打长途话钱不够只能将工作证抵押,买牛肉却反遭讥讽斤斤计较。在“而今讲的就是钱”的时代,一心教学或做学问的知识分子已不能再潜心研究学术问题,油盐的生活问题接踵而来,为了生计和物质生活的思考占据了睿智的大脑,牺牲了智慧和人格。大家聚在一起来越多谈钱或是如何赚钱的事情,而知识分子只能在这种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向小市民转换。

李立夏

出身市民家庭的李立夏则有着满身的俗气,举止形态和说话方式都为安晓月所瞧不起,而名利双收的李立夏在安晓月和严航面前也是自卑的。相较于只闷头做学问而不涉外交的严航,李立夏非常讲求实际,毕业就同理工学院副院长儿结婚以获得进入学术交际圈的卡,再加上李立夏才思敏捷又善外交,最后的结果是论文写得多,钱也赚得多,学院关系处理得好,评上副教授也住上了三室一厅的房子,相比之下严航的派头则显得苍白无力。

安晓月

自身条件极好的安晓月,不甘于当音乐学院教师的清贫,去歌舞厅唱歌工作以获得物质上的高收入和精神上的愉悦。正如安晓月的学生所言:“因为固守清贫而眼睁睁看着一些平庸之辈呼风唤挥金如土,又感到世不公,感到了不公平之处却又无处诉说,说了也没人听你的,便只好缄口。缄口的结果是觉得窒息觉得压抑。如果这样,何必不豁出去放开喉咙唱个痛快?”在外界诱惑的刺激下,安晓月踏入舞厅,四天的唱歌顶得上一个月的报酬,环境的舒适整洁致也让她倍感舒畅。

作品鉴赏

编辑

主题思想

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唐突而急促的历史转型固然意味着创新、超越、发展等种种可能,但与之伴随而来的—同样有传统价值体系崩溃、既有价值观念依托失落后的心理失重,以及对新世纪苍茫之旅的惶惑和犹疑。惶惑不安的情绪让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陷入失去方向感的身份危机中,他们放弃自身的价值坚守,将知识作为牟利的工具,知识和权力的合谋为自己赚取丰厚的物质享乐,他们在纸醉金迷的商业浪潮中迷失自我,成为专注于个人得失的庸俗势利、欺世盗名之人。方方的知识分子书写着重刻画知识分子在商业化浪潮中的物质困窘与精神困境。在她笔下,知识分子没有完全认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但经济生活的拮据和价值理念的错位经常让他们处于一种分裂和矛盾的状态。正如方方在《无处遁逃》所言:“为生计所进行的思考多于为学问所进行的思考。他们睿智的大脑开始被柴米油盐所腐蚀,智慧的芒日渐暗淡,至于清高则更如旧日花已然败尽……既无相当的社会地位,又无起码的经济条件,自尊自重自我赏识的信心亦一日少于一日,举止言谈生活风度又怎敢不一日日市民化?”

生活之于知识分子不仅有精神家园的充盈更有柴米油盐的琐碎,在社会转型之际,物质的困窘不仅让知识分子的生活变得捉襟见肘更是让他们秉承的价值理念受到了无情地挤压。因为穷困的逼迫,所需生活必需品的缺乏,挣扎在生存死亡线上的人一点点丢掉了内心的坚守,“”与“利”之间的抉择让知识分子内部出现了分化,他们或丢掉道德坚守,沉迷于奢华的物享乐;或将知识与权力合谋,成为狡猾奸诈的政客。面对当下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和价值错位,方方并没有以强烈的批判色彩描画知识分子的群丑图,这一点也是她与当下其他知识分子书写的区别所在,在笔看来,方方创作中弱化的批判色彩是她写作知识分子题材的局限。作者选取的知识分子大多来自于传统知识分子家庭,他们在与商业化的交锋中多表现出鸵式的躲避与抵触,用陈旧迂腐的观念看待社会转型中的“乱象”。当然,在这份抵触的背后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方方对转型社会的思考和犹疑,她希望知识分子群体能在商业化浪潮中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以和谐的方式融入当下的转型社会,但环境的胁迫却让知识分子难以安坐书斋,如高人云和严航一般的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中所遭受的苦闷彷徨是方方在写作中难以挥散的矛盾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