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低回 编辑

方方著中篇小说

声音低回》是中国当代作家方方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发于《北京文学》2012第1期。

《声音低回》是对底层人群的关注和会现实的反思。小说通过对以弱智阿里为代表的弱势群体庸常生活的叙述和城市大的修建给大众生活带来的冲击为切入点,让读者真切看到了底层人群生存的艰辛和心灵的挣扎,背后寄寓了作家无比深沉的爱与痛。母亲和孩子、穷人和富人、弱智者和弱势者,这三组人物关系构成了作者构建小说文本、在爱与痛的挽歌里泅渡的独特视角。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声音低回

作者:方方

创作年代:当代

文学体裁中篇小说

发表时间:2012年1

字数:52千字

内容简介

编辑

阿里是生活在武东亭的一名弱智青年,他三十多岁了,但他的智力只有三岁,而且一只耳朵还聋了,阿里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妈妈的疼爱,弟弟阿东的陪伴和爸爸巴的关心,他无忧无虑,虽然生活在混沌之中,但是阿里非常快乐,时间对于阿里的最大意就是每天早上要听到妈妈叫他起床的声音。但这一切在阿里的妈妈去世后,阿里姆妈的声音也消失了,阿里再也听不到妈妈的声音了,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如何让阿里继续的快乐生活,成为困扰东亭居民的一个难题。母亲去世后,阿里把在火葬场悼念厅的哀乐当成妈妈的声音,但居民忍受不了阿里的哀乐,阿里的弟弟阿东只好让他陪着罗爹爹去东湖打圈,然后在东听哀乐,但二环路的修建又堵死了推轮椅的阿里前往东湖的路,围绕阿里的问题层出不穷。

创作背景

编辑

在方方眼中,东湖是一个美丽的湖泊。住在东湖一带的人,对东湖都有非常的热爱。因为它就像自己家里的湖一样,随便走走,便到湖边。以前方方经常没事就晃到湖边散步。有一阵,还常看到一个女人推着轮椅,车上坐着一个腿残的男人。男人手上抱着拐杖和一台录音机。那人说话声音很大,有次听到她大声跟熟人说,她要去东湖跳舞,她老公则去透一下气。

紧挨着东湖的道路叫迎宾大道。早先它是一片树林。方方搬来时,还是土路,不通汽车。后来修了一条窄窄的水泥路,可以走自行车和三轮摩托。然后又进行了扩宽,通了公共汽车。再后来,突然修建出一条宽阔美丽的大道。汽车道、人行道和自行车道,都用树及花坛分割得清清楚楚。这条道被命名为“迎宾大道

迎宾大道修好没多久,忽有一天,它又修建了。没有人能弄清这么好一条路,为什么要重修。修了几个月,迎宾大道成了封闭式的快速路,所有与此路相通的路口都被封死。汽车飞快地从这条路上驰过,而这一带数万居民,从此进出不便。因为整条路上,只在东湖宾馆前开辟了路口,因为那里是领导经常进出的地方。这条路所有的方便都留给了他们。最糟糕的是,快速路把东湖隔在了对面。同时隔过去的还有博物馆和美术馆。自行车和三轮车道也没有了,周边居民散步的路没有了。如果要去东湖,只有走一格格楼梯的地下通道。

有一天,方方站在附近朋友时,突然想起她曾经见过的推着轮椅要去东湖跳舞的女人。她现在还能过去吗?她的老公还能方便地坐在轮椅上去东湖透气吗?如他住在东亭,他将从哪里过路去东湖?这个闪念突然方方心跳急促。触动方方写这篇小说的便是这把轮椅。方方想,其实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低,并不是看有多么快速的道路,有多少高大的楼房,或是科技有多么发达,车有多么快速,而是看对这个社会的弱者所持有的态度

人物介绍

编辑

阿里

阿里其实有30多岁了,但是因为一场车祸,导致他的智力永远停留在3岁的水平。也因为这车祸,他享受着父母的百般宠爱,享受着“阿里巴巴”式的单纯与快乐。他的举手投足喜怒哀乐俨然就是一个孩子。母亲对他的爱渗入骨血,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受母亲熏陶所养成的作息时间、生活习惯、待人接物和乐观精神,历历可见。母亲行为处事的方式成了阿里做人做事的依据和准绳,印证在阿里所说的每句话的一个前缀里——“姆妈说的”。浸润在母亲的爱河里,阿里的世界是单一快乐而又相对自足的,时间仿佛停滞不前

然而时间是绵长的,也是冷酷无情的,“悄然的流动中也藏匿着尖锐与残酷。它们像飞刀,随时会迸射而出”,这种时间的强大感和人被时间吞噬的淹没感在方方的小说中一再出现。生活的石头突然砸下来,母亲病逝了,阿里的平淡安定、无忧无虑的生活面临着被打破的危险。阿里周围的人便用各种善意的借口、美丽的谎言等一系列的办法来阻止阿里知道这个残忍的现实,想竭力维持阿里童真世界的这份完整和快乐。阿里开始对母亲的固执寻找,通过每天坚持母亲教给他的一个个生活习惯来证明母亲的存在。母亲的照片、声音以至哀乐,都成了她的替代物,维系着阿里对母亲的思念、依恋和由此获得的踏实和快乐。特别是在殡仪馆里,阿里一听到哀乐就如条件反射般循着声音去寻找母亲辨认一具又一具尸体的场景,让人触目惊心之余又不禁潸然泪下。方方细细刻画着经历母亲失踪变故后的阿里的语言、举止、心理等,特别是以孩子的视角来看待死亡,更具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忧伤和力量。因为孩子的心灵是最纯净的,如一面子,更能看穿世态,折射人心。

阿里对母亲执着寻找也意味着他从自己的童真世界开始向成人世界突围,然而最终是退守。因为除了亲友的善意保护,阿里在潜意识里也不愿相信母亲去世这个事实。所以机缘巧合,低回的哀乐就成了阿里思念母亲的一个特定符号。它既是阿里的精神寄托与活下去的人生支柱,也是他相信母亲尚在人世的最后一根稻草,当然要紧紧抓住,“阿里没有母亲了,这个悲哀的声音,成了他心里的母亲,阿里一天的精神寄托只能依赖于此”。方方用一种近乎荒诞的手法将哀乐作为阴阳相隔的母子之间的某种精神联结,既是对弱智阿里的精神世界和乖举动的合理解释与呼应,更是作者找到的一个建构深度意义的绝好面具。

失去母亲的阿里因为哀乐而重新恢复了平静,通过每天在固定的时间里到东湖边听哀乐来确认母亲的存在,感受母亲的抚慰,获得心灵的慰藉,表达思母之情。虽然阿里没有了以前的快乐和满足,但总算找到一个精神的寄托。然而,这样一幅凄婉悲情却不免宁静悠远的场景却因为武汉大道的修建而打破。快速通道让阿里和瘸腿的罗爹爹被隔在了东湖的另一边,阿里的哀思无处安放,变得忧心忡忡,郁闷狂躁,原本和睦友善的邻里、亲人都因此被搅得鸡犬不宁。新的矛盾重又爆发,阿里已近崩溃的边缘。小说的最后,方方用了近似飘渺的一笔解决了阿东家的麻烦事:因为阿东在政府上班时认识的一位老板答应早上用奔驰车送罗爹爹和阿里去湖边,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阿东

阿东的经历,就是一个底层孩子的奋斗史。哥哥的弱智,母亲的病逝,父亲的断腿……生活给了阿东不能承受之重,而他还要在这个要靠各种关系搭桥牵路的人治社会中打拼立足。应聘的时候,“阿东的同学说,挤在这里的,都是穷人家的小孩。阿东想,也是。但你又能怎么样?这原本就不是为我们而准备的世界,而我们却偏想要在这世界混出模样,还不得拼上命?”其中融入了阿东的感慨和无奈,又何尝没有作者对时弊的感叹和愤懑?

虽然“志气、文凭和本事,在这个世道,已经是一个用处不大的东西”,阿东还是凭借这些考上了公务员,家里的经济、哥哥阿里的精神状态都为之改观。然而,新的烦恼来了,宽阔的快速路的修建,在给富人带来便捷高效的同时,穷人不但没有受益,反而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困扰。快速路隔断了坐轮椅出行的罗爹爹们享受东湖自然风的乐趣,更剥夺了阿里思念母亲的权利。罗爹爹受伤了,阿里狂躁了,坊们不满了,阿东抑郁了。武汉大道的开通给这个底层群体的生活蒙上了一层沉重的阴影,也让富人和穷人的分野更为明显。当更多人为富人、执政者以及所谓的太平盛世歌功颂德的时候,方方把更多关切悲悯的目光投向了底层群众,投向了社会现实背后的反思,体现了一位严肃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情怀。

作品鉴赏

编辑

主题思想

制度思考

1、“官僚”制度

方方不仅体现对底层人群的关心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更有对社会的思考。伴随柔情蜜意的母爱、兄弟情,背后还有冷峻深刻的制度批判,凭借敏锐的洞察力、苍劲的笔锋有力批判社会现实。

中国官本位思想至今犹存,且深深影响着当下人的生活。当阿东换无数行当,终于老师的指点下考上公务员。老巴固执地拄着拐带阿东去邻家报喜,并对阿东说:“怎么说你也是当了干部呀”,老巴一句话道出的是千万人心里的想法,这种尊高卑下的等级观念跃然纸上。而罗爹爹对阿里的期望:“一句话,将来做事,得替我们老百姓想。你得像毛主席的干部,为人民服务,不能像现在这些干部,只为自己服务”,也是社会群众的呼声。同时像罗爹爹似的心中住着这样一位“官老爷”还很多。令人心惊胆战的是老巴私下叮嘱儿子听领导话,发出“不是我这样想,是世道只能让你这样做”的无奈,意味深长。揭露社会“官官相护”的丑恶行径。叙述语气客观冷静,切中肯綮一针见血。

2、“考试”制度

任何时候,公平公正公开从未变过。在《声音低回》里亦如此。来自社会底层的阿东通过考试制度翻开新一页,踏上新台阶‍‌‍‍‌‍‌‍‍‍‌‍‍‌‍‍‍‌‍‍‌‍‍‍‌‍‍‍‍‌‍‌‍‌‍‌‍‍‌‍‍‍‍‍‍‍‍‍‌‍‍‌‍‍‌‍‌‍‌‍。这是社会公平体现,方方给予了大力赞扬。当阿东找工作遇到同学的讥讽“工作哪里靠文凭和本事找到的。”阿东的本钱就只这张文凭,是他奋斗数年挣来,但并未气馁。找工作尽管不如人,阿东仍不懈努力。考试是穷苦人民翻身的稻草,揭示努力就有收获天道酬勤”的主旨。

世俗神话

方方在写底层社会的时候,多喜欢用悲剧的视角,如《风景》《万箭穿心》《出门寻死》等小说,都是叙写底层人如何被命运玩弄于鼓掌之间。但是,《声音低回》里的阿东却通过生活的层层考验,逐步为社会所认同,最后取得了“大团圆”的结局。“阻止主人公的愿望实现的障碍,也构成喜剧的行动,而清除这些障碍成为喜剧的契机。”相对于老舍的小说《月牙儿》,那是一个没有“反面人物”的悲剧,无主人公怎样抗争,依然无法摆脱沦为娼妓的命运。而在这篇小说中,同样也没有所谓的“反面人物”出现,大家都在尽心竭力的帮助阿东一家渡过难关。也就是说,小说虽然以悲剧的形式开始,却是以喜剧的形式结束。

自父权制确立之后,继之确立的便是长子的继承权,当父权缺失的时候,长子就要承担起父亲的文化功能,兄弟关系由此变成为文明之始的新一类神话原型,在中外文化中都大量存在。“长兄如父”,兄长在古代被视为父权制的一种延续与替代方式。在儒家的学说中,“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弟弟对兄长的态度,已经成为了评判个人人格和社会品德的重要标准之一。在《经》故事中,该隐是夏娃的第一个儿子,也是人类创造的第一人,最后却杀死自己的弟弟亚伯,致使自己流离失所。在中国,也不乏这类兄弟相残的传说,但是都是以兄长的仁义而化解。帝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中,弟弟象几次三番将舜置之死地,舜却依然能够友于兄弟,比以前更加勤谨。漫长的文化史被浓缩在个隐喻的修辞结构中,而不同的结局则是不同文化精神的体现,对家族伦理精神的推崇使中国人更希望逃避残酷。两个兄弟相残的基本母题,都是兄长在故事中扮演有作为的一方。

方方在《声音低回》中,却改写了这个神话原型。哥哥阿里在一次车祸中成为弱智,一只耳朵也已经失聪。在此之前,韩少功的《爸爸爸》和阿来的《尘埃落定》也都出现过此类人物,但可以将前者视为一个明显的文化符号,后者则可以被看做一段历史文化的标记。相比之下,阿里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只会不停的说“我叫阿里”,饮食起居也全需他人照料。本应承担着家长文化功能的兄长阿里,却由于自身的缺陷,成为了弱势群体,所有的职责全部都转移给弟弟阿东。“兄友弟”取代了骨肉相残的神话原型,“阿东自小就知道,照顾这个长不大的哥哥是他一辈子的事。”弟弟阿东全心照料兄长,不得不面对一个又一个的难题。英雄之所以伟大,恰恰是用于他要不断地同困难抗争。阿里需要母亲,阿东便想出了用哀乐代替母亲的办法;阿里不能在家播放哀乐,阿东便让他去东湖;去东湖的路被阻住了,阿东便又找到了便车带他去……“考验通常是主人公品行的试金石;希腊语中‘考验’一同样具有试金石之意,”弟弟阿东正是通过重重考验,完成了兄长的职责:“他就把自己当成了哥哥,像带弟弟一样带着阿里”。这样一句话,方方就解构了兄弟神话的原型,置换了兄弟之间的角色和功能,突破了受众已经牢不可破的审美接受的文化心理。

艺术特色

母子之情

方方笔下,阿里是“聪明在3岁时戛然中止。现在他已经快30岁了”的弱智儿,并有一个小5岁的弟弟阿东。故事伊始,阿里就不停寻找“姆妈”,连续4个“罗爹爹,我姆妈呢?”强调阿里对姆妈的依赖。一场车祸改写一家人的命运,巴嫂子断胳膊,老巴瘸腿,阿里智商停滞于3岁。而母亲的爱疯狂滋长,如水般温润着阿里。从吃穿到处世,从衣行到生活,姆妈无不照顾细致。原以为在没有时间概念的阿里身上会这样享受着阿里巴巴式的快乐毕其一生,“只是时光经常也无情。悄然的流动中也藏匿着尖锐与残酷,它们像飞刀随时会迸射而出,落在某地某家某人的头上。”不幸,阿里家“中刀”了。母亲突然心肌梗死,邻里善意的谎言,兄弟的隐瞒,只为还阿里单纯美好的世界。而阿里一贯的生活习惯、处事方式、作息时间也只为感受母亲的存在。姆妈的照片、声音甚至是哀乐更是阿里情感的寄托。小说对火葬场里阿里的语言、动作、心理、表情等细致刻画,阿里对哀乐敏感度描写,一次次的于悼念厅寻找姆妈,结果是一具具冰冷尸体怵目惊心,其中的至情至爱感人肺腑。

有些人,从未经历过家庭成员的死亡,所以看待死亡十分轻率,态度浅薄。他们无法获得对情感和生命的深入思,死亡甚至会成为他们操纵把玩的一种戏剧感。”是所谓“人”的视角。而方方通过儿童视角看待死亡,他“其他什么都没有的心,是一颗最干净的心”。这样把死亡写得格外凄凉但异常高尚,死亡并不意味失去,而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方方找到代替这种存在的媒介——哀乐。

兄弟之情

“声音低回”荡满母爱之音,唱响兄弟之情。阿里会每天在马路牙子上等待阿东回来。母亲离世不仅给阿里带来情感落空,也给阿东精神打击。一家人只有阿东尚有丰沛劳动力,扛起生活重担,是家里顶梁柱。他强打精神振作起来,首先要解决哥哥阿里情绪问题,他费尽心思讨哥哥欢心,亲手做饭,陪他打游戏。当阿里情绪烦躁找姆妈,他耐心十足陪伴阿里,甚至找同事录“要听阿东的话哦”来安抚阿里的情绪,当邻里反映哀乐扰民时,他绞尽脑汁解决两难问题。表面阿里对姆妈的去世毫不知情,可阿里向阿东要姆妈时,阿东的沉默会让阿里安静下来,说明阿里潜意识里知道姆妈的去世,而“哀乐”顺理成章成了精神寄托,也含阿东对阿里快乐的期望。方方用“声音”这个意象既解决了阿里思母的精神寄托,又饱含阿东对阿里的精神关怀,使小说关注弱势群体的主题得到突出和升华,弥漫荡气回肠之感。

作品影响

编辑
  • 荣誉表彰

2013年,《声音低回》获第十五届《小说月报百花文学中篇小说奖。

2013年9月10日,《声音低回》获第六届《北京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作品评价

编辑

与方方近年来的小说《琴断口》讲述爱情、《刀锋上的蚂蚁》思考命运、《武昌城》观照历史有所不同的是,《声音低回》将视角转向对底层群体的关注和社会现实的反诘,细腻中饱含深沉情感,琐碎里充满人性关怀,理性中带有批判色彩,整部作品交织着爱与痛的复杂情愫。小说如泣如诉地塑造了一个弱智者形象阿里,他的内心世界,有着异于常人的纯净、善良和情感表达方式。透过阿里及其家人、街坊邻居的生活际遇,不难发现小说背后的现实寓意:穷人有穷人的快乐,弱者有弱者的尊严。(文学评论家陈劲松评)

一个家庭,一条街,东邻西舍,家长里短。方方写得耐心细致,温情脉脉。这是个特殊的家庭,母亲突然病逝,父亲老巴断腿,哥哥阿里弱智,弟弟阿东还在读书。守着一个小杂货店,一家人面对太多的坎。邻里的宽容,亲情的泣泪,感人至深。(《长江日报》评)

出版信息

编辑

《声音低回》原刊《北京文学》2012年第1期,《小说月报》2012年第3期选载,后收录至方方的小说集中。

收录书籍

出版时间

出版社

ISBN

《声音低回》(单行本

2012年8月

海豚出版社

978-7-5110-0959-3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2015年1月

人民文学出版社

978-7-02-010265-5

收录《声音低回》的书籍封面

作者简介

编辑

方方,本名汪,生于南京市,祖籍江西彭泽,曾任湖北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委会委员。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分配至湖北视台当编辑。1989年调入湖北省作协,专业作家。1976年始发诗歌大学期间转写小说。1987年发表中篇小说《风景》,成为“新写实派”代表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水在时间之下》《武昌城》《软埋》《是无等等》,中篇小说《桃花灿烂》《中北路空无一人》《万箭穿心》《琴断口》《刀锋上的蚂蚁》《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等,散文随笔到庐山看老别墅》《汉口沧桑往事》等。作品多次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获《小说月报》百花奖、中国女性文学奖、《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上海政府奖、湖北原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国内重要奖项。已出版各类作品集一百多部,多部作品被译成英、法、日、意、、韩、泰、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方方 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