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编辑

方方著中篇小说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中国当代作家方方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发于《十月》2013第2期。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讲述了主人公涂自强生长在湖北农村,是家乡唯一的大学生,上学后的种种艰难没有毁掉他的乐观精神,当他准备深造考研时,父亲母亲接连遭受灾难。小说最后,没有人脉、背景的涂自强终于积劳成疾,患上癌症去世。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问世,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方方以其冷静、凝练的笔触,讲述了人物触人心弦、催人泪下的悲惨奋斗史。涂自强这个身上饱含诸多优良美德的寒学子,不断奋斗,不断努力,然而在这个读书能改命运的时代,却被时代所吞噬。他从未松懈,却也从未得到。他坚强而又残忍的存在,让读者绝望窒息。涂自强的悲伤,绝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个人悲伤,而是整个时代和会的悲伤。方方的作品历来以强烈的现实感著称,涂自强的故事更是引起了广大读的共鸣。而作者的用意不仅仅是让读者悲伤而已,更重要的是悲伤过后的反思。

2015年627日,《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获第十六届百花文学中篇小说奖。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作者:方方

创作年代:当代

文学体裁:中篇小说

字数:约100000字

首版时间:2013年

内容简介

编辑

涂自强生长在北农村,是家乡唯一的大学生。依靠乡亲们凑钱和自己一路打工,才勉强交上第一年学费;此后又在学校食堂打工四年,勤工俭学完成学业,为了节用度,四年都没有回家。即便如此,种种艰难都没有毁掉涂自强天生的乐观精神。然而正当他准备深造考研时候,父亲因为他们“在上面没有人,祖遭到修路破坏,气急之下撒手人寰;母亲也因屋遇暴雪倒塌被压伤了腿——将母亲接到武的涂自强,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承担了生活的全部重负,没有人脉、没有背景,为谋生疲于奔命,而无法适应城市生活的母亲又带来更深的忧愁。涂自强终于积劳成疾,得知生命到了肺癌晚期——他把母亲安顿在寺院养老,自己则顺着来时的路往回走,不为人知地默默消失。在文章的最后,作者通过主人公同学之口,问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这果然只是你的个人悲伤吗?”

创作背景

编辑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最早源于一则新闻。很多年前,方方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一个农村孩子一路打工步行到武汉来上大学,他交学费时,拿出的钱都是零钞,这些都是他一路打工挣来的。这件事让方方很是感慨。那时,她想以此事为素材写一个短篇《上学》,但在写了开头之后,方方觉得自己并没有想好,就放下了。

之后,生活中,方方也经常遇到这样一些年轻人,比方帮她修脑的小伙子,帮她修桶的年轻人。“他们都很礼貌,谈吐间,会觉得他们受过教育。对自己的现状,他们也很平静,觉得这就是他们的人生。虽然不公平,但也只好罢了。”方方说,“我常常想,那个打工上大学的孩子,会不会就是他们中的一个呢?林林总总的素材与想法,让我有了继续往下写的念头。这也就是《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的缘起。”

人物介绍

编辑

涂自强

出身贫寒农家,大学四年里从来没有停止勤工俭学,也因为怕花钱,连续几年没有回过家。但是四年后他不得不面对毕业就失业的现实,没有人脉、没有财富的他在城市里找工作四处碰壁,在合租的陋室中艰难度日。到了小说的最后,乐观生活的涂自强得了肺癌,从此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作品鉴赏

编辑

主题思想

社会阶层固化之忧

改革开放之后,“高加林”“孙少平”这样的农村知识青年,怀着激情和理想主义进入城市。他们可以凭借丰富的精神思想与城市人沟通,获得认同。而到了涂自强这里,他们经历的却是“向下的青”。

在《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中,农村青年涂自强就是“蚁族”里的一员。他居住在叫做“石牌岭”的城中村里,这里简陋杂乱租房又便宜,是毕业生的“云集之地”。他吃着最便宜的饭菜,挣着最低廉的工,冬天连洗澡钱都舍不得花,辛苦工作半年,却遭老板跑路。而后涂自强又被暖气公司开除,是因公司只重利益又人情冷漠。反观城市里的赵同学和同学。赵同学家庭又有社会关系。大学时,他成绩平平却丝毫不在意学业,只顾玩游戏和谈恋爱。毕业后,赵同学先去美国“镀金”,归国后又顺利进银行工作。他第一个月的工资便已超过涂自强半年的打拼。尽管大学时的李同学能力并不出众,但他毕业回家后依然顺利地到地委当了公务员,又饱受众人追捧。方方借涂自强打工饭店里的大厨之口说出了这样的事实:国家根本不用办大学,“穷人的孩子,读了也是白读,四年出来,照样找不到事做。有钱人家孩子,同样也是白读,因为不读书也能找到好工作。”“日趋惨烈的现实早已告诉青年人:集体世袭、贫富悬殊、上升通壅塞、整个社会结构已经闭合,自力更生打拼出一片天地的几率微乎其微。”与“蚁族”大学毕业生“相对应的是,那些父兄是高官的人,进入官场就会飞腾达;进入商场,就会财源涌进。”“市场经济化了,公共权力运作的方式还是基本保持计划经济时的状态”,这是“利益机制”形成的条件。这种利益机制,也已成为中国社会阶层固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之窘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里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即涂自强和同学们在聚餐时聊到的问题: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与生俱来的不平等。“城里孩子吃好喝好上舒服的中学、费少劲就能上好的大学还能找到好的工作,农村孩子每一样都得拿命拼,结果一切都不如城市孩子。就算有几个混好了,代价也会沉重无比,说不定半条命都去掉了。”这种不平等追踪至源头则是由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对立导致的。城乡二元的对立很大程度上源自建国初政策的制定上。新世纪以降,提出了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政策,但实质上,城与乡现今仍处于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关系之中。《涂自强的个人悲伤》里就聚焦了这一现实问题。

在这篇小说里,首先,城市的现代性压抑了落后的乡村。涂自强的上学路,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自信、充实和快乐。涂自强想,这世界真是太好了,“他遇到的人都这么好”。山里女人让涂自强帮忙给她在镇上干活的男人捎几件衣服,顺便让男人给他找个住处。镇上工地的老板知道涂自强是大学生,要打工挣钱,就让他在工地做小工。给他最高的工钱,还免除伙食费。涂自强在一村里帮忙挖水塘,村长把挖塘的补贴钱全都给了涂自强。村里人听说他是大学生,也都接他上门吃饭。可当他到了武汉——真正的城市,他之前所积聚的自信开始消散。“马路洪水一样涌来的汽车,让他紧得浑身冒大汗”,四处打探,坐错一站,中途又转了好几次公共汽车,终于赶上了报到。乡村青年涂自强的自卑与自尊显现在报到缴费这一刻。他当众解下腰带,一点点地抠出里面被汗水浸湿的零钱。数钱时,他抬头四周望了望,“看到无数惊讶的同情的或鄙的目,心里突然地胆怯起来,一路走过的信心瞬间消失。”这是“乡村”青年涂自强第一次与“城市”相遇。城市里有的是洪水一般涌来的“汽车”,繁杂的公交线路和城里学生看他的异样目光,对比之下,他有了贫穷感的压迫和不自信的情绪。这也正是城市的现代性压抑了贫穷落后的乡村。

其次,认同城市文明,逃离乡村。上了大学,涂自强开始刷牙,他之前从未刷过牙。这是认同城市文明的体现。赵同学搬来了象征现代的“电脑”,他此前从未见过真的电脑。他又增加了攒钱买台电脑的计划。城市的现代先进涂自强亦然顺从跟随。涂自强明确了他在大城市工作的方向。根本原因就来自城乡间的巨大差异。因父亲去世,已在武汉居住三年的涂自强回家,又留家和母亲过了整个春节。城市里的冬天,他手上第一次没有长冻疮,脚也是一直热乎的。城市里的春节热热闹闹,放鞭炮,看火,和同学们愉快地吃年夜饭。家乡的春节无味,每天重复着同样单调的生活,没有网络没有电脑也没有书,有的只是“昏暗的灯光,无边的寒冷,清寂的空气,还有肮脏的厕所”。乡村虽是家乡,可“它的贫穷落后它的肮脏呆滞”激不起涂自强的热爱,“这个地方我是绝不会回来的”。涂自强明确了他在城市工作的方向。

最后,城乡对立下贫富差距的悬殊。一台电脑要四千块,涂自强“默然走开”了,对他来说,这简直是天文数字。而城里的赵同学大一刚开学不久就把台式电脑搬到寝室,下学期又换了手提电脑,无所谓地把台式电脑送给涂自强,因为它“明显碍事”了。涂自强辅导的高二学生家里有别墅,有保姆,和涂的想法完全不同。学生说自己父母“把赚钱当成战场杀敌”,对涂自强和保姆说,“你们人穷,连幽默感也这么穷”。涂自强真的没有“幽默感”,因为他永远为省钱做着一分一厘的打算,分配食堂打工和学习的时间。他从没喝过咖啡,不会用淋浴,吃饭店客人的剩菜都很开心。而涂自强的母亲也只用半年时间就爱上了城市,事实上,她住的只是武汉最贫民窟的地方。

现实视角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沿袭了方方一贯的“新写实”写法,通过叙写个人的生命体验来反映现实,通过对日常琐事的书写来揭示生活的本质,小说很少运用虚构、夸张等手法,而是尽可能地贴近现实、还原现实和现实中的琐事。文中对涂自强一个人的书写能反映无数底层奋斗青年的生存状态,小说中的涂自强是大多数怀揣梦想的农村孩子的真实写照,他的故事几乎发生在大多数农村孩子身上。涂自强自立、乐观、坚强、热情,他靠自己的善良、努力收获他人的善意和友谊,靠自己踏踏实实的劳动来养活自己和家人。但他底层的出身似乎决定了他不能真正地融入城市,也不能真正地适应这个时代。无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他和城里人总是显得截然不同,在他第一次交学费时,城里同学鄙夷或同情的眼光就清楚地说明了城乡之距,之后涂自强与寝室同学各种行为、思想的不同,特别是与赵同学的鲜明对比,更让读者清楚地看到了城乡之间的沟壑。而涂自强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后经历的各种坎坷,则是整个时代的大学生就业难、住房难、婚姻难、潜规则、不公平等问题的真实写照。小说通过叙写涂自强一个人的故事揭示了所有底层奋斗青年进入城市后的另一面遭遇和真相,现实社会中有无数个涂自强,也有无数个涂自强的故事,他们都面临着城乡之距,面临着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

人性关怀

在《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中,方方同样表达了对世事之恶的批判。作品中叙写的人物基本上都是美好的,涂自强拥有为人所称道的所有美好品质,他积极乐观、踏实努力、热情诚实;而他在上学期间所遇到的陌生人、同学、老师也都是善良的、友好的,但涂自强依然饱受苦难,并最终走向死亡。涂自强所遭遇的苦难表面上也有命运捉弄的缘故,比如他即将考研之时,父亲却自杀身亡,这直接导致了考研梦的破碎和以后的坎坷生活,但从方方的叙写中,读者可以知道,涂自强父亲自杀的原因是乡村暴力平坟,而乡村暴力平坟则是一个典型的时代问题、时代弊病。在文中,方方将涂自强悲剧的原因更多地归结于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时代的众多弊病,如大学生就业难、拜金热、不公平、潜规则、乡村暴力平坟等等。

在《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的叙述过程中,方方塑造了美好的人物,又将美和希望完全毁灭,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心灵的震颤,从而警了世人,作品体现了方方对底层奋斗的深刻思考和对底层人深沉的人文关怀。小说的主人公涂自强怀着美好的希望走出了乡村,在上学的路上,他务实地打工,并且热情地帮助他人,同时也获得他人的善意和给予的报酬;在学校里,他凭他的真诚和善良融入了集体,收获了友谊,并且通过帮厨、家教等劳动养活自己;他为考研而拼命学习,而且获得了老师的认同,他热情、乐观、真诚,具备所有为人所称道的美好品质。但他得不到命运的眷顾,他的父亲因乡村的暴力平坟而自杀,他的考研梦就此破裂;他只能住在脏乱的城乡交界处,经历着被骗、欠薪等苦难,更因为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平和潜规则,他只能在城市中徒劳地挣扎,最后因从小落下的病根而得病死去。这个乐观的年青人总是坦然从容地面对生活的苦痛,他从不抱怨现实,并且不断为心中的美好愿望—“在城市里有一个小家”而奋斗,但现实没有给予他希望,哪怕他的愿望是如此简单而朴素。他一步步失去了亲人、恋人,乃至生命,他的父亲因乡土社会的不公而自杀,他的母亲面临老无所依的困境;他的女友采药因高考成绩走了另一条路;他自己更因为小时候的病根而走向死亡。

从涂自强的身上,读者可以看到城乡之隔给人的命运带来的巨大影响,同时也能看到时代的变迁在人身上烙下的印记。出身农村的涂自强积极乐观地走向城市,但贫富之间的差距、城乡之间的分野决定了他很难在城市里有一个容身之地。他的观念、行为和他那些城市同学截然不同,学习条件、工作条件更是差人一等;他的母亲和城市生活格格不入,更是面临着老无所依的困境。从小生活环境、物质条件不同,决定了农村人和城里人在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上的种种不同,农村人很难敲开城市的大门。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如大学生就业难、社会拜金热、爱情金钱挂钩、潜规则和不公平等等,这些问题决定了底层人难以生存,更不用说获得爱情。甚至连涂自强的家庭变故的发生也是因为乡村平坟的时代问题,而正是因为这个时代问题造成的变故,使得涂自强失去了他的父亲,也失去了他的考研梦,从而在人生道路的要紧处摔了一跤,更加地步入绝望。

涂自强有着美好的个人品质,但是他甚至没有爱亲人、爱恋人、爱自己的权利,只能一步步走向毁灭和死亡,他的结局完全颠覆了“好人有好报”“努力总会有回报”的传统认知,给人一种极大的心理落差,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悲剧效果。方方揭开了现代草根奋斗的另一面的血淋淋的真相,给世人敲响了警种,方方的作品关怀着所有奋斗在底层的年青人,并寄寓着她内心深处对底层人深刻的人文关怀。

艺术特色

叙事策略

在《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中,方方采用零聚焦叙述方式,并以悖谬故事和荒诞结局,使小说产生了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涂自强考上大学、离村进城、大学毕业、所累成疾,他并没有掌握命运的权利,方方以零聚焦叙述实现了对涂自强命运的掌控,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了涂自强在奋斗中的不自主。“‘零聚焦’指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得都多。这通常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这类叙述的传统特点是无视角限制。”方方以此叙述方式,使涂自强的奋斗经历和悲剧人生得以尽情展现。

为了突出小说的悲剧效果,展现涂自强的生存困境,方方在小说中还采用了悖谬故事和荒诞结局。涂自强考上大学,在众人帮助下踏上求学之路,按“大团圆”审美心理倾向,读者容易形成这样的期待视野:不怕吃苦、备尝艰辛的涂自强,应有美好的未来。然而,方方笔锋一转,父亲去世使涂自强错过考研机会,低微薪水、老板逃跑、家中房屋坍塌、患肺癌离世,方方以悖谬故事和荒诞结局颠覆了读者的期待视野。这种悖谬与荒诞使读者情感跌宕起伏,加深了对主人公命运的惋惜之情。

人物塑造

在《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中,方方刻画了农村青年涂自强这一典型人物形象,表现了对底层小人物的关注,涂自强的悲伤代表了一类人的悲伤,引发了对人性的思考。一方面,涂自强肯于吃苦、乐观善良。涂自强一生都在为维持生计备尝艰辛,遭生活变故也没有消沉,直至生命最后依然从容。另一方面,涂自强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与路遥的《人生》相比,涂自强与高加林同为农村青年奋斗失败的典型,却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涂自强能平静温和的接受一切,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冲突和矛盾,也无需不满和抗争,如,谈及爱情时他想,“没有人就没有吧,这是天定的命运。”

涂自强靠“自强”进行终其一生的奋斗,其悲剧命运一方面因为他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性格弱点,另一方面是现实生活所迫。村长说,“村里只要有一个人当官,就吃不到亏”;工地上的人说,“早点当个大官回来,给咱山里造点福”。小说中,官权当道的思想留植于人们心中,并在现实中得到了印证:在食堂勤工俭学的女学生随大款离去,赵同学靠家庭背景赴美留学,而没钱没权的涂自强只能靠“自强”改变命运。

在社会现实与个人弱点的双重作用下,涂自强只是“徒”自强,这种反讽手法的运用,写出了涂自强无法逃脱命运的摆弄。涂自强游走挣扎在社会的边缘其命运虽不能代表所有农村青年的命运,但不可否认的是残酷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给了他无法挣脱的枷锁,让他在困境中无法自拔。

存在主义

小说中,涂自强随波逐流,不怒不争,他的悲剧人生以及在他身上所展现的人性弱点,表现了个体的孤独感和非本真的存在状态,蕴含着明显的存在主义意味。方方在创作手记中说道:“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太遥远了。遥远得彼此总是只能朦胧相看。有想要知道你的心情和想法呢?反过来,你自己又何曾想要听别人诉说他的一切?所以,人既作为一个独立体存在于世,那就注定了他一世的孤独。”小说中,这种个体生存的孤独,表现为涂自强的孤独无依。

涂自强周围有很多与之相关的人物,在塑造过程中,方方突出涂自强的形象,将其他人物虚化。小说中只有“涂自强”和“采药”有名字,其他人以父亲、母亲、老师、赵同学等指代,这样的人物命名方式,暗含着涂自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呈现在他面前的世界是陌生的,他与世界是不相融的,其人生注定是孤独的。涂自强存在着,但他没有找到存在的真正意义,孤独在世,终又孤独离世。涂自强孤独在世且“沉沦”于众人之中,丧失了自己的本真生存。看到同学有电脑,涂自强也要买电脑;临毕业,他听赵同学的建议考研。涂自强的人生不再是自己的人生,而是成了别人眼中的人生。

作品影响

编辑

2014年1月,《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入选“中国小说学会2013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

2015年6月27日,《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获第十六届百花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作品评价

编辑

十月出版社副总编群:“一个时代,应该给涂自强这样的青年以希望,如果让他们左突右冲还是找不到生路,那它的前景人担忧的。”

《十月》杂志主编宁肯:“年轻人,他们是希望所在,让希望所在都失去了希望,这个社会应该好好反思了。方方看到了疾苦,看到了年轻人的状态,产生了巨大的忧虑,用优美的艺术形式反映了这个主题,方方表现得非常出色。”

光明日报》:方方重新接续了百年中国文学关注青春形象的传统,并以直面现实的勇气,从一个方面表现了当下中国青年的遭遇和命运。

人民日报》: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塑造了“失败青年”的形象,描述了在巨大的社会鸿沟面前个人奋斗的无望感,虽然着眼于个体青年的人生命运,但却对当代社会结构及其社会意识有着深刻的反思。

出版信息

编辑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首次发表于《十月》2013年第2期,2013年5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后收录至方方的小说集中。

收入书籍

出版时间

出版社

ISBN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2013年5月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978-7-5302-1302-5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2015年1月

人民文学出版社

978-7-02-010265-5

《方方小说》

2017年9月

浙江文艺出版社

978-7-5339-4961-7

方方自选集

2018年5月

天地出版社

978-7-5455-3524-2

收录《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的书籍封面

作者简介

编辑

方方,本名汪,生于南京市,祖籍江西彭泽,曾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委会委员。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分配至湖北电视台当编辑。1989年调入湖北省作协,专业作家。1976年始发诗歌,大学期间转写小说。1987年发表中篇小说《风景》,成为“新写实派”代表作家之一。著有《乌泥湖年谱》《水在时间之下》《武昌城》《是无等等》等五部长篇小说,《桃花灿烂》《中北路空无一人》《万箭穿心》《琴断口》《刀锋上的蚂蚁》《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等中篇小说,《到庐山看老别墅》《汉口沧桑往事》等散文随笔。作品多次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获《小说月报》百花奖、中国女性文学奖、《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上海政府奖、湖北原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国内重要奖项。已出版各类作品集一百多部,多部作品被译成英、法、日、意、、韩、泰、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方方 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