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 编辑

音乐家

马可(1918~1976年727日),江苏徐州人,作曲家。1935年入河南大学化学系,曾参加一二九运动。七七事变后组织河南大学怒吼歌咏队,复参加河南抗敌后援会演剧三队(后改编为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抗敌演剧队第十队)。1939年到延安鲁艺音乐系。1940年随民众剧团巡回演出。1944年末参加《白毛女》歌剧的创作和演出。抗战时期代作品还有《游击战歌》、《守河》、《吕梁山大合唱》、《七月里在边区》及著名歌曲《南泥湾》、秧歌剧音乐《夫妻识字》、《周子山》(与人合作),并纪录了有源的民歌东方。抗战胜利后赴张家口华北联大和东北解放区工作。

建国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室主任、歌剧系主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兼中国歌舞剧院院长、中国音协常务理事等职。写有传记《冼星海传》及音乐论文百余篇;创作歌曲数百首,在国内外颇有影响。1976年7月27日病逝。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徐州

生日期:1918年

逝世日期:1976年7月27日

毕业院校:河南大学

职业:作曲家

代表作品:《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夫妻识字

人物简介

编辑

马可与少年儿童在一起马可与少年儿童在一起

马可(1918~1976),作曲家,江苏徐州人,1935年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同年参加一二九运动。后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导下,参加河南抗敌后援会巡回演剧第三队。

1937年后从事抗日宣传活动,1939年抵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工作团工作、学习,得到冼星海、吕骥等人的指导,记录、整理过大量民族料。后在东北解放区从事音乐活动,解放后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

一生写了二百多首(部)音乐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湾》(1943年)、《我们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吕梁山大合唱》,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周子山》(与张鲁、刘炽合作)、《白毛》(与瞿维、鲁、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结婚》,管弦乐《陕北组曲》等流传最为广泛。

主要贡献

编辑

马可塑像在徐州五中落成马可塑像在徐州五中落成

1939年,马可赴延安,加入“鲁艺音乐系,发起组织“中国民歌研究会”,采集、记录大量民歌和民间音乐抗日战争胜利后,随鲁艺到东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北京担任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主任,戏剧研究员音乐研究室主任,中国音乐学院成立后担任院长,兼任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人民音乐》杂志主编

他的主要作品有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周子山》《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管弦乐《陕北组曲》,合唱《吕梁山大合唱》,歌曲《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等。

他还著有《中国民间音乐讲话》《时代歌声漫议》《冼星海传》等音乐理书籍。

以他为首集体创作的《哀乐》是现在国内最正式的殡仪用曲。

建国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室主任、歌剧系主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兼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人民音乐》主编。1953年6月,马可在《新观察》(第12期)著文《二人转》,称赞东北区代表团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上演出二人转。他称《西厢》的两个人物“一个是羞羞答答的多情小姐,一个是热情坦率的丫头,表演很能抓住人物的性格,成为一段处理得非常细致的戏剧”。 1976年7月27日 音乐家马可逝世。在音乐理论研究上,除了对冼星海作专题研究,著有《冼星海传》外,还涉及到新歌剧的发展、戏曲音乐改革、革命音乐传统和群众音乐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并著有《中国民间音乐讲话》《时代歌声漫议》等书和二百余篇论文。他在歌曲创作、歌剧创作、音乐理论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1978年他的部分歌曲被编入《马可歌曲选》出版。以他为首集体创作的《哀乐》是现在国内最正式的殡仪用曲。

歌曲作品

编辑

《南泥湾》

《我们是民主青年》

《咱们工人有力量》

《吕梁山大合唱》

秧歌剧作品

编辑

《夫妻识字》

《周子山》

《白毛女》

《小二黑结婚》

管弦乐作品

编辑

《陕北组曲》

《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