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州 编辑
隋开皇九年(589年)罢豫章郡置洪州 ,大业三年(607年)复为豫章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复为洪州,属江南西道管辖 ,天宝元年(742年)改洪州为豫章郡,至德元年(756年)豫章郡更名为章郡,乾元元年(758年)再称洪州。
五代南唐中主交泰二年(959年)升洪州为南昌府。
辉县北部宋称洪州,有穆桂英大战洪州城的佳话,今遗址在洪州乡,又改名洪洲乡。辉县市内主干道有洪州大道。
辉县市远古时期为共工氏部族居地。夏属冀州之域,殷商系畿内地,周称凡国、共国。周厉王十六年,共国君共伯和受诸侯拥戴,代行王政,号共和,是为元年(前841年,为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春秋属卫,战国归魏,秦属三川郡。西汉,县境东部置共县,西部属山阳县。东汉、晋、北魏、东魏因之。隋开皇六年(596年),省山阳县,改置共城县。唐武德元年(618年),置共州,辖共城、凡城二县;武德四年废州,并凡城县入共城县。
宋因之,又析洪州。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避显宗允恭(共之谐音)之讳,改称为河平县;明昌三年(1192年)又改称苏门县;贞祐三年(1215年)升苏门县为州,因百泉威惠王祠有清辉殿(取谢灵运“山水含清辉”诗名命名),故以“辉”为名,称“辉州”,领苏门、山阳二县。元代因之,后废苏门县,改山阳为镇,仍称辉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州立县,改辉州为辉县,属河南省布政使司卫辉府。清代因之,民国16年(1927年),天门会举义,在西平罗建合平县,不久即废。
洪州(辉县)大改造
河南省辉县,古称洪洲,荒山丘陵占土地面积百分之七十。辉县人民改土造田,让坏地变好地。他们修整了土地16万亩,新造田两万五千亩。洪州城,方圆19万亩乱石干河滩。当时县委书记郑永和(1922年10月生—2007年2月去世)带领辉县人民大战洪州城,第一批良田1500亩建成了。辉县人还建起了电灌站,把百泉水引上了山。历来干旱缺水的西井峪大队变了样。辉县人民大干8年,水浇地面积由1965年的36万亩,发展到今天的64万亩。辉县人民还提前建成了石门水库的大坝,修建了山区公路30条。辉县以前是水难、路难、生活难,是水通、路通,生活越过越美好。周恩来总理说:辉县人民干得好,辉县人民在前进!
后来,山区人民把对老书记郑永和的一片深情厚谊化作“人民永和”四个大字,刻在千米之高太行山巅的巨石上。“拿起白蒸馍,想起郑永和;拿起人民币,想起郑书记。”多年来,位于太行山南麓的河南省辉县市流传着这样两句话。这是辉县人民对六七十年代郑永和同志带领群众治山治水辉煌业绩的深切缅怀;这是辉县人民对郑永和同志晚年不变的公仆本色的高度评价。全国政协副主席、原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在《我和我的师友们》一书中以“共产党员的好书记”为题这样写道:我去河南查勘时,听说那里传诵着两句话:“走遍河南山和水,至今怀念三书记”。这三位书记是:兰考县的焦裕禄、林县的杨贵和辉县的郑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