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公 编辑

中国福德正神

土地公,又称福德正神、,是族民间信仰之一。农历“二(古时为立后第五个戊日)是土地公的诞日。在中国南方地区,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普遍祀土地公。土地公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虽然土地神的称号众多,但探索其来历,实际与中国古代社会所祭“天、地、社、稷”中的社、稷之神有关。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土地公

别名:福德正神、社神

职业:民间境地守护神

人物介绍

编辑

拜祭

在中国民间,土地公也被视为财神与福神,因为中国民间相信「有土斯有财」,因此土地公就被商家奉为守护神。其供奉的土地庙属于中国分布最广的祭祀建筑。据说他还能使五谷丰收,因此,很多人就把土地公迎进家里祭拜。一般家庭的厅堂五神中必有供奉土地公,家中没有供奉土地公的,也在每月的初二、十六,在家前设香案、烛台、供品祭拜。不过一般农家则是以每月的朔、望两天,也就是初一和十五祭拜土地公。在中国南方地区,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烧纸宝炮竹,分祭肉,聚众宴饮,奏乐欢娱。

记载

土地神源于古代的“社神”,是管理一小块地面的神。《公羊传》收录曰:“社,土地之主也。”汉应劭《风俗通·祀典》引《孝经纬》曰:“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故封土为社而祀之,报功也。”清翟灏《通惜编·神鬼》:“今凡社神,俱呼土地。”

土地公土地公

据《礼记·祭法》辑录:“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暑社。” 可见当时祭祀土地神已有等级之分。汉武帝时将“后土皇地祇”奉为总司土地的最神,各地仍祀本处土地神。

据《中山市志》称:解放前,中山农村许多地区在这天公祭头路边的神社(土地公,古称为护土神),祈求风调顺。入夜焚烧用禾杆束制成的巨大花炮,其中带有两个小炮,称“猪仔炮”,相传拾获者有添丁的征兆。习惯上这种形式,称为“抢花炮”,中山的客家人较为重视此俗,曾有“抢花炮”的社火活动。由此可见,中山过去二月二土地诞是较隆重的习俗之一。

《香山县志》载:“二月上戊祭社,烧大彩爆竹。”据史料称:土地诞俗称土地公、护土神、土地神和土神等。习惯上称春社,是古代人们春天祭祀社神(即土地神),以祈求丰收的日子。《白通义》载:“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土地神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处于重要地位,不但家族大,而且分布广。在居家中有居家土地神,村庄有村庄的土地神,城市有城市的土地神,有的将土地供奉在家门口,有的则供在村落的社庙中。

生日

土地公生日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后改为农历“二月二”,土地公生日也称“土地诞”、“社日节”。社日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古时春社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戊,五行属土)。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土地神又称”社“、”社神“、”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土地神是广为敬奉的神灵之一。

五祀

土地公土地公

土地神崇拜是古代先民的原始崇拜,这是因为先民们觉得地载万物,取材于地,所以历史上的二月二土地诞,各乡村民都大肆操办,以祈求地润万物,五谷丰登。农历二月初二,农家户户都舂冬粿,并用手捏成一块形状象圆饼一样,有大有小。每块粿面印有瓜果和稻穗状等花纹,以象征兴旺吉祥有财气,俗称“土地公粿”。并备好牲醴、酒馔、果品等供筵,焚香虔诚致祭于家堂供奉的土地公神位——福德正神神龛前,以祈福报功,求赐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招财进宝,合家平安。在当日或在三天内,家长携带儿男分别到所耕作的田片,在其田岸壁上压上几福金纸,叫祭“田头土地”,以祈冬好收成;同时,趁此告知下辈所属田产业份。俗话说:“吃了土地公粿,裤筒卷起起”。此日后,农民就着手“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农事活动。工商界的亦于二月初二奉祀福德正神,虔诚致祭,而且又在每年农历二月至十二月的初二、十六都做“牙”,其中二月初二为“头牙”,七月初二为“中牙”,腊月十六为“尾牙”。

“土地诞”习俗主要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有以祭社习俗为主的”二月二“习俗。从上古开始,社神就成为了祭祀系统中的祀典之神。时至今日,古的“社神”已有了很多变化,但祭祀土地神的习俗一直保留下来,并随着华人的迁徙,在泰国新加坡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也开花结果,落地生根。

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能生万物,养育人类繁衍生息,其功德厚大,就奉若神明。自古以来,人们以土地为“神”,尊土地为社神,中国民间称“土地公”。当今习俗雕塑或绘画土地公像,大多数是白发髯髯,右手拿着龙杖,左手执元宝,又称“老土地”,又称“后土”、社公。他既执掌土地行政,又兼理财务。我们常听到“赚土地公钱”、“土地公送钱”之类俗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以往人死后,上山挖墓地,要向山土地压纸钱租山,出殡行列中要抛撒纸钱——买路钱引行;进葬时,先以酒馔、金纸焚香奉献,以求佐理亡魂引渡安息之事务。可以说土地公集“地政、财政、德政”于一身,职责之重要可见一斑,古例列为“五祀”之一。

“五祀”者,“户、灶、中溜、门,行也”(《礼祀·曲下礼》中‘祭五祀’郑玄注)。“祭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中溜)、门神、行神。中国民间所供奉的土地公,大概有两种:

①庙、寺、祠、堂及工商农牧户等,都是供奉“福德正神”。

②在墓边祭祀“后土”(山神土地总代)。

至于与社神相关之神为“稷神”。“稷神”即“五谷神”。土地神庙和五谷神庙在我国古代是国家的象征性建筑物。“社稷”(社神、稷神)兴隆,指的是国家富强,康乐太平。人们常以“社稷”比做“江山”,语意即源自于此。

配偶

土地公的配偶,就是土地婆。故事传说当年皇大帝将土地公下放到凡间时,曾问他有什么希望。土地公很有头脑,一番话冠冕堂皇,犹如做政治报告,说他希望世间的人个个步入小康生活,精神文明极大提高。土地婆听了之后却说:“这样不行,世间的人应该有富有贫,大家都富足了就没人愿意做辛苦的工作,有了差距才能分工合作,发挥社会的功能。”据说世间的贫富差别就由此而来。当土地公下到凡间后,见到人们因为亲人去世而号啕痛苦,不由起了恻隐之心,想将死者复活,又被土地婆拦住:“生死乃因果轮回,不可随便更改。如果人人都长生不老,这世界岂不沦为人吃人的世界了?”土地公只好打消了自己的想法。因为这两件事,老百姓一般都把土地婆视为“恶婆”,不给祭祀。公说公理,婆说婆理。天理难为,命中注定。祸从口出,敬人是德。天降甘露,人在世间。地生万物,抚育苍生。

文化风俗

编辑

土地神,又称“福德正神”、“土地公公”、“土地公”、“土地爷”、“后土”、“土正”、“社神”、“土伯”等,其庙宇则称为“土地庙”、“伯公庙”、“福德正神庙”等,是汉族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神灵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现代多属于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他是一方土地上的守护者,是与那方土地形成共存的神,所以在那方土地的土地公才会什么都知。作为地方守护神,尽管地位不高,却是中国民间供奉最普遍的。汉族许多地区的习俗,每个人出生都有“庙王土地”。

以前为他们建立的神庙几乎遍布每个村庄。传说土地也可以随意上天,但是为了百姓而留了下了。通常土地神是以一对老年夫妻的形象出现的,男的称为"土地公公",的称为"土地婆婆"。对土地神的崇拜实际上来源于古代的土地崇拜,后来,这种自然崇拜开始走向人格化,逐渐出现了一些真实的人物来充当这一角色,被人们称为"土地爷"。在民国(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汉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现象

由于中国境内有无数的土地神,所以真正有姓名的不是很多。一般为他们建立的神庙规模很小,被称为"土地庙",里面供奉并排坐着的一对老年夫妻。到明朝(1368-1644年)对他们的崇拜开始兴盛,而且这种崇拜还流传到了其他民族中去。在中国,过去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节日聚会,对该神进行祭祀,到后来这种聚会就演化成为中国最有特色的现象——庙会,成为一种重要的风俗。

中国民间传说

编辑

中国古代人们多把村口庙宇里的土地神称为“社神”,那么,社神这个名称如何得来?古代村落有大有小,多大的村落才可立庙祭拜土地神,土地神的管辖范围又有多大呢?

据古籍堪舆书记载:中国古代就有奉土祭社的礼俗。因为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所以中国人历来尊天而亲地奉祀土地。《礼记外传》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故建国君民,先命立社,地广谷多,不可遍祭,故於国城之内,立坛祀之”。《礼记》之《祭法》篇注称;“大夫以下包士庶,成群聚而居,满百家以上,得立社”。《汉书·五行志》又称“旧制,二十五家为一社”。由此可见,所谓社,就是地方最小的行政单位。中国先民因“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所以以社为单位立庙供奉的土地神又叫“社神”。

及传说

古代对土地的崇拜和对天帝的崇拜,具有重要的意义。祭土地是上至王公族,下至小民百姓一年中的大事。先秦时期社神地位极高,故“社稷”一通常作为国家的代称,祭祀典礼也由天子或各地行政长官主持。据古籍堪舆书记载:社神初无姓名。后慢演变,便有了特定身份。最初相传的社神有两个:一是句龙,《礼记·祭法》记载:“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千九州,故祀以为社”;一是禹,传说他勤劳天下,死后托祀于后土之神。大地生长草木五谷,养育人类,故被视为无穷力量的神灵。东晋以後,中国民间以生前行善或廉正之官吏为土地神。《老子天地鬼神目录》曰“京师社神,天之正臣,左阴右阳,姓名崇。本杨州九江历阳人也。秩万石,主天下名山大神,社皆臣从之”。明清以后中国民间又多以名人作为各方土地。

形象

据考究,南宋之前土地庙里只供奉着土地公公,而南宋之后,土地庙中则配有土地婆。这个习俗沿用至今,现许多农村土地庙里都供奉着土地公和土地婆。而土地公和土地婆都是慈眉善目,白须白发的老人。中国南方土地庙常有对联称:“公做事公平,婆苦口婆心”。

神职

关于土地公与土地婆的神职,有多种说法。据古籍堪舆书记载:自东晋以後,随着封建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官僚制度的逐渐完善,土地神也演变成为在道教神阶中也逐渐等级化,退变细化为管理本乡本土的最低级的小神。古时人们把延续香火当成家族中的一件大事,因而人们对土地公与土地婆推崇备至,经常到土地庙祭拜,祈求土地公与土地婆送子送福。如果一家人在过去的一年有添丁的,那么就要在第二年春节期间抬着土地公与土地婆的神像游村,一方面表达添丁之喜,二来答谢土地公与土地婆对自己家的恩赐。此外,在中国民间,除了游神外,在元宵那天还会摆点灯酒。因“丁”的谐音,“点灯”有“添丁”之意,故摆点灯酒来庆贺。

但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土地公与土地婆是掌管地府行政的,除了保护乡里安宁平静,同时隶属于城隍之下,掌管乡里死者的户籍。在中国许多地区有一个这样的习俗,每个人出生都有“庙王土地”——即所属的土地庙,类似于每个人的籍贯。一个人去世之后,道士做超度仪式时,都会去其所属土地庙作祭祀活动。或者是新死之人的家属,到土地神庙,禀告死者姓名生辰等料,以求土地神为死者引路。如潮汕地区有一种称为“报地头”的习俗。若是家中有人去世,必须到土地庙报丧。由村中长者持白灯笼,带领死者男性子孙穿孝服到地头神庙报死。到庙,长者上香后取出年庚帖,对着神像报告说:“生从地头来,死从地头去,时辰念给老爷知。”通过这种方式让死者到土地神那里报到,并由土地神引领其踏上轮回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