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恨 编辑

张爱玲创作中篇小说

多少恨》是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创作的中篇小说,初载1947上海《大家》杂志第二、三期,收入《惘然记》,中国大陆地区版本收录于小说集《玫瑰与白玫瑰》。

该小说讲述了出身贫寒的家庭教师虞家茵与药厂板有妇之夫夏宗豫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小说在环境描写、人物外貌及心理刻画、细节描写方面别具匠心,映衬出感伤的主题,吟唱出一曲哀伤的爱情悲歌。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多少恨

作者爱玲

作品出处:《惘然记

文学体裁中篇小说

时间:1947年

字数:35000

内容简介

编辑

虞家茵经朋友秀娟介绍到夏家当家庭教师。夏宗豫是个中年商人,而夏太太是个未曾受过教育的乡下女人,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两人才结婚。家茵与她的学生夏小蛮相处得很好,了解夏宗豫后,与他的交情也不错。家茵的父亲在多年前抛弃了他们母女俩,如今到上海找家茵。家茵尽管心中怨恨父亲,出于孝,还是尽力帮他。

在家茵做家庭教师期间,家茵和夏宗豫的感情急剧升温。宗豫在女儿生病时的呢喃中警到自己对家茵的感情,于是主动进攻,家茵看影,频繁去家茵住处,终于在与妻子吵架出走的那晚,向家茵倾吐心声,并赢得了家茵的回应。家茵父亲虞老先生听到风声后,要求夏宗豫在公司中给他谋个职位。料虞老先生滥用职权,引起数起丑闻。夏宗豫一忍再忍,但还是不得已辞退了他。虞老先生想把家茵卖给夏宗豫,遭到夏宗豫的极端厌恶。计划失败后,虞老先生又企图与赶来上海缓解离婚危机的夏太太联合。夏太太恳求家茵不要夺走她的丈夫,让家茵嫁进来做妾,但家茵拒绝了。家茵想,她的父亲是个十足的无赖,他会毁了她的一生;其次,她担心小蛮将来有一天会怨恨夏宗豫,就像她恨自己的父亲。因此,家茵谎称要去跟表哥结婚,提出与夏宗豫分手,这使夏先生伤心不已。最后,家茵悄悄离开了上海。

创作背景

编辑

1946年7,参与筹办文华影业公司的编导桑弧经柯灵介绍,约请张爱玲编写电影剧本。张爱玲答应与桑弧合作后,很快写出电影剧本不了情》。电影《不了情》于1947年初上映之后,产生了轰动效应。张爱玲乘势把《不了情》的电影剧本改写为中篇小说《多少恨》,于1947年夏登载在桑弧主编的《大家》月刊。

人物介绍

编辑

虞家茵:女主人公。家茵是一个接受了教育的女子,在清贫的生活中苦苦谋职。家茵和秀娟环境悬殊地做着朋友,却并不自卑、自怜以博得施舍钱财的同情。她和夏宗豫相恋,却并不把男人当成可依靠可寄生的大树抓住不放。在留下等待与出走厦门之间挣扎时,家茵衡量的核心是自尊,而这自尊是免受良心谴责的自尊和免受人格侮辱的自尊。家茵的思想挣扎中,多少的恨难以言说却又不言而喻。最后,虞老先生的咄咄逼人使家茵满怀着恨意离开上海。

夏宗豫:男主人公。他是一个性情温和的好心人,富有同情心,在实业经营上也有一套颇为成功的好办法。但他又是个性格犹豫、行事常常拖泥带水的人,他和妻子的婚姻是个存在多年的悲剧,可他任其半死不活地拖着,既没有勇气离婚,也想不出办法改善关系,以致于女儿的学业被耽误,性格来越古怪。夏宗豫有时又爱感情用事,而缺乏原则性,为了讨好虞家茵,他不顾她的强烈反对而给虞老先生安排了工作,结果弄出一大堆麻烦。

虞老先生:家茵父亲。他为了享乐抛妻弃子,为了钱财挪用公款。他第一次打着“找事做的幌子,来到家茵的住处,发现家茵生活贫寒、困顿,也还是装出可怜相,骗得五万元。面对一贯被自己玩弄于掌心的女儿表现出的埋怨,他立刻收起油滑,凶神恶煞般地骂女儿住到夏家是不要脸。有求于女儿时,舔着脸说好话,一旦不能如愿,立刻向女儿泼脏水,以泄心头之恨。

作品鉴赏

编辑

作品主题

小说讲述了一位年轻女性虞家茵的故事,刻画了纯粹美好又苍凉无助的爱情。家茵和宗豫之间可以说是一见情,电影院的相识,礼品店的邂逅,都为恋情展开做了铺垫。随着家茵成为小蛮的家庭教师,他们逐渐了解,一起谈心,看电影,享受着恋爱的欢乐。虞老先生的出现破坏了纯洁的爱情,夏太太的到来也无疑使家茵与宗豫感情得复杂。在现实面前,家茵抽身而退,无奈选择离开。从表面上来看,家茵为了小蛮有个完整家庭选择分手,其实真正导致他们分开的是他们自己有所保留的爱。家茵既不可能放下自尊,去做宗豫的妾,又不可以叫宗豫离婚,成为明正大的妻。她永远在等,等一份承诺,等宗豫来决定他们的未来。自始至终,宗豫没有做出实质性的行动来实践他的诺言。他既没有阻止原配的到来,也没有表示要与家茵结婚。在与家茵的交往过程中,宗豫的爱始终停留在表面,他最大的决心不过是买了副新碗筷,要与家茵一起吃饭而已。家茵在爱里走了一遭,真切地体会了甜蜜与悲哀。她只能以远走他乡来结束这段恋情。

在《多少恨》中,张爱玲把爱情错失的矛头指向了会,表现了中国特色的人情世故。宗豫被包办的无爱婚姻,家茵父亲对她母亲的用情不专及对家茵的阴谋算计,家茵为了生计而奔波辗转,从这些社会经济的表层因素中可以看到深层的东西,即人性的盲目以及由此造成的残酷。小说中的虞家茵自立自尊、深明大,为了不破坏夏宗豫家庭的完整,忍痛放弃了爱情。从另一角度也看到她在生活面前所表现出的辱和顺从。家茵痛恨自己父亲弃母亲与自己不顾而另结新欢,对她而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她亦可能成为小蛮痛恨的第三者。小说中屡次写到家茵掷骨牌,虽是知识女性,但她深执于用骨牌算的结果,不能释怀。一方面是对纯情的深层渴望,另一方面是对情的无限茫然。在这样深刻的矛盾之中,使读者感受到了悲剧性的存在困境。

艺术特色

环境描写

小说开头,作便运用环境描写营造了一种悲伤幽怨的气氛。电影院是虞家茵和夏宗豫初次见面的地方,梦幻般的建筑,依稀可闻的箫鼓,暗示着一场虚幻的恋情即将拉开序幕,却逃不脱曲终人散的命运。家茵第一次去夏宗豫家教书,作者则通过房间内部陈设道出了一个没有女主人的家的纷乱。正因如此,宗豫才如此羡慕家茵家里的火气。此外,小说通过宗豫的视角写出了家茵的住处,弄堂小楼中的一间房,狭小而局促的情景,揭露了家茵生活的窘迫。

读者意识

《多少恨》的写作是一次富有“读者意识”的尝试。张爱玲承袭一般言情小说的爱情悲剧的模式,其表层叙事结构是显而易见的:故事中人物及情节的设置完全按照言情小说才子佳人式的惯用模式,一个成功男人宗豫在无爱婚姻下,与地位悬殊的柔弱善良女性家茵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两人最终无法结合,家茵选择远离。故事情节丰富,有戏剧性,情节进展快,且干脆利落,人物性格类型化。从中可以看到张爱玲尝试作通俗小说努力,这些通俗性元素体现张爱玲极强的读者意识。

意象

像”作为小说的主要意象,延伸为玻璃杯、玻璃、玻璃、眼镜、白磁、香水瓶等;作为叙事方式,镜像描写分别嵌入小说的起承转合处,成为小说的结构模式。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相识于“整个的像一支色玻璃杯放大了千百倍”的电影院门前,随着故事展开,玻璃意象多处出现,“玻璃上的手帕贴在那里有许多天”独立成为一段,担负起略叙事的作用,而玻璃窗也成为张爱玲转换时空的道具。张爱玲透过镜像写爱情的无奈,亲情的丑陋,在“镜子”的返照下,人生现出虚无的本质。张爱玲有意识用破碎意象和镜像世界观照爱情,爱情是水底的珠,有种哀艳的光。作者不断地提醒读者做这种观照,使读者对小说所写的世俗生活自觉疏离,并对生命本体进行反思,正视现实残酷的本质。

作品评价

编辑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黄万华:小说中家茵的形象近于“女”,但她并非男性注视下的“圣女”,而是张爱玲对自己的女性传奇世界的某种偏离,家茵的情感、心理无传奇色彩,却活生生有着中国普通女子的一切,张爱玲在其身上写出的压抑和自主,也颠覆了男作家对于中国女子的男性想象。

作者简介

编辑

张爱玲(1920—1995),中国现代作家,原名张煐。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5岁入私塾受教,1931年入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1939年考入香港大学文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返回上海。1943年发表小说《第一炉香》《第二炉香》,一举成名。1952年离开大陆去香港。1955年离开香港去美国,1995年9月逝于洛杉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半生缘》《小团圆》,中短篇小说《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和散文烬余录》《对照记》《重访边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