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四世 编辑

莎士比亚创作戏剧

亨利四世》是英国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戏剧,分为上、下篇,首次出版于1598

《亨利四世》主要描写了亨利四世与各个王子和反叛诸侯的斗争。莎士比亚打破了传统,在整部作品中只有两条主线:亨利四世的生活、福斯塔夫的生活,通过展现二不同的生活来逐渐推动作品情节的发展,进而展示出文章主题。该剧具有历史剧和喜剧的双重性质,融崇与幽默诙谐于一体。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亨利四世

外文名:HenryIV

作者:威廉·莎士比亚

文学体裁:戏剧

首版时间:1598年

字数:248000

内容简介

编辑

波林勃洛克率众反叛理查,即位为亨利四世。在《亨利四世》上篇里,新即位的国王面临着威尔士、苏格兰和诺森伯兰的反叛(分别由葛兰厄、道格拉斯、霍茨波三人发动)。由于理查的死所引起的负疚,以及目睹霍茨波(气度不凡、举止庄重)同自己的亲身儿子威尔士亲王哈尔(他在肥猪般的福斯塔夫骑士的带领下同一伙流氓成天混迹于依斯特溪泊的野猪头酒家)的巨大反差所产生的忧虑,他身患重病,不能在镇压反叛中起较多作用。福斯塔夫与哈尔的关系(从这种关系中,哈尔学会了一个明君王应有的真正道德本质)是全剧的核心。在第五幕,索鲁斯伯雷一战,哈尔显示了自己的才干,率领父亲的军队打败和杀死了霍茨波。

在《亨利四世》下篇,哈尔的兄弟兰开斯特率军镇压叛乱(此次由诺森伯兰和约克大主教发动),而哈尔开始逐渐摆脱福斯塔夫。因为负债,福斯塔夫受到了被捕的威胁,他去葛罗斯特郡招募军队,并参加了保王党,与他那个饶舌的朋友夏禄法官待在一起。在约克郡,兰开斯特设计使叛军放下武器,然后将其围捕。此时,亨利王已病入膏肓,但依然不能放心让哈尔继承王位。他忧心忡忡地入睡,这时哈尔拿走了王冠。当他后,哈尔终于将他说服,自己已完全了人样,适合做一国之君。亨利死去,哈尔与宿敌大法官媾和,同意采用法治。在登基时,福斯塔夫上前搭讪(他从葛罗斯特郡赶来,满以为能晋封高官)。然而,哈尔拒绝了他。过去的已消逝,英格兰在新的明主统治下获得新生,它的荣耀因即将开始的哈尔同法国的战争得到恢复

人物介绍

编辑

亨利四世

敌人称他波林勃洛克,以示轻蔑和憎恶,他自己也常为弑君篡位的历史而内疚不安。作为王室的旁系,他本无合法继承权,但他有假装的德行和并非假装的才能,因此当年能推翻昏聩的理查二世,结束群雄各自为政的局面。但他明白那些自恃匡扶有功,尾大不掉的大族早晚要向他发难,所以从一开始他就谋划远征地,以此转移潜在政敌的注意力,并消耗他们的实力。此计不可谓不高,但叛乱的烽火提前燃起,迫使他不得不仓猝应敌。敌人的凶悍骁勇固然使他头痛,而更人忧虑的则是接班人哈尔的离经叛道。

哈尔王子(威尔士亲王)

哈尔被福斯塔夫人看成是他们一类人:无拘无束、恣意享乐、寻求恶作剧。他的亲王地位只不过是一个闹着玩的柄,同巴道夫的鼻子、福斯塔夫的大肚皮差不离。然而,读者知道(通过哈尔的独白),其实他是在演戏,他只是暂时同他们“一起无聊鬼混有朝一日要“抛弃这种放荡的行为”。这种描述可谓一种尖刻的反讽,不独对盖兹希尔那几场(他和波因斯装扮起来捉弄福斯塔夫),也对哈尔同他的父王、廷臣的关系。他们以为他的暂时鬼混是其真实本性,因而不相信他说的心地善良、责任心强、有君王品质等为自己辩白的话。

福斯塔夫

福斯塔夫,这是一个喜剧人物形象,福斯塔夫出生于一个落败的封建贵族家庭,在他的身上,莎士比亚予了他浓厚的封建寄生色彩,将封建贵族的腐朽与虚荣现的淋漓尽致。福斯塔夫是一名军人,但是他却没有那个时期军人应有的封建骑士精神,缺乏国家荣誉感及战场上的勇敢。福斯塔夫所处的会正在发生转型,由封建王朝逐渐的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样的转变使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福斯塔夫并没有积极的应对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反而一味的贪图享乐,过着寄生虫一般的生活。通过福斯塔夫这个角色,莎士比亚成功的塑造出了当时社会转型时期的人物典型形象。

创作背景

编辑

该剧约写于1597—1598年,取材于霍林谢德的《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编年史》。

作品鉴赏

编辑

主题思想

《亨利四世》的中心人物不是亨利,也不是哈尔或福斯塔夫,而是英格兰本身。该剧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铸造英格兰之魂的斗争。这种斗争共分三个不同的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维护地理区域意的国家统一,具体表现在平定威尔士和北英格兰的叛乱,其过程贯穿两部剧作的始终。第二个层面为国家财富的争夺。该剧展示了上层统治阶级为满足自己的私,大量掠夺“共同财富”,并在此过程中腐蚀劳动阶级,肆意排斥颇有前景中产阶级的价值观。第三个层面关系到王储的道德成长和才能完善,具体表现于哈尔、他的国王父亲,他的父亲替身、不良道德导师福斯塔夫之间的复杂三角关系。这三个层面相互交织、相互作用,为该剧的全景式描述添加了活力和焦点。

艺术特色

《亨利四世》是平行结构的,有两条线索,即宫廷上层的政治斗争和下层平民的日常生活。一条紧激烈,高贵悲壮,另一条则轻松活泼,粗野凡俗,两条线索平行发展,交相辉映,而哈尔王子则是联结这两条线索的枢纽人物。尤其是对后一条线索的刻意渲染,表现出与一般历史剧迥异的艺术特色。无是从分量还是从质量看,以福斯塔夫为主角的平民社会的生活画面都占据了戏剧的中心,这是莎士比亚的一大创举,这不仅来自作者对福斯塔夫这一形象的溺爱,也多少表明了他的平民意识。与结构相应,从风格上看,作品也具有历史剧和喜剧的双重性质,融崇高典雅与幽默诙谐于一体。上层政治斗争中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权谋和野猪头酒店中插科打诨、鸡飞狗跳式的胡闹交替鸣响,构成了一曲丰富绚烂的多声部大合唱。

至于在人物形象的性格刻划上,剧作更远胜于一般偏重情节轻视人物的传统历史剧,特别是对福斯塔夫喜剧性格的塑造,达到了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新高峰。

该剧的一个重要情节就是讲哈尔王子如何从一个放浪形骸的逆子转变为合格的君王的故事。早年的哈尔,在福斯塔夫的帮衬下,以太子之尊混迹逍遥于市井陋巷,与流氓无赖为伍,饮酒作乐,违法乱纪,甚至因对大法官饱以老拳而系狱受罚。对这位青年王子来说,听福斯塔夫说笑话,看他出洋相,比呆在沉闷的宫廷里要有意思得多。父王亨利四世对这种自甘下流的行为则忧心忡忡,难以释怀,尤其在群下谋反、国事维艰之际,更为没有可靠的臂膀和继承人而扼腕深叹。所幸,哈尔出场不久就自明心迹,说自己和那帮无赖鬼混,只是在“效法着太阳……一旦穿破丑恶的障,大放明的时候,人们因为仰望已久,将要格外对它惊奇赞叹”。面对父王的责难,他再度表示“一定痛改前非”,将在战场上抛洒热血, “耻辱将要随着它一起洗去”。果不其然,就在与敌军主将的遭遇战中,他身被创伤,仍奋力将那不可一世的霍茨波刺杀,重新赢得父亲的信赖,初步树立威望。从此,虽然他有时还会怀念旧日啖啤酒的滋味,甚至偶尔找福斯塔夫逗个乐子,但理性和责任感来越强。

莎士比亚在创作历史剧时,往往以圣经典故作为背景依托。国王(他未即位时造成了前国王也即“准兄弟”理查二世之死)一直负疚深重,寝食不安,自觉生活在“杀人者的阴影”亦即该隐的阴影中。他也是被驱逐出伊甸园(理查二世的英格兰乐土)的亚当,命定辈子不可能抵达圣地赎罪,其安葬于耶路撒冷的梦想的实现仅是明讽意义的,他死于威司敏斯特宫中一个名叫耶路撒冷的房间。

后世影响

编辑

衍生作品

《亨利四世》是威廉·莎士比亚历史剧创作的高峰。此剧颇受伊丽莎白王的赞赏,曾传谕莎士比亚在14天内再写一部续集,进一步表现福斯塔夫的谈情说爱,于是就产生了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2012年,由理查德·艾尔执导,汤姆·希德勒斯顿等主演的《空王冠》系列电影播出,《亨利四世》是其中第2、3集。

出版信息

编辑

该剧1598、1600年曾有两个四开本印发,由于演出成功,曾多次再版。

作者简介

编辑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和诗人。威廉·莎士比亚于1564年423日出生在英国中部斯特拉福德城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幼年在家乡的文法学校念过书,学习拉丁文、文学和修辞学。后来家道中落,曾帮助父亲经商,1578年左右只身到伦敦谋生,据说从事过夫或仆役一类当时被看作“最下等的职业”。后来当了演员编剧,随着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与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有比较广泛的接触。他在剧团里扮演过像《哈姆莱特》中的鬼魂之类的配角,也担任过导演,但主要是编写剧本,开始时不过是给旧剧本加工,逐渐由加工而改写,或自己创作。他后来成了剧团的股东,1613年左右从伦敦回到家乡,1616年4月23日逝世。